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时间:2024-09-10 17: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朱二刚,陈晓宏,孙俊,孙绪贵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1994 年,Spady 提出了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教育[1],该理念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综合了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以及“最近发展区”相关理论,其“预设”的成果根基于政府、学校及其他利益人的诉求[2],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力目标制定得较为明确和全面,使学生逐级达到学业顶峰。该理念最先应用于美国、英国的高等医学领域,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积极讨论和广泛实践。医学生是深化体医融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力量,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质健康教育,更是其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基于此,在“健康中国”与“体医融合”战略叠加背景下,如何以OBE 理念为指导构建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路径,进而塑造“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时代新人,是目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无法回避且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实践中的“双不足现象”愈发明显。由于体育和医疗的跨界融合、协同机制不健全,两者在信息交换、技术共享、人才流通等方面尚未建立真正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平台。近年来,美、日、德等国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运动能力的评估已成为医学检查的一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在校期间缺乏运动干预的相关训练,医生在给慢性病群体设计治疗方案时,无法给病人制定出有效的运动处方[3];
尤其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状态下,由于自制力差、技能匮乏、作息紊乱等因素,医学生出现的肥胖、静坐时间长、体力活动减少等现象,更为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敲响了警钟。调查显示,65%的医学毕业生对自己的体育技能感到不满意,同时对自身体育理论知识储备也不满意。这说明在OBE 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实践中的“双不足现象”已日益明显。医学生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与技能欠佳,且在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与慢性病治疗的知识和方法上相对匮乏。这些问题应在推进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时予以高度关注。

2.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对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支撑有限。基于OBE 教育理念,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办学定位、学生期望等因素的基础上,其培养目标不仅要涵盖体育技能、体育美育、健康素养与管理能力等,更应包括对医学生终身有用的康复保健、运动与营养、体育欣赏和鉴赏、健身医疗运动处方等高层次复合型能力。然而,由于体育教学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相对固定,在具体操作层面,体育教师往往依据个人主观意愿编排授课进程,难以从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和能力提升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4],导致学生在体育相关成果的实现过程中,仅停留在某一项体育技能的学习,缺乏更高层次复合型能力和角色的培养。同时,由于体育教师大多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导致师生互动时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未能有效帮助医学生完成从体育课程学习成果向医学专业学习成果的过渡。调查结果显示,72%的医学生表示与体育教师关于体医融合相关知识的交流不足,这表明医学院校在体育锻炼与医疗保健协同发展之路上的实践尚有不足。

3.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中的学习投入与教育成效存在反差。数据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占总人口的70%左右,每年因慢性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737.6万人。现阶段,大批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单靠临床药物治疗和简易康复锻炼很难达到预防、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5],这就迫切需要医疗和教育机构将健康关口前移,积极寻求“主动健康”的路径[6]。调查显示,尽管90%的医学生喜欢体育课,但由于“医学补救”的价值取向仍普遍存在,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时间投入并未带来预期的学习效果。多数学生过于关注特殊群体或体质弱势群体的医学诊断与治疗,“体医融合”能力方面的教育成效较低。数据显示,医学生在“体育教育能够促进自身能力提升”的选项中,普遍认为运动营养、运动处方、康复保健等能力和品质提升较弱。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未能聚焦于医学生“目标可期”的学习结果,导致一大批身心健康状况欠佳、体医交叉知识缺乏、终身体育意识薄弱的医学生不断涌向社会,在推进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无法精准地为医学和健康服务。[7]

1.OBE 理念是推动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思想力量。《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加强本科教育高质量文化建设”;
《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更是要求打造“金课”,坚决取消“清考”制度,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OBE 理念的核心特征是“学生为本、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深刻地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载体,“以生为本”理念必将成为推动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思想力量。已有调查显示,医生对于慢性病群体的体育非医疗干预多停留在概念层面,鉴于此,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出体育在疾病预防、医学治疗、护理康复、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特殊功能,通过构建成果目标来拓宽医学生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视野、素质和能力,进而满足医学生的专业需求;
另一方面,从体育大纲设计到体育课程教学再到体育教学评价,应以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确立与完善体育课程目标,进而培养出既懂“体”又能“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避免出现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实践中的“双不足现象”。

2.OBE 理念是推动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制度力量。OBE 理念倡导以成果导向来设计体育教学,旨在教学进程中收集学生取得重要学习成果的数据,并以此为标准来规范和改进教育教学,从而保证体育教育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架构、实施与评估都围绕可量化、可回溯的成果指标点来设计,强调医学生科学化“能力产出”,借此形成推动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制度力量,为医学生体育素养、能力和个性发展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并最终真正实现体育全程育人。实践方面,安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新乡医学院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体医融合”特色专业,构建出了与体育医疗、运动康复、医务监督、临床实习等相衔接的课程体系[8],并通过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来优化与践行。基于此,在制度力量的指引下,以OBE 理念为指导加强体教、医教协同,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力投入、行政部门的管理投入、体医资源的资本投入等,努力构建出一种注重医学生“能力产出”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并采取针对性培养计划、可期望的预设目标、规范的评估程序等措施[9],进而保证体育教育赋权增值功能的实现,以避免出现体育教师对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支撑有限的现象。

3.OBE 理念是推动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文化力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产出论契合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追求,倡导以学生学习成果为逻辑起点对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进行设计[10],这一点正是OBE 理念的核心所在。OBE 理念下的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以医学生多元、精准体育需求为导向,将关注点放在公共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是否支撑了学生、社会的“体医融合”需求,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是否支撑了培养目标,体育教学组织和实施是否支撑了体育课程设计等方面,并通过一系列反馈来检视课程平台间的纵向联系及学习成果的达成度。在此过程中,公共体育课和医学专业课互相支撑,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一种自觉性的课程文化,进而使“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学与评”协同起来[11],担负起实现医学生“体医融合”教育目标的责任。医学院校协同化、制度化的课程文化一旦形成,将会加强学校对康复医学、运动处方、健康评估等交叉科学的重视程度,从而引导体育教师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跨校、跨学科、跨领域的多方面协作和交流,力争实现体育教学效益精准化、效果实效化、效率最优化,以避免出现体育教育学习投入与教育成效存在反差的现象。

1.凝练培养目标,定义OBE 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产出标准。通常来讲,体育课程体系及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并从不同维度和层级对医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做出了相应贡献。但从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大多是按照运动专项零散堆砌而成,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体系,导致体育课程与其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相背离,舍质逐量、形式化、空洞化等现象较为普遍。

首先,以OBE 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医学生的毕业要求,对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恰当地规划并明确其教学定位,回答“为何开设”和“以何方式开设”的问题[12],借此衡量和评价公共体育课程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其次,实地走访目标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对医学生、体育教师、教学及职能部门领导等人员进行问卷和访谈,获取利益相关者对OBE 理念下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以体育课程对于医学生毕业要求达成的映射关系为基础,归纳出医学生在体育技能、健康素养与管理、运动与营养、体育欣赏和鉴赏、健身医疗运动处方等方面的需求信息,进而凝练出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即OBE理念下的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产出标准。最后,OBE 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应尽量采用容易描述、观测和测量的能力目标,进而实现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培养规格的可量化、可回溯。其中,能力目标的框架通常包括能力维度和等级,而等级分为重点评价(A)、基本涵盖(B)、略微涉及(C)三个级别,如表1 所示。

表1 能力目标框架

2.优化课程设计,实现OBE 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学习成果产出。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在于医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将运动健身理论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以达到提升健康素养的目的。在OBE 理念下,我们需要立足于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医学生在情感、兴趣、态度等方面的特殊性和不可测量性。对具体体育教育中的核心要素及痛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设计出支撑能力目标达成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资源等。这样,我们就能培养出“体医融合”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首先,从教学大纲上来看,以帮助医学生达成预期的能力目标为主线可充分发挥体育在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策略、方案以及大纲的规范和设计,并以此作为体育课程规划与实施、体育教学体系与内容、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其次,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医学院校以毕业生质量和规格为切入点,可将OBE 理念和体育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优化、整合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内容,逐步建立体能训练类、竞技项目类、体育文化类、预防疾病类、康复保健类、运动营养类等分级分类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并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全方位满足医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品质要求。再次,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一方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随时切换线上教学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引领在线资源共享模式,在增强师生教学互动交流的同时,多渠道提升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立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采用任务驱动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根据每个知识模块与能力指标间的映射关系,利用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手段[13]引导医学生在习得运动兴趣、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出“体医融合”的思维和“终身体育”的能力,进而达到OBE 理念的“毕业要求”。最后,从教学条件和资源上来看,为避免低端、简单重复或过度浪费,应立足于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以“体医融合”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切入点,构建出线上与线下混合、校内与社会联动、理论与技能并举、共性与个性兼容的环境与平台,使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累积与转化。

3.完善考核方式,评估OBE 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在“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应立足于医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多元需求,构建出以“学习成果产出”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进而评估OBE 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成效,为高校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体育教学提供思路和典型模型。

第一,在考核制度制定上要重视课程教学产出的数据。根据OBE 理念的内涵,学生课程学习的顶峰成果来源于课程教学产出,因此,可采集医学生体育学习产出的相关数据,实时监控医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为体育课程教学持续改进提供依据。这些数据一类是能够对医学生学习成果提供直接支撑作用的考核项目,主要包括体育课成绩、体测数据、体育技能掌握情况、每周锻炼频率等[14],这些数据可为评估OBE 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奠定基础;
另一类是能够对医学生学习成果提供间接支撑作用的团队评价、学生自我体验与主观评价,主要包括医学生对体育素养、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体育鉴赏及体医融合能力等指标的得分或评级,这些数据可为评估OBE 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引领方向。

第二,在考核路径选择上构建可回溯的成果指标体系。基于OBE 教育理念,借助成果指标体系,可衡量和评价公共体育课程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一方面,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矩阵,将确定的医学生成果指标点全方位内化于课程实施途径中,进而检视课程平台间的纵向联系及学习成果的达成度。其对应关系可参考表2。另一方面,根据OBE 理念下的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矩阵,充分考虑天气、体质测试、病事假等因素,逐条确定各个成果指标点相对应的周次、时数和教学内容,并及时修订大纲和教案,进而动态跟踪、评价医学生的体育素养、健康教育进展、体育鉴赏及体医融合能力等。

表2 成果指标点与课程(教学环节)对应关系(课程矩阵)

第三,在考核监督过程中完善多元学习成效评价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OBE 理念下的体育课程评价应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师本人、身边同事、学生自身、小组成员、教学督导等均是多元评价体系内的评价主体,待其评分后按照相应权重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在纠偏和改进中提高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二是考核内容的多元化。在OBE 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评价要求考核的重点不仅包括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每周锻炼频率以及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等,还应涵盖健康素养与管理、运动与营养、体育欣赏和鉴赏、健身医疗运动处方等知识领域。这样的多元化考核内容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体医融合意识,实现“五年不断线”的教育目标,并提升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三是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在OBE 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评价要求在定量与定性、阶段性与综合性、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基础上,选择出高质量的总结性和形成性评价内容。总结性评价主要包括医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素养、健康素养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这可以作为评判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依据。形成性评价则主要包括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锻炼态度、努力程度等,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这些评价,相关经验可用于推动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四是考核维度的多元化。在OBE 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不仅要依靠校内各评价主体的综合评价,还应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广泛收集医学生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这样可以使评价体系更加多维、客观和全面。

在“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针对体育教育成效较低的问题,医学院校应在OBE 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协同与联动。这包括加大体育教师的精力投入、行政部门的管理投入、体医资源的资本投入等。同时,医学院校应以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确立和完善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努力构建以“学习成果产出”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成效,也可以为高校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体育教学提供思路和典型模型。

猜你喜欢 体医医学院校医学生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4期)2022-10-21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5期)2021-11-19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2期)2016-12-12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邢台学院学报(2016年4期)2016-02-28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5期)2015-06-28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27期)2015-02-28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4期)2014-05-16

推荐访问:路径 现状及 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