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岭南黄氏家族琴学述考

时间:2024-09-11 14:36:01 来源:网友投稿

章华英

岭南秀丽的山川,青翠的丛林,丰饶的土地,辽阔的海洋,孕育了多姿多彩而又风格独特的文学艺术。古琴艺术中的岭南琴派,正是在岭南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的。然而,北宋以前的岭南琴坛,相对寂寥,名琴家很少,亦无传世的经典琴曲,比起中原和江南地区,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至南宋末年,宋皇室从临安(今杭州)南逃至冈州(今广东新会),改号祥兴。祥兴二年(1279年),冈州被破,丞相陆秀夫(1235—1279年)背负南宋少帝赵昺在崖山(位于今新会崖门镇)投海而殁,许多忠臣义士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宋亡。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当时留下来的古琴谱。当然,此谱是否真的可以溯源至南宋?现存相关依据似有不足。然而,宋亡之际崖山之战的惨烈和悲壮,赋予了冈州特殊的人文和历史意义。

宋以后,岭南琴坛逐渐兴盛。明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与文化交流的增多,岭南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琴人辈出,其中较有影响的琴家有理学家陈白沙(献章)等。明末清初之际,岭南地区是汉民族与外敌斗争的最后据点,南明的隆武、绍武、永历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过政权。随着明代的衰落以至灭亡,这一时期的士风颇具壮怀激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之表现,在文学上有“南园后五子”,明末“广东三忠”等,其诗多慷慨悲歌,如“儒冠多被英雄溺,争得咸阳一劫灰”、“泪啸复悲歌,啮断长虹气”、“蹈海肯容高士节,望乡终轸越人吟”等等。其时,在岭南琴坛也出现了几位有影响的遗民琴家,如邝露(海雪)、陈子升(秋涛)、陈子壮、陈恭尹、梁佩兰等。

清代以后,岭南地区的琴学传承,其主要特点是呈现家族性的传承,主要有清代的黄氏家族、何氏家族和晚清以后的容氏家族,这些家族对广东乃至近代以来香港、云南地区的琴学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黄景星(号煟南)编纂有《悟雪山房琴谱》(1836年),此谱对后世岭南琴学影响很大,故一般将黄景星视为岭南琴派的创始人。

黄氏家族的古琴,最早可追溯到黄景星之父黄鸣盛,黄景星的兄黄观炯,黄景星侄黄立峰、黄文玉,黄文玉子黄炳堃等皆善琴,黄文玉著有《琴脔》一书;
黄氏家族中的琴人还擅长创作,其中,黄文玉创作有《猿啼秋峡》,黄炳堃创作有《南湖秋雁》《赏荷》二曲传世,其中,《南湖秋雁》已成为岭南琴派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

有关黄氏家族的研究,陈占标曾有《岭南琴音与黄煟南古琴家族》(1)陈占标:《岭南琴音与黄煟南古琴家族》,《岭南琴学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第216-221页。一文,对《古冈遗谱》的来源、岭南琴家陈白沙(献章),黄景星及其后黄氏家族琴家有过简略的介绍,是较早关注到黄氏家族古琴的一篇论文。但作者认为《古冈遗谱》是宋代遗谱,并经明人陈白沙传承等观点,笔者并不能认同。云南琴家李瑞有《岭南琴派传人黄炳堃》(2)李瑞:《岭南琴派传人黄炳堃》,载《岭南琴学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第251-255页。,对黄炳堃的生平和创作有过大体的梳理。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刘峻铄的博士学位论文《岭南琴学文献与琴史研究》(3)刘峻铄:《岭南琴学文献与琴史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20年。亦涉及对黄景星、黄文玉、黄炳堃等人的生及琴学著述的考证和梳理。但整体而言,对于岭南黄氏家族仍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将对黄景星的生平及其师承,黄文玉及其《琴脔》,黄炳堃的生平及琴事及黄氏家族的古琴传承等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至黄景星及其《悟雪山房琴谱》,本人将有另文探讨,此处不作赘述。

明末岭南琴人虽多,但无琴谱存世。岭南琴派一般可追溯至《古冈遗谱》,但此谱已佚,刊于何时,至今无法考究。但从存见据称源自《古冈遗谱》所录琴曲来看,多为明清时期所流行的一些乐曲,从其指法、记谱特征、变化音使用等方面来看,皆无宋元时期琴曲的特点。或为明末清初时期流传于冈州(今新会)一带琴人所传习的琴曲。

今存最早之岭南琴谱为清代黄景星之《悟雪山房琴谱》(1836年)。

黄景星,字家兆,号煟南(4)(同治)《新会县续志》卷六,清同治九年刻本。原文:“黄景星,字家兆,号渭(煟)南,邑城人。”,广东新会人,生年不详,卒于1842年。其父黄鸣盛,系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副贡,曾任广东揭阳教谕(5)(道光)《新会县志》卷六,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另见(光绪)《广州府志》卷五十五,清光绪五年刻本。。有子四,分别为黄观炯、黄其勤、黄有孚、黄景星。

黄景星是贡生,《新会县续志》称他“性恬淡,方塘古屋,花竹翳如,诗酒外,特精琴理。”(6)(同治)《新会县续志》卷六,清同治九年刻本。他早岁曾学琴,但后因生计,一度疏于琴事。对此,他在琴谱自序中也有记录:“壮岁以后,为糊口计,或混迹渔盐,或劳形馆榖,琴侣星散,放疎者久之。”(7)(清)黄景星:《悟雪山房琴谱序》,《琴曲集成》第22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15页。

到了嘉庆丙子、丁丑、戊寅年(1816—1818年),因随其兄到广州粤秀监院读书三年,方与其侄黄立峰重理丝桐,纂辑三十余曲,但其时仍尚留心举业,忙于科考,未及细订。其后由于官考屡败,潦倒屋场,自知无成,遂于道光戊子年(1828年)绝意进取,抚琴以自娱。他的好友赵古农在《悟雪山房琴谱》序中是这样描述黄景星的:

冈州黄煟南,余诗酒老友也。深契琴理,不但于知且极其好,更为之乐此不疲也。夫煟南岂仅乐于琴而已哉!余尝见其屡试不售矣,又尝见其贫困不给矣,而淡薄自守,裕如也。惟以琴自娱,不汲汲于名利,彼岂无所得于中而能然耶!(8)(清)赵古农:《悟雪山房琴谱序》,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他虽生活贫困,但能淡泊自甘。其后,黄景星又在广州组建琴社,切磋琴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岭南地区琴学的发展。黄景星将《古冈遗谱》和从何氏父子所学十余曲,共三十余曲,加之其他琴曲共五十首汇成了《悟雪山房琴谱》。

黄景星的古琴,首先是承自家学,他的父兄皆善琴,其父黄鸣盛曾遗手抄《古冈遗谱》一帙,但其琴艺,主要得自其兄黄观炯。

黄观炯(1761—1794年),字家汉,号云波,好琴,有琴癖,其性格颇为孤傲嫉俗:

生而歧嶷,幼善笑,长好读书弹琴,不务家人生产,亦不应举子试。有劝之,笑不答。性傲僻嫉俗,足不出户庭,独坐仰天神往辄笑,时以其笑寄于琴。(9)(清)黄炳堃:《大父云波公传略》,《希古堂文存》卷五,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7页。

黄观炯喜好傀儡戏,举止颇为乖张怪异:

大父好傀儡戏,不喜与人交戚,好罕得见。居常闭户,为土偶数十,分抟王侯将相鬼神怪魅优倡,隶卒之属。可长三四寸,须发眉目皆活现……有所愤,则独闭一室,或月下无人时出土偶及服物器用,视之而笑。(10)(清)黄炳堃:《大父云波公传略》,《希古堂文存》卷五,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7页。

也许,从父兄那学得的琴艺是比较一般,他自己曾说,对于父亲传下来的《古冈遗谱》,“按而习之,而苦于心手不能相应。”及至嘉庆四年(1799年),在得到何洛书(琴斋)及其子何耕云(文祥)之传授后,其琴艺方得益臻。同治《新会县续志》有记载:

景星之琴,原本家学,复遇香山何琴斋太史洛书指授,以此益臻其妙。操缦家支派辄称虞山,究之口虞山者,指非虞山。景星博综众说,考镜时流,以求一是。著《悟雪山房琴谱》四卷。所授弟子,遍岭南。同里莫锦江,独参其旨。景星亡,锦江亦亡,广陵之响绝矣。(11)(同治)《新会县续志》卷六,清同治九年刻本。

黄景星的老师何洛书,生卒年不详,字启园,号琴斋,广东香山(今中山)小榄人,系清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恩科,“钦赐副榜贡”(12)(光绪)《香山县志》卷十一,清光绪刻本。。何洛书著有《芸香阁诗草》一卷,《香山县志》称其还著有《琴谱》一卷(13)(光绪)《香山县志》卷二十一,清光绪刻本。。何文祥是何洛书次子,精于琴理,黄景星曾说,从何氏父子学琴后,方知“心与手和,音与意合之旨”。

黄景星后来与何洛书之孙何耀琨,也有较多交往。何耀琨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壬寅岁贡(14)(光绪)《香山县志》卷十一,清光绪刻本。,著有《爱闲道人诗草》(15)(光绪)《香山县志》卷二十一,清光绪刻本。。在与黄景星的交往中,深为其超然拔俗、平和内敛的品质和精湛的琴艺所感动,何耀琨后为《悟雪山房琴谱》作序,他这么写道:

先生性恬静,心和平。本所养以发为诗文,久为世重。精通琴道,乃其余事。先君尝为琨言,时时尚少,即心仪其人……窃见其品超然拔俗,其志洒然出尘,其养气充然有余;
其论事婉然不激,故其与交也,淡然弥觉情长。其于琴也,盎然独存古意。丙申秋,先生忽袖琴谱七卷示琨曰:“此中音节,盖尝就正于予之先人。今老矣,将辑而藏之,以俟知音,子其不可不志。”琨因弁数言,且以见先生之于琨,三世交情。如此其至,吁!观先生之交,知先生之琴,可谓真能通其意而达其理者矣!(16)(清)何耀琨:《悟雪山房琴谱序》,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当然,给予黄景星琴艺更多滋养的,是其后和各方琴友的交游学习。

道光八年(1828年),黄景星与陈绮石、陈芷芗兄弟在广州组建琴社,又曾与新会莫氏家族有较多来往。一说黄景星或亦曾从莫云汉学琴,《南门莫氏族谱》称莫云汉所教者,以莫延芳(莫骥昭)、黄景星最优。莫云汉,字懋霭,嘉庆年间太学生(17)曾大兴:《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统计表》,《文学地理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57页。,著有《六湖樵唱》《柳南偶钞》(18)(道光)《新会县志》卷十一,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编有《冈州诗存外集》一卷(19)(道光)《新会县志》卷十一,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与莫上翀、莫京合著有《三莫诗选》(20)(道光)《新会县志》卷十一,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等。另据黄景星《悟雪山房琴谱》自序所云,他亦曾与莫云汉子莫骥昭同学于何洛书。

这些广泛的交游和学习,是对黄景星琴艺影响较大的地方,在《悟雪山房琴谱》中也有所体现。

黄文玉(1789—1863年(21)据黄炳堃《先大人传略》,黄文玉生于乾隆己酉年六月十七日,卒于同治癸亥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申时。《希古堂文存》卷五。),字道莹,号镜石,广东新会人,系黄观炯之独子,自幼身体孱弱,但天赋聪颖,读辄成诵。据道光《新会县志》载(22)(道光)《新会县志》卷六,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另见(光绪)《广州府志》卷五十五,光绪五年刻本。,他是嘉庆二十四年副贡(23)副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按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副榜贡生”,简称副贡。,因科场不公,从此不复应举子试(24)(清)黄炳堃:《先大人传略》,《希古堂文存》卷五,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7页。。道光五年(25)(道光)《东安县志》卷三,民国铅印本。任东安教谕,后调昌化(今海南)、河源教谕。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逝于湖南长沙客舍。

黄文玉父亲黄观炯三十多岁即病逝,其时黄文玉仅6岁,后从叔父黄景星(煟南)习琴,著有《琴脔》一卷。其学琴经历,在《琴脔·自序》中有记载:

先君子有琴癖,文玉孩未知学。及长就传从叔煟南素善琴,闻音窃慕,于是焚鼎拂弦,稔十余曲,数载悠然有得。(26)(清)黄文玉:《琴脔自序》,载《中国古琴谱集》第23册,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21年,第427页。

关于黄文玉的师承,其子黄炳堃在《为高勉之督学抄寄琴谱小引》一文中亦有记述:

仆家传操缦,于是数世。先子少孤,先王父不克亲授。比长,乃从煟南先叔祖,得绍指法,所传数十操。代加推究,罔戾于律,且洗筝笛声。(27)(清)黄炳堃:《为高勉之督学抄寄琴谱小引》,《希古堂文存》卷三,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0页。

黄文玉痴迷于琴,每逢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便披衣起坐,援琴而鼓。有所得时则仰天大笑,有时则呜呜而泣,顿足欷歔。其时有人售明初陈献章(白沙)所遗之琴,但索价很高,黄文玉箧中之金不足,便将衣物典当用以购琴,别人笑他,但黄文玉“欣欣自若,其癖于琴如此!”(28)(清)黄炳堃:《先大人传略》,《希古堂文存》卷五,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8页。此琴后传于其子黄炳堃,杨恩锡见过此琴,为仲尼式,通体细牛毛断纹,杨氏在《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中有记载:

黄笛楼太守,古冈人。家藏陈白沙先生所藏夫子式宝琴一床。满细牛毛断纹,犀角轸足,无字。平生所见者,此琴为第一。真宝物也,羡羡!(29)(清)杨恩锡:《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品琴》,《琴曲集成》第27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2页。

黄文玉原配莫夫人,继室区夫人。有子六女五,其中,长子黄鹤年,次子黄鹤筹,三子王鹤简,四子黄鹤禄(30)(清)黄炳堃:《先大人传略》,《希古堂文存》卷五,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8页。,皆系原配莫夫人所出,是否善琴,不知。黄炳堃为黄文玉五子,他和其弟黄鹤灿系继室区夫人所出。

黄先生,古冈人也,温文尔雅。登其堂,横琴在几,请拊数曲,清声妙绪,更迭错出,为春温,为廉折,累累如贯珠,嗒然丧我,乃知雅音固有如此也,因就学焉!(31)(清)梁树基:《琴脔跋》,《中国古琴谱集》第23册,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21年,第437页。

《琴脔》收有《猿啼秋峡》一曲,为黄文玉创作曲。此曲中吕均,徵音,共10段。据陈其锟所述,此曲乃黄文玉宦居海南时借琴以写其抑郁、无聊之慨:

镜石其隐于琴耶,抑久居瘴乡,借以写其抑郁无聊之慨耶。昔西蜀冉性山传《孤啸猿月》一曲,论者谓清洁之况,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此作殆其嗣响。(32)(清)陈其锟:《琴脔序》,《中国古琴谱集》第23册,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21年,第426页。

梁树基曾听他弹过此曲,称其“声声呜咽,如泣如诉,余亦愀然而悲。询知,则其所自制,曲名《猿啼秋峡》。(33)(清)梁树基:《琴脔跋》,《中国古琴谱集》第23册,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21年,第437页。”这首琴曲后被云南杨恩锡收入其《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中,但近代以来弹奏的人较少。

黄炳堃(1832-1904年),字春绪,号笛楼,系黄观炯之孙,黄文玉第五子,黄景星之侄孙。在古琴、诗文等方面皆有造诣,对广东乃至云南地区的近代琴学传承,均有着一定的影响。

黄炳堃早岁从戎,29岁时即已离粤仕湘,曾辗转多地出任幕僚,足迹几遍天下,并曾到过日本。光绪元年(1875年),随云贵总督刘长佑到滇,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云南景东知县,后任腾越同知。由于地处僻远,又未显达,“当时湘滇人士,亦仅目以迂拙之书生”(34)张锡麟:《希古堂文存序》,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35页。。黄炳堃“性极精致,有暇即湛深读书”(35)谢宇俊:《希古堂文存序》,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37页。,至老不倦。亦曾屡遭蹉跌,皆淡然置之,可谓处困而自适。其间亦爱游山水,遇事可纪,辄欣然命笔。虽“无日而不勤劳,而其精神亦当无时而不愉快。此由于见道深透而又不在徒在其读书之多,行路之远矣!”(36)张锡麟:《希古堂文存序》,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35页。黄炳堃虽为僻壤县令,依旧不忘礼乐弦歌,以教化民众。在腾越,他创办书院以作其士气,在景东,他结“稻香吟社”以振其文风,还主修过《腾越县志》,因此,“非希古功深教化先于政,此彬彬郁郁之风,何所从而自来耶!”(37)陈荣昌:《希古堂文存序》,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36页。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炳堃卒于云南楚雄,享年72岁。

黄炳堃长于诗文,同时对考据之学及金石书画亦很精通,一生著述颇丰。他曾取嵇康“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句意,命其所居为“希古堂”。其孙黄实(字衡秋)民国时期曾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江西省务委员、代理省长等要职,期间辑其遗著,刊行于世,计有《希古堂文存》八卷、《希古堂诗存》十卷、《希古堂词存》二卷、《希古堂骈文》二卷、《希古堂尺牍》二卷等。

黄炳堃的古琴师承其父黄文玉。在他客居异地时,常弹琴读书以自遣,并以琴会友,一起弹琴,赏琴。如在他寓居昆明五华山期间,和段辅文(长佐)偕访陈仲平(38)杨恩锡《双琴书屋琴谱集成》皆作陈仲屏。。陈仲平是粤东人,其时在云南做刺史,黄炳堃听陈仲平弹了《环佩仙风》《水仙操》《雁落平沙》诸曲,赋诗一首:

夏夕不知暑,弦月生夜帷。泠泠动天籁,微凉拂人衣。之子来素心,一叩山前扉。握手出门笑,皓魄还相随。城西陈仲弓,绝艺世久稀。抱琴欣独得,未许庸凡知。扑我襟上尘,涤我尘中思。勾剔聊一试,妙响发冰丝。璆然闻环佩,飒飒仙风披。余韵犹未歇,大海云忽垂。成连刺船去,林鸟鸣声悲。波涛倐吹散,秋水清且漪。平沙落新雁,江影涵晴晖。两耳亦有情,听之良可移。且兹太古音,所惜无钟期。坐令清庙奏,堕此黄尘姿。君自南溟来,三载歌于斯。一鹤矫然立,双凫行欲飞。单父有治谱,后事当前师。大急小乃绝,志和神遂怡。末流尚靡曼,君盍更张之。徵羽纷事物,调剂贵咸宜。北鄙瑟恒戒,南郭竽防讥。文王倘或见,如伤岂吾欺。窃取古贤意,赠言敢忘规。(39)(清)黄炳堃:《五月初十夜段辅文长佐枉过庽斋,偕访陈仲平刺史燕,听其弹琴即赠仲平》,《希古堂诗存》卷二,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67页。

4、播种。为保证试验密度,无论是穴播还是条播,播种时都要适当加大播种量,通过间苗和定苗达到设计保苗株数。

从诗中“绝艺世久稀”“妙响发冰丝”等诗句来看,陈仲平的琴艺十分高超,且能弹琴曲很多。云南杨恩锡也曾听他弹过《怀古》《秋塞吟》《平沙雁落》《碧天秋思》《圯桥进履》《岳阳三醉》《洞天春晓》诸曲(40)(清)杨恩锡:《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听琴笔记》,《琴曲集成》第27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6页。,对其琴艺赞赏有加。身处晚清大变动的时代,黄炳堃也不由感叹“且兹太古音,所惜无钟期”。但身为刺史的陈仲平和黄炳堃一样,虽置此环境之下,依旧试图以礼乐治政,使人“志和神怡”,如此,也才有了“末流尚靡曼,君盍更张之”“北鄙瑟恒戒,南郭竽防讥”之慨。

又如,琴友王苹笙,也曾到访黄炳堃寓所,并弹琴。黄炳堃为此写下了《王苹(41)苹:原文为“萍”,据上下文改。笙孝廉(宾)偕施榕轩茂才(邦荣)夜过庽斋,苹笙(42)笙:原文为“生”,据上下文改。为予鼓琴二曲,因赠苹笙》诗:

苹笙夜过五华阁,入门先坐倚山阁。手拂枯桐弦上尘,泠泠大海风初作。青蜓浅水时低昂,大蟹平沙或郭索。无边花雨弥九天,忽变松涛腾万壑。聆音能令秣马鸣,得意想见游鳞乐。是时群类皆息机,已下千门九百钥。停柱鸡登木敛声,挑灯蛾动花齐落。苹笙幽意殊邈绵,余兴勃勃指间跃。羗予乞米如平原,万虑憧憧苦尘缚。移情流水闻涓涓,振声胡止施木铎。翘首太虚浮云浮,名心合付天寥廓。循吏列传予何人,刺船拟践成连约。何时抱琴还故山,入林准备芒鞵著。江上闻鸥遥致词,底事栖遑负宿诺。我为三叹无一言,清唳横空飞老鹤。(43)(清)黄炳堃:《希古堂诗存》卷二,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71页。

黄炳堃久居异地,也常思念家乡。如其《思岭南》诗里所述:“梦里乡园路几千,连山开遍到红棉……白鹅潭水如天远,不见花农茉莉田。”(44)(清)黄炳堃:《希古堂诗存》卷二,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66页。因此,弹琴是他日常的精神寄托之一:“笛翁思归不得,日抚所藏白沙子之龙吟素琴,尚可以自遣。”这张陈献章的遗琴,是其父黄文玉所留下来的,也是黄炳堃的至爱。由于云南地处边僻,弹琴的人不多,黄炳堃内心不免孤寂落寞:“尘海知音遇太难,囊琴落落为谁弹。何如抱向空山去,闲和溪头流水寒。”(45)(清)黄炳堃:《希古堂诗存》卷十,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74页。又如,“独抱瑶琴著意弹,格高调古赏音难。”(46)(清)黄炳堃:《希古堂诗存》卷五,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94页。

黄炳堃为官清廉,生活十分贫困,经常在诗文中感叹生活之不易和艰难:“冷眼观时泪不干,况兼修阻世途难;
羊肠九曲有生路,鸡肋一般无味官。”(47)(清)黄炳堃:《有感》,《希古堂诗存》卷七,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21页。“抱琴兀坐向谁弹,醉倚银屏倦倚栏。仕宧已成盐水累,江湖何处水天宽。”(48)(清)黄炳堃:《滇中杂感》,《希古堂诗存》卷四,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85页。

从黄炳堃的诗文来看,其妻妾也皆善琴。如《冬夜听内子弹琴》述:

濛濛香雪人楼台,低放重簾冻不开。遍地月明梅写照,满天风冷鹤归来。弦无拉杂音才静,韵到和平念不猜。兰麝香残心尚熟,疏灯人影共徘徊。(49)(清)黄炳堃:《希古堂诗存》卷一,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49页。

——风冷月明之夜,听其妻妾弹琴,疏灯人影,弦无杂音,虽身处异乡,也可谓别有意趣了!

有关黄炳堃的古琴审美,在其诗文中也有记述。他认为,琴有流派之分,但即使同属“金陵、中州、闽制之谱,亦复歧异杂见”(50)(清)黄炳堃:《为高勉之督学抄寄琴谱小引》,《希古堂文存》卷三,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0页。。他说:“世传《二香》《五知斋》《大还阁》《蓼怀堂》《春草堂》《自远堂》谱,比而勘之,未易等同,而要旨渊源有自,入主出奴隘也!顾丝桐太古,宜得神人和平意,其荡魂悦魄者勿论。”(51)(清)黄炳堃:《为高勉之督学抄寄琴谱小引》,《希古堂文存》卷三,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0页。

由此可知,黄炳堃接触的琴谱种类也有不少,但他认为琴以“得神人太古意”最为重要。这种尚古的审美态度,在其诗《胡元章以琴学下问作诗告之》中,也有很具体的描述:

大雅嗟寥寂,郑卫徒哇淫。广陵久逸响,叔夜谁嗣音。先世习弦诵,爨木视璆琳。朅去走四方,吹箫囊我琴。忽忽二十载,荆棘交胸襟。君乃滌時好,古乐夙所钦。浊流正浩瀚,独具迥澜心。般输有绳墨,绰注猱与吟。抹挑复勾剔,八法遗南钺。妙悟参变化,牙旷宜见今。重或拟裂帛,轻或同掷金。缓如春花放,一蝶穿深深。急若骤雨至,万马驰骎骎。黄河纵巨鱼,碧落鸣山禽。或为壮士歌,或为离妇碪。寄怀游万仞,失势穷千寻。清风生远浦,明月来遥岑。胡为庙堂奏,弩张剑出镡。元酒有至味,解人当细斟。何时刺船去,抱桐逻故林。诗成夜未艾,仰视天横参。(52)(清)黄炳堃:《希古堂诗存》卷二,新会黄蘅秋刻本,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70页。

黄炳堃在云南为官三十余年,将岭南琴学在云南广为传播。光绪九年,云南富民杨恩锡在昆明北心街听黄炳堃弹《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鸥鹭忘机》《墨子悲丝》诸曲(53)(清)杨恩锡:《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听琴笔记》,《琴曲集成》第27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6页。,亦曾向他求教,黄炳堃有《杨接三恩锡枉过听琴以诗见赠赋答》诗相赠:

钟期已去群正聋,老牙破碎龙门桐。尔时赏音慨落落,遂令千载琴无工。绮龄操缦得粗意,壮岁奔走黄尘中。锦囊丝轸鱻物色,四十年来人不逢。始知元酒异常醑,只合旒冕郊青穹。饷客还输鲁味薄,湻于一石颜不红。衡山碑字无人识,剔括剥落遭村童。时世簪花尚柔媚,艳妆美女云鬟松。筝琵日日竟繁响,大雅歇绝轻黄钟。君乃趋庭绍家学,把臂欲友中郎邕。移情亦有子春子,世上寗少蓬莱峰。蓬莱之峰方一寸,仙人出入灵虚宫。上游太昊不知极,两耳飒飒生清风。天龙妙悟归一指,时见云表来飞鸿……(54)(清)黄炳堃:《希古堂诗存》卷四,新会黄蘅秋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83-484页。杨恩锡《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作《古冈黄笛楼郡伯兄赠七言古风诗》,但错字较多,《琴曲集成》第27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6页。

杨恩锡,字晋三,自幼从父习琴,后又随多位琴家习琴,结识黄炳堃后,对其琴艺影响很大。杨恩锡于光绪十年编纂《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他在序中说:

后逢刘执轩司马、金海楼州别驾,黄笛楼、欧阳凤威两太守、陈师仲平刺史,讲论之余,抚弄清真雅正,叨陪心领,窃有慕焉!因将琴谱集成呈教,蒙黄太守相许,乃知前人定谱相传已久,传讹舛错,在所不免。须审律以协其声,庶不至于有乖于古,而得叶音中律之本旨。将见古作者之心性,声容恍惚遇于心耳中也。(55)(清)杨恩锡:《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序》,《琴曲集成》第27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35页。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收录黄炳堃之父黄文玉的《猿啼秋峡》及黄炳堃的《南湖秋雁》《赏荷》二曲。琴曲《南湖秋雁》《赏荷》,为黄炳堃在滇时所创作。

南湖,位于滇南蒙自县旧城南门外,其风光秀美,堪称蒙自乃至滇南的“文眼”和“文脉”。黄炳堃在蒙自时,静观南湖明月高悬,秋鸿南来,于是触景生情,作《南湖秋雁》曲,以抒其心中郁闷,亦表其鸿鹄之志。全曲沉郁悲壮又悠然自得,旋律优美明快。其主题音调中还吸取了云南少数民族民歌的音调,从而使其具有较浓郁的地方色彩。

黄炳堃一生清贫,为政清廉,抗心希古,托志琴书,宦滇数十年,将岭南黄氏家族一脉的古琴传播到云南地区,对近代以后西南地区的琴学传承是有着一定的影响,他所创作的《南湖秋雁》曲,亦已成为近世岭南琴派的代表作品之一。而黄氏家族的古琴,自黄景星之父黄鸣盛,其兄黄观炯、其侄黄文玉,至侄孙黄炳堃…… 可谓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他们不仅弹琴,且编纂琴谱、琴书,创作琴曲,对于清代以来岭南乃至周边地区的琴学发展,是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诗文集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发覆中国出版史研究(2023年2期)2023-07-27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7-28《蔗湖琴谱》考①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0年4期)2021-01-07邻父伐树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20年2期)2020-04-14草根诗文集第三卷征稿启事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11-15登楼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9年2期)2019-03-04不一样的钢琴谱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2019年12期)2019-01-14邵懿辰诗文集版本考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1期)2017-05-22曹学佺研究综述文教资料(2016年28期)2017-02-23上海古籍出版社博览群书(2013年1期)2013-06-20

推荐访问:岭南 清代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