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要素构成、问题剖析与,,完善路径,邓 验 贺茶湘

时间:2024-09-10 17: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广受关注。教学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充分必要因素,是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应予重视的着力点。基于高校思政课“2+4”教学要素联系性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大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要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四个教学过程要素构成的合力。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完善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必须激活主体和过程的“两翼”驱动力量,发挥教师要素能动作用,激发学生要素自主成长能力,优化教学过程要素功能发挥,为实现思政课教学基本要素的有效运行构建一个融合互动、统筹高效的良性生态系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有效教学;
要素构成;
问题剖析;
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6-0052-1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合理统筹各种教学要素,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1],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学要素是教学论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也是教学论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教学要素视角思考高校思政课实现有效教学,意味着应在教学“闭环”中,实现教师“用心教”与学生“用心学”的双向驱动。但是,在实然现状中,高校思政课各教学要素的运行现状同有效教学的理想状态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基于有效教学基本要素的视角,探讨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一、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2+4”的要素构成

教学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目前学界对教学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数量论”较为普遍。教学“要素论”分为“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七要素论”等。顾明远认为“教学要素通常划分为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2]在“四要素论”中,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教育学》主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3];
张楚廷认为教学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4]。由此可见,无论几要素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公认的教学要素。主张“四要素论”的学者们在传统“三要素”基础上,关注到了教学实施的手段和环境条件。南纪稳的“五要素论”[5]、郝恂等的“六要素论”[6]、李秉德的“七要素论”[7](P15)在强调认可“三要素论”“四要素论”共性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教学要素的内涵,添加教学目的(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等要素。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公开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国家先后印发关于高校思政课的改革通知与方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展开论述并提出创新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8],“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9]。这类讲话,体现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素上,是对教师角色在教学中重要性的强调;
体现在高校思政课学生要素上,是对学生主动学习必要性的强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规范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建设要求[10],指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要素、教学内容要素发展完善的方向。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要素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重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这一命题的重要性[12],這都体现了教学方法革新进步的主攻点和突破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13],这也意味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素需持续性完善。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有关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各要素的要求,我们认为,从教学活动主体、教学活动过程两个维度,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可以构建“2+4”的核心要素模式。具体而言,“2”是指教学活动中的2个主体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
“4”是指教学活动中的4个过程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一)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主体要素

主体要素是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要素,在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活动主体性维度经历了“以教师为主体”到“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双向驱动的过程,即发挥教师和学生双要素同向同行、同频同调互动作用的过程。

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9]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力量,是“大思政”格局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精通专业,做好“经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思政课教师不仅肩负着讲授知识、传播真理的光荣使命,更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第一要义是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提升自身的言传身教能力上下功夫,不仅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努力成为引导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大学生价值定位应该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代表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者与创造性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14]。高校思政课在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发展保驾护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学主体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强化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获得感,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魂。

(二)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过程要素

过程要素是教学活动中的结构性要素,在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中起着支撑性作用。教学过程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要素互相支撑、互相约束,以教师教学活动主体为主导,以学生教学活动主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对教学施加影响。

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7](P119),是教师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所要实现的行为变化,是一定教学阶段终结之时学生应达到的水平、程度或标准。教学目标是其他教学要素设计的前提,制约教学全过程[15]。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办好思政课的明确要求,是设定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根本指引。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行为的总和[16]。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以“讲道理”为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9]思政课教师必须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把道理讲深,离不开深厚的学理支撑。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是围绕“理”展开的,以理服人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也就是说,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大学生,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道理讲透,就要详细解答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把事实和道理讲清楚,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和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辨明是非。把道理讲活,要做到纵横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用情感温度和历史厚度让思政课释放“真理的味道”。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要结合具体科学和专业课程,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讲清马克思主义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基本原理,讲清“大道理”和“小道理”及其关系,增强“道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与说服力,使学生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采用的、能共同活动的方法[17]。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思政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可以是启发式、发现式等原理性教学方法,也可以是讲授法、谈话法等技术性教学方法,还可以是视唱法、体验法等操作性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基本遵循。这“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创新标定了“航道”。目前,虚实融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依托于互联网和全媒体,将教学的内容与现代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促进了思政课有效教学的落实。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内在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要促进思政课有效教学,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就不能忽视教学评价这个“指挥棒”和“诊断器”。要想发挥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作用,为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方式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就必须通过多元评价主体、多维评价方式、多样评价数据,全方位保障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和转化力。

有效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形成的合力。合力并不是指各要素力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中形成最佳联系,获得最佳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组织实施的,教学要素只有充分关注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学生也只有正确把握自身的主体定位,才可能保障其他教学要素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主动调整、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优化的系统程度。高校思政课“2+4”教学要素只有同向同行地协调运行,才能使各要素力量彻底释放和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理想状态。

二、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2+4”要素的问题剖析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教学目标逐步推进,教学内容常讲常新,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评价多元深入,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总体上思政课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针对“2+4”教学要素,设计抽样调查问卷,以全国不同类型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抽样调查,收集到教师样本662份,学生样本10 267份,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其信度分别是0.896、0.924,问卷信效度良好。本文采用SPSS24.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多选题采用普及率说明,以此为基础分析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基本要素的匹配情况①。

(一)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与大学生主体性相联动尚不充分

教师与大学生作为主体要素,双方在教学互动中保持交流对话,产生角色交融,有助于推动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内含着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高度配合,对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但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有时难以把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边界和限度。本研究以6个教师项目和4个学生项目对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与大学生主体性的联动状况进行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热情,教学投入较多,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一定引导;
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有一定认同,对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有一定认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学习有一定期待;
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联动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教师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两项任务,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學,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的理论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中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现象,63.75%的教师自认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教学中,只有7.85%的教师自认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思政课教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塑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99.4%的教师鼓励学生参与研讨、分享、展示等教学活动,但只有57.85%的教师能总是对学生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性、经常性的指导和点评总结。从学生调查问卷来看,结果显示,学生在回答“你认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态度如何”和“教师是否对教学课件进行了及时更新”时,均值都在4以上(李克特5分制计分),体现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态度的普遍认可。然而,仍有10.61%的学生不愿意在思政课上表达观点,有26.15%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未能得到教师及时性、经常性的指导和点评总结;
有12.80%的学生抱着“随便听听,应付考试”的态度学习思政课,有34.85%的同学对思政课的学习停留在“学习理论,熟记知识”层面。由此可知,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践行还有相当拓展空间,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自身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从上述调查分析来看,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虽然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但两者的联动效应还有待增强。

(二)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对明确教学方向、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指导教学评价等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思政课要把握新时代、推进一体化、增强针对性。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内含思政课教师教学目标设定与思政课教学顶层设计、学生学情状况的高度匹配。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存在一定问题。本研究以4个教师项目对思政课教学目标设定的针对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的高度不够。在设定教学目标前,25.23%的教师会充分了解与本课程发展相关的政策要求,但仍有超30%的教师对本课程发展相关的政策要求了解不够充分。这说明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设定教学目标与国家社会需求衔接不紧密,没有完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在设定思政课教学目标时,只有14.05%的教师充分考虑到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

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的精度不够。有超40%的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前未能对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
在具体分析学生不同层面学情上(多选),85.50%的教师会分析学生已有知识,89.88%的教师会分析学生认知能力,80.21%的教师会分析学生心理需求,对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分析略高于对心理需求的分析。这说明,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尚未充分、全面地把握学情状况,特别是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有待加强。教学目标设定的精度不够会导致教学目标设定与教育教学规律、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规律稍显偏离,表现出盲从性、滞后性、偏失性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目标设定未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和广度、精度与深度,思政课教学效果肯定难以保障。

(三)教学内容供给不足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组织有效教学活动的载体。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思政课教师、大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内容为王”的教学路向。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存在一定问题。本研究从5个教师项目和6个学生项目维度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设计不理想。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39.43%的思政课教师未能结合自身学术研究专长、未能融入前沿理论点创新点,这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想性不够彻底、学理性不够透彻。虽然思政课教师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及时融入教学内容的意识高于对其他相关要求的重视,但是仍有近一半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未能较多考虑到大中小一体化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也未充分考虑同学段各门思政课交叉主题课程特色与讲授重点的相关要求,且有34.9%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未能较多注重不同场域、不同形式特点的需求。这会导致教学内容设计的有效衔接、精准适切、特色彰显不充分,进而影响到思政课教学内容吸引力、说服力、协同力等供给问题。

调查还发现,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满意。虽然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现社会热点焦点、前沿理论创新的情况认同度较高(分别为75.85%与73.36%),但仍有超40%的同学认为思政课实际教学内容未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困惑点、需求点。这说明仍有相当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未能真正体现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未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真实需求的充分平衡。91.39%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了“社会热点焦点”,而只有75.85%的学生认同这一点。这说明,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设计的认可度与学生对教学内容效果的认同度有一定差距。此外,调查还发现,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设计在是否体现大学学段的高阶提升、是否契合不同专业需求、是否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是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等方面,都获得了超过七成学生的认同,76.03%的学生也认同思政课教学内容对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有较强效果。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基本认可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然而,要想确保每一堂思政课都“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18],达到“鲜活解渴”的效果,就必须尽量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认同思政课“甘之如饴”。而现状却是仍有近三成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尽满意。因此,思政课教师还要持续在内容供给上下力气、下功夫。

(四)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要素。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運用。本研究从3个教师项目和4个学生项目维度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教师样本看,项目1结果显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采用有理论讲授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比率分别为88.22%、85.05%、93.66%,远高于其他教学方法;
而采用启发学生思辨的合作探究法、保障学生学习挑战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共鸣的情景教学法分别只达到54.38%、56.19%、62.24%,理实一体教学法的采用比率仅为34.29%。项目2主要调查思政课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况。结果显示,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思政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应用,移动学习平台也在思政课堂上逐步推广开。但是大规模开放资源的在线课程运用,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翻转课堂运用均在50%以下。这说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充分融合还不足,有的课程还存在线上线下“两张皮”的问题,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增强。具体教学方式来看,线下课堂教学仍是最主要的方式,但“实践教学活动”比例也达到了81.42%,这说明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但也有近两成教师未能完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动。

从学生样本看,项目1、项目2、项目3的结果显示,当前学生对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的感知基本上与教师样本反映出的结果一致,不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比率也基本一致。但仍有21.1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堂教学方法的采用未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未能与学生需求紧密契合,达不到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近年来,自主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作为“后起之秀”在思政课教学上“大显身手”,让学生耳目一新。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改变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质量提升,而不能过于注重形式而冲淡内容,甚至忽略教学内容;
更不能因片面追求教学方法的标新立异而导致思政课泛娱乐化,忽视了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五)教学评价实效性不高

全面、高效、精准的教学评价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研究从6个教师项目和3个学生项目维度对教学评价的实效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评价主体看,教师样本项目1和学生样本项目1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主体均是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但学生之间同伴互评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仍有超过30%的思政课教师未重视同伴互评这一同辈群体评价在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上的作用。从评价方式看,教师样本项目2和学生样本项目2的结果显示,平时学习考察、期末纸质考核是最主要的思政課考核方式,这说明过程性考核在思政课考核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但对线上微课学习的考核还未充分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这说明线上线下同步考核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学校线上课程教学效果还未得到充分彰显,少数学生有线上刷课现象。从评价指标看,教师样本项目4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较为传统的思政素养、师德师风、学科专业水平、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把控、教学方法运用的评价略少于其他。对学生而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语言亲切热情”“教学特色鲜明新颖”这几个评价维度的认可度基本平衡。

思政课教学评价目的旨在检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评价结果中发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支撑,进一步优化后续教学实施。但从评价结果的使用来看,教师在回答“是否会在结课后持续关注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这一选项的赋分均值为3.43,只是略高于赋值的中值,这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的全程性、延续性作用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对于是否会依据评教结果优化后续教学,只有31.87%的思政课教师表示会及时、全面了解自己的课程教学评价数据,并将其作为进一步优化后续教学的重要依据。这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数据的实效性不高,评价结果有待进一步转化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助手。

三、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2+4”要素的完善路径

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从教师和学生这2个主体要素出发,而且要着眼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4个教学活动过程要素,激活主体和过程的“两翼”驱动力量,实现思政课教学基本要素的有效运行。

(一)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2”主体要素的完善

1.发挥教师能动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19]。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主体要素,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更是思政课教师适应时代要求不断自我完善的需要。

首先,教师要明晰自身的双重职能,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与科研是自己最为核心的两项职能,更要牢记自己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身份。教学和科研虽然侧重不同,但两者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思政课教师要以教学促进科研,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教学中形成的科学性、专业化知识和系统化、创新型做法转化为经验总结理论概括,并上升为学术思想、论文或著述,丰富科研成果。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以科研反哺教学,不断产出、学习并践行前沿科研成果,将科研中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理论知识不断融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能力。教师践行好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最终都是为了践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初心使命。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引路人,要“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8],必须修炼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内功,才能发挥好“树人”力量。

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中“教”与“学”的双重主体属性,着力打造理实一体的课堂。如果仅仅将教学理解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过程,或者是完全放任学生盲目摸索地“学”的过程,那都是偏颇的。要想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必须促进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互作用,打造理实一体的课堂,真正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应该是“理想”与“实际”的结合,并贯穿于双主体作用的发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求将思政课单向课堂变为双向课堂的奔赴,思政小课堂要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思政课堂要从传统的教师静态理论讲解的单向课堂,转变为教师理论讲解指导与学生动态学习演练相配合的双向课堂;
要从传统的局限于思政教育视角和环境的小课堂,转变到涉及历史、现实、未来视角的纵横,关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内容贯通的大课堂,甚至延伸到广袤的乡村天地,忙碌的田间地头等。“理想”与“实际”的结合,则要求思政课教师从关注思政课应该教什么,转变为关注理论教学如何走深和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可能会提出一些尖锐敏感、涉及深层次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吃深、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看待问题、辩证认识问题、理性分析问题。思政课教师时刻不能放松对新理念、新思想的学习,要努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在头脑里、践行于教学中;
要结合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展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引导学生善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铭记苦难卓绝的历史光阴、感恩砥砺奋斗的现实光景、憧憬乘风破浪的未来光明,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让思政课成为有理论深度与实践力度的金课。

2.激发学生培养自主成长能力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另一主体要素,增强自主成长能力是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提升思想素养、追寻自身发展的关键任务。首先,大学生要提升学习力。学习是持续反思和进步的基础,“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才能使教学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才能说明教师的教起到了主导作用”[7](P125)。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在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自觉学习如何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思政课学习的真理要从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得来;
学生要深入领会学习的内容,掌握学习方法,以学思践悟为核心,形成一个“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次,大学生要增强思考力。思想引领行动,“00”后为主的大学生是与祖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也被称为“网生代”,强大祖国的支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赋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使他们面临更复杂的挑战。面对信息时代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大学生要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思考如何运用正確的价值导向来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避免迷失自我和方向,作出正确判断和理性选择。最后,大学生要提高行动力。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及对价值的思考,最终须落实在行为上。大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宣讲活动等众多实践活动中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谋求国家未来发展和关切国际关系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4”过程要素的完善

1.以科学的目标建构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设定教学目标要对标国家社会需求。高校思政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为了引导学生明晰他们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坚定其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使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设定教学目标要统筹大中小一体化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需对大学生进行中小学已知、未知的达成目标分析,要对大学想知、能知预测目标进行分析;
应设定符合大学生阶段性特点、00后学生时代性特点、不同专业学生需求性特点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再次,教学目标要契合教育教学规律,目标的设定不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更要依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发展规律。教师对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把握须从真实的学情着手。课前整体把握学情,教师可通过问卷调研、云端互动、深度访谈来了解学生,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年龄阶段、时代特征、学段特征、学校层次的认知能力和心理需求。课中快速捕捉学情,教师可通过科学观察和互动对话,捕捉学生的认知反应、学习状态、参与热情、情感表达、思想困惑等,并对“可能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和应对。课后动态追踪学情,教师可通过了解学生领悟了什么、还应延伸什么等问题,判断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当然,教学不能只是迎合学生,而要引领学生。最后,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针对性教学使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20],促使学生从基础发展迈向高阶提升。

2.以精准的内容设计提升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15],是教学的基本遵循和师生之间的连接介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应充分重视将教材内容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内容供给原则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在遵循各门思政课统编教材(最新版)基本精神和要求,并参照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相关课程配套课件(最新版)内容的基础上,一是要“纵向”对标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注重贯连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和高阶提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则应重在增强使命担当;
二是要“横向”对标同学段思政课整体性建设要求,注重交叉内容的课程特色和重点突出;
三是要“及时”对标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融入性建设要求,注重前沿内容的融入要求和比较分析;
四是要“分类”对标多元形式协同有机性建设要求,注重不同特点教学形式的有机混合和优势互补:线上教学更注重内容设计的基础性与稳定性,课堂教学更注重内容设计的互动性与探究性,实践教学更注重内容设计的创新性与实效性。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学情反馈、社会热点焦点、学科前沿要点等,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持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3.选择适宜的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教学方法不仅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还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手段方式。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一是运用问题导向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转化思维。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教师聚焦问题,鼓励大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方法[21]。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前收集问题,课中研讨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课后拓展驱动适度延展问题,形成“问题链教学”,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事实问题点转化为理论知识点。二是运用理论讲授法,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基础理论,教材新增的重点理论,学科相关的前沿理论,教师在遵循内容科学、说理透彻的基础上,要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三是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高校思政课教师须紧扣案例特点的“新”,将鲜活素材及时进课堂;
须紧扣案例特点的“广”,将历史案例与现实案例、国内案例与国外案例、文本案例与实证案例、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
须紧扣案例特点的“近”,将思政育人案例与专业特色案例、经典人物案例与同辈群体案例相结合。四是运用理实一体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和递进思维。思政课教师可通过设计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等活动,创新行走中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并将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互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一是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发原创微课,开展“混合式”教学,满足跨时空学习需求。二是基于线上教学平台,分学期设置翻转课堂,落细“项目式”教学,满足特色化学习需求。三是运用移动端学习软件,增强“交互式”教学,满足“三全”互动效果:改变单一的“点对点”互动,一键实现“全员”互动;
改变局限的“课堂内”互动,一键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互动;
改变有限的“问答式”互动,一键实现“投票”“头脑风暴”“选人”“抢答”等多功能“全方位”互动。四是可以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实现“沉浸式”教学,激活“身临其境”学习体验,让思政课教学中的人物“活”起来、事件“亮”起来、理论“动”起来。

4.以有效的评价反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从学生评价层面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应采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追求评价内容的层次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与线上学习情况来考查学生的平时成绩,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参与度;
通过纸质化考试考查期考成绩,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辨能力;
通过实践成果展示实践成绩,检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以上多层次、多侧面的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综合评价信息,参照学生自评与他评的评价结果,追求评价内容的真实性。教师不仅要分阶段、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总结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能力上的成效与不足,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好教学评价数据,追求激励与鞭策相结合的评价目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学生日常学习和多次考核分布变化曲线,教师就能知悉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有方向性地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以评促教”;
学生利用评价结果就能明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以评促学”,最终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思想情感、进阶实践能力的评价目的。

从教师评价层面来说,首先,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追求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人师”的指标应包括教师本身的思维高度、政治向度、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评价大数据;
“经师”的指标应包括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体现教学水平方面的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主动进行自我评价,使用自评问卷为每个教学指标“打分”;
更应积极接受同行评价,敢于亮出风采、勇于接受意见,在鼓励和批评中追求进步和提升;
还要大胆寻求专家评价,通过专家随机听课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实现以评促优、以赛促优。其次,要重视评价结果,持续落实评价结果的督促性和指导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课程教学中的多维评价结果作为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依据。

学校层面应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和管理约束,切实将教师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管理、职称评定、奖项授予等挂钩,让教学评价彰显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动教师评价的公平性、促进教师评价的科学性,最终发揮教师评价的激励与督促作用,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张承,魏茹冰,郎彩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11.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4.

[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76.

[4] 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

[5] 南纪稳.教学系统要素与教学系统结构探析——与张楚廷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2001(08):57.

[6] 郝恂,龙太国.试析教学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J].教育研究,1997(12):43.

[7]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 人民日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1).

[9] 人民日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王沪宁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2-04-26(01).

[10]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22)[2023-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2020-12-22.

[11] 张烁,鞠鹏.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刘云山讲话 王岐山 张高丽出席[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2] 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01).

[13] 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01).

[1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2).

[15] 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8.

[16] 李龙.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6.

[17]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4.

[18]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5):15-18.

[19] 人民日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9-25(01).

[20] 姚利民.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9(05):21.

[21] 齐梅,马林.教育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48-149.

收稿日期:2023-04-05

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2022ZDAM03)。

作者简介:邓验(1984-),女,湖南湘潭人,法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贺茶湘,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长沙,410000。

Element Composition, Problem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DENG Yan HE Cha-xiang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in the university.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eaching elements are the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factor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y are the focus of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nterconnected characteristics of "2+4" teaching el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ffective teaching depends on the synergy of two teaching subjects, the teacher and student,and four teaching process elements, which are the teaching objectiv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ate the two wings driving force of subject and proces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ctive role of teachers, stimulate students" ability to grow independently, optimize the functions of teaching process elements, and build an integrated, interactive, coordinated and efficient environment for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effective teaching; element composition; problem analysis; improvement path

(責任编辑  陈剑光)

猜你喜欢 问题剖析完善路径高校思政课 高教领域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路径研究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山区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与解决办法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6年10期)2016-11-30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体系构建和完善商(2016年34期)2016-11-24浅析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矿区统战工作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16期)2016-07-18

推荐访问:剖析 路径 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