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时间:2024-09-08 18:36:02 来源:网友投稿

钟华华,章 颖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21)

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关注个体心理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面向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中央综治办发文将12个地区列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式进入探索阶段[1]。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明确指出了新时代社会治理领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2]。

(一)着眼心理学问题,构建跨学科系统工程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着眼于社会治理的“内生”心理学问题,强调从心理学的角度,注重对具有矛盾突出的弱势群体、存在心理问题行为失常或性格偏执的特殊人群及高危人群帮扶跟进,传递人文关爱,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升社会大众心理健康水平,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心理服务系统是多层次的跨学科的系统工程,基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研究的主体就是把社会治理过程中本身“内在”或“内生”的心理学问题作为客体对象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加以研究[3]。社会心理服务所涉及的范畴,既包括民族心理、跨文化心理、弱势群体心理等族群心理问题,还包括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个体的心理问题,这些现实的社会心理问题都属于社会治理客体的一部分。然而,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并不仅限于此,它还涉及社会治理主体心态、群体决策心理,甚至还有社区心理问题等。

社会心态与社会管理、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主要是指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取向、行为形象、社会意识和生活情感。中国正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变革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要建构城乡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平台,加深人们对心理发展规律的认知,科学合理地改善社会不良心态问题,对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积极稳定的社会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安全,使人民大众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从而提高社会凝聚力。相反,负面蔓延的社会心理则会强化社会基层的动荡摇摆不定,也会对社会产生阻碍及破坏力。

(二)形成“大服务”生态链,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心理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性服务,不仅包括个人心理服务还包括集体心态培育,由此而形成“大心理、大应用、大服务”的生态链。“服务”重在态度和温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通过积极主动的多元化服务,及时了解群众所急、所忧、所盼,联动多部门为群众及时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多元化社会支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氛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满足人民群众对心理服务的渴望,彰显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文关怀[4]。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基于中国风俗习惯的系统工程,与中国的具体制度和机制相结合,涵盖了组织、个人和文化的各个层面,其中包含心理教育、医疗、健康等。同时,在微观层面上,包括心理危机干预、正常生活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
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指的是社会精神的形成。社会心理服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构建新时期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三)构建服务平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当前,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助力建设幸福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服务对象全覆盖个体、群体、社会,属于国家社会治理的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科学的、系统的全方位社会支持体系,是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减少社会风险的重要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治理与社会心态关系密切,在社会群体中,当社会心态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平和思维方式彰显着自尊自信的时候,社会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治理现象。社会心态建设是在实现共治、共享、共建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治理,是针对有计划的社会心理跟踪、转介、化解危机等应对个人和群体的干预活动。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革新了系统机制,完善了社会治理系统,为构筑稳定的社会心理、确保社会和谐、实现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主体牵引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健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本质上由政府主导推进,面向全社会搭建具有主动性、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系统,属于顶层设计工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工作需要教育、民政、公安、财政、信访、残联等多部门共同参与,要构建一个由人、财、物、机构、机制等相互联动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但是,具体权责主体规定不明确而出现部门合作少、各方权力博弈的低效率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效[5]。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构建有机统一的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反馈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各体系相辅相成。目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但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社会资源整合难等问题,而且政策措施难以联动落实、考核体制有待完善、监督机制尚未健全,亟待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观念认知有偏差,社会认同待提高

当前,社会公众对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存在刻板印象、偏差误解,对心理疾病具有较强的病耻感,总是将其与“精神病”“玄学”等相提并论,存在遇到心理问题不敢说、不能说、不愿说的现象。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地方习俗存在差异,农村地区存在的偏见相对城市更重,且社会大众思想认知上存在偏差,难以走进并接受社会心理服务。近年来,通过众多心理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推广,大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熟悉程度有所提高,有些人已经学会利用相关心理学知识来改善自身的心理问题。但总体来说,社会大众对心理服务的认知偏差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消除的,因此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同度有待提高,不仅要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意识还要逐步推进系统工程。

(三)人才队伍紧缺,专业化程度不足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既是一项国家治理工程又是一项社会服务工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和交流;
在落实工作过程中,需要大量具备一定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志愿者、心理医疗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心理行业起步晚,从业人数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尽管心理健康专业人才总量在逐年增长,但还是无法满足于现阶段国人的总体需要。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乡社区、农村中小学,专业化人才队伍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且多为兼职。兼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的随意性与游离感。现有的心理行业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难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实在有用的专业支撑。

(四)服务模式单一,便捷工作平台缺乏

城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是新生事物,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一方面,现有的服务内容除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大多是心理知识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等,具有明显的“治疗化倾向”;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对象重点聚焦于特殊人员,普惠化程度不高,覆盖面较窄。从服务载体来看,这项工作往往无专业人员操作,常有出现硬件使用率低、工作平台形同虚设等尴尬局面。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运转需要众多部门和人员有效配合、有效推进。如果能有一个专属的、智能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便捷工作平台,就可以让老百姓轻松获取有效服务,让管理层轻松掌握全局动态,让心理健康服务全面持续开展。

(一)坚持系统观念,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的有力思想武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本质是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由组织、运行、反馈评价、保障等四个体系构成的顶层制度架构,是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健全科学的长效工作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然后通过整体性推进实现社会治理,进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是明确“谁来服务”的问题。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要站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搭建全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平台,指导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工作制度、工作方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明确各单位的主体责任并进行分工调度;
进一步完善考核体制,健全监督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同时,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参与的每个部门都有重要的工作职责,应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发挥各个社会工作服务平台职能,共同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服务体系[6]。

(二)加大科普宣传,提升社会认知认同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加强媒体宣传,更接地气、更生动形象、更全面覆盖;
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特长,聚合媒体力量,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社会心理服务,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科学认识心理问题的影响,逐步消除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
要构建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大力创新宣教形式,结合不同单位组织的特点建立网格化宣传制度,组织策划各种类型宣传活动。例如: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进基层的形式,举办公益讲座、公益心理咨询等;
通过各种新媒体发布视频推文;
借助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宣传折页等,线上线下协同宣传,开展大量常态化且富有感染力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营造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氛围。

(三)培育人才队伍,激励专业力量发挥作用

社会心理服务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服务的效果与服务的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培育专职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整合多领域优质人才资源,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一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培训、督导论证、人才激励体制,从而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二要进一步拓宽专业人才的发展渠道和空间,引进优秀的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人才,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三要配齐专业人员,例如:学校应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公立医疗机构应配备精神科和心理科医生,并按要求配备到位,为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开辟合理的职称晋升通道,建立城乡社区基层专兼职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四要充分发挥社会层面的社工组织、心理机构、社会工作者在婚姻家庭、社区邻里、心理补救性帮扶、心理辅导服务等业务方面的资源优势,夯实人才队伍的规模。对暂时不具备组建专业队伍的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教育医疗机构等,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工组织、心理机构、高校专业团队等签订服务协议[7]。

(四)构建有效平台,搭建专业服务网络

在已有的社会治理系统的基础上,本着“整合资源、服务基层、共建共享”的理念,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实现较大区域内统一的社会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和网络平台联通;
建立面向全社会提供心理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文化宣传等“一站式”的社区居民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一体化运作、实战化运行,同时应用好网络社会心理服务模块,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化在线管理[8]。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发挥社工组织、心理机构、社会工作者在婚姻家庭、社区邻里、心理补救性帮扶、心理辅导服务等业务方面的资源优势,逐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之间的联动机制关系。各团体协会、慈善机构、义工组织都应进入服务平台,按照互助联动、统筹兼顾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格局,有效地将社会心理服务的“小网络”融合到社会治理的“大网格”中去,构建由街道心理服务站、社区心理服务室、社康中心心理咨询室组成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网络。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心理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中国交通信息化(2022年5期)2022-07-23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2022年1期)2022-02-08心理感受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推荐访问:社会心理 新时代 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