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群
(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科技成果评价承担着准确反映成果的创新质量、应用绩效,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贡献的功能,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的重要保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表明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引导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持续发展的决心。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缺少恰当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部分应用型科技成果(指《意见》中提及的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等两类科技成果,下同)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科技成果应用价值不高、科研单位与企业用户评价结果不一致等问题,进而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因此,有必要对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式进行探讨。
2.1 政府政策的导向
《意见》提出,科技成果要评价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5个方面的价值,针对不同成果类型应使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建议采用分阶段评价、发挥投资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等措施,大力推进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评价机制。例如,工业与信息化部的《关于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细化了5个价值维度的评价标准,《山东省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工作指引(试行)》则明确提出根据实施分阶段成果评价。
2.2 文献回顾
学界的研究主要分为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研究和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研究。关于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程津培等[1]建议可以通过减少政府直接操作的、与财政资源配置相挂钩的各种评价活动的方式,弱化政府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杨惜爱等[2]提出应确立“谁评价、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评价结果责任制及信用评价制度,明确并规范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的范围、方法、内容、流程,以提高第三方科技评价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提升评价的权威性;高慧[3]提出进入“网络—生态主义”阶段的科技成果评价,认为标准不应再简单采用“基于经济绩效的应用标准”,而应采用“基于社会效益的综合标准”;李侠[4]认为造成科技成果评价困境的原因在于评价活动集中在科研活动的末端,上游输入混杂,下游出口单一,建议采用分布在科研立项前端、科研过程中端及科研产出末端的分布式评价模式,配合分类评价,解决科技成果评价梗阻问题;王楠等[5]在分析英国高校REF评价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时指出,评价小组应由目标学科领域专家、领域内科研人员、研究成果使用方代表担任组员。
关于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研究,在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上以“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为关键词在核心期刊中进行搜索,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文章,搜索到7篇文章指出详细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在全部101项二级指标中,涉及技术评价的指标有49项,占比48.5%;涉及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标有17项,占比16.8%;涉及市场评价的指标有18项,占比17.8%;涉及风险评价的指标有12项,占比11.9%。这说明学界对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侧重点在技术方面。
2.3 企业标准的分析
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企业提出了比较详细的应用型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在全国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评价”为关键词搜索相关的企业标准。筛除方法雷同的标准后,获得7家机构和企业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在具有二级指标的3个标准中,全部指标共76项,涉及技术评价的指标有17项,占比22.4%,涉及市场评价的指标有21项,占比27.6%;涉及风险评价的指标有31项,占比40.8%。说明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侧重点主要是应用风险、市场回报和技术先进性。
2.4 国外技术转移机构的做法
国外相关机构通常会成立负责技术转移的部门,协助科研人员完成技术转移的相关商业化运作工作,其中的评估或评价环节就是具体开展科研成果评价工作的环节。
科研机构通常由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科技成果评价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许可办公室在技术转移循环流程中规定,在科研人员完成科技成果披露后,首先组织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当认为成果有转化价值后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进入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开发阶段[6]。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规定,在技术转移的评价阶段,由技术许可经理和科研人员共同对成果的制造可行性、专利申请可行性、技术新颖性、潜在应用、可能的市场进行初步评价,只有具备商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后续的技术许可策略[7]。
企业一般由首席信息官带领团队负责技术应用评价工作,他们普遍认为多角度评价开发新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是确保技术转移成功的重要保障。MRE咨询公司的Ken Piddington指出,评价新兴技术的价值是有商业利益和风险的[8]。他将对新兴技术价值的评价框架分为由风险承受能力、哲学/策略和供应商评价方法组成的基础部分,以及包括潜在的短期和长期业务影响、业务相关性、技术可行性、趋势分析、业务场景可视化及成本效益分析的业务结果部分。
国内对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工作多集中在如何确定评价指标。在流程中,集中在科研活动的末端,对于如何实施能够连接科研和生产的分阶段科技成果评价,以及确定具体评价操作的研究还比较少。根据不同的研发过程实施不同的科技成果评价,有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首先,应从科技成果生成与转化的关键节点入手,确定不同的科技成果评价节点;其次,根据各节点成果评价的不同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主体;最后,明确各节点成果评价的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的可操作性。
3.1 基于关键节点的成果评价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GB/T 22900—2022)提出,将科技成果的形成过程划分为由设想到商品的9个层次,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分为“基础”“应用”“开发和产业化”3类,这与“魔川—死谷—达尔文海”技术创新理论模型提出的研究、开发、商业化、产业化4个技术创新阶段类似[9],都体现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完整工作流程。
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践发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研发预案确定、试验样机确定和商业样机确定3个重要的关键节点。其中,研发预案确定是指研发预案的技术思路不存在侵犯现有相关知识产权的风险,技术路线可能可以处理目标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试验样机确定是指经研发试制获得的试验样机具备申请知识产权条件,其主要功能及技术性能满足解决目标问题的条件;商业样机确定是指经中试(准生产)改造获得的商业样机具备在实际场景下的应用能力,样机的规模化生产及配套维护服务已形成完整的技术和管理标准。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与技术创新就绪度、技术创新理论阶段划分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技术创新就绪水平、技术创新理论与成果转化关键节点的对应关系
科技成果评价根据关键节点不同,也可相应地分为研发预案评价、试验样机评价和商业样机评价等3个阶段,与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流程中相对应的是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结题评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前的价值评价等工作。
同时,根据《意见》,除了评价与科技成果相关的科学、技术、经济价值外,还应考虑科技成果对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对科技成果的技术创新程度或应用创新程度的评价能够从文化发展角度促进更多创新性的科技成果产生。而当科技成果进入样机制造阶段,应将制造过程可能涉及的污染、碳排放防控等影响纳入成果评价体系,从社会发展角度促进更多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科技成果产生。
3.2 各节点科技成果评价的主体及内容
由于每一阶段评价的目标不同,参与评价的主体也有所不同。目前,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均由应用的收益方承担,而科技成果的应用不只有收益,还必然伴随着各类成本的支出。正如“成本转嫁理论”所提出,在商品生产消费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资源、环境、生态方面成本的产生[10]。因此,应当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反映公共利益诉求的第三方机构作为评价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按关键节点确定的科技成果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各节点成果评价的主体及评价内容
3.3 各节点评价的标准
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的设计应便于评价主体具体实施。由于创新是对解决方案的探索,虽有规律可循,但不存在固定的方式。如果要求成果转化一定追求结果,那么就远离了鼓励创新、鼓励尝试的初衷。因此,在设计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时应力求在运用工具理性的评价方法之外,也体现基于价值理性的评价方法,用自由、多元的方式来界定和描述成果所产生的影响,而不仅限于设计“科学完备”的计量学指标将科技成果的影响指标化、数量化[5]。基于科技成果评价内容设计的评价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科技成果评价内容设计的评价标准
续表
做好科技成果评价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证,但还需要让科技成果评价正确发挥作用,例如要避免评价方法误导科研人员向短期经济效益看齐,而忽略了科研工作的初衷。要通过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为具备更多原创性、突破性的应用技术成果提供更好、更多的支持,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科研人员向更深、更新的领域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样机科技成果成果 基于ADAMS虚拟样机的门座起重机动力学仿真研究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2年4期)2022-07-08基于三维数字样机的运载器装配工艺规划技术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4期)2020-12-25工大成果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2期)2019-07-08“走出去”成果斐然石油化工建设(2017年5期)2018-01-26“健康照明”成果聚焦照明工程学报(2017年6期)2018-01-10苜蓿蠕变特性的虚拟样机仿真研究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便携式正渗透净水袋原理样机的耐用性能研究环境科技(2015年4期)2015-11-08科技成果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科技成果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