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

时间:2024-09-12 12:18:01 来源:网友投稿

朱冠仁 曹文文

中图分类号:G807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7.000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SJYB1887)。

备注:只保留第一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朱冠仁(1991—),男,博士研究生,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

普通作者:曹文文(1991—),女,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3SJYB1887)

朱冠仁(1991-),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电话:18663267300

摘要: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及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剖析了当前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诸多挑战。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整合与更新体育课程资源、提升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以及优化体育设施使用等策略。旨在推动地方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
地方高校;
体育课程思政;
思政建设;

Abstract:
Under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Lifelong Lear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articularly critical. This study adopts field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deeply analyse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sports cours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se dilemmas, strategies such as integrating and upd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to teach civic education,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nd optimising the use of physical education facilities are proposed.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civic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ivic education,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ity, aesthetics and labour.

Keyword:
Moral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ivic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相继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思想政治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为高校思政建设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导和政策支持[1]。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为首要任务,学者们纷纷探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方面主题,但如何全面而深入地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挑战。以及如何促进高校内部各部门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协同合作,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立德树人”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 提高学生主导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高校的体育课程最大的受众群体就是公共体育课的学生,这是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拥有多样化的兴趣和需求。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内容,不仅提供了体育锻炼和技能学习的机会,更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着价值意蕴,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更涉及到学生品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不仅是传授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团队协作、竞争意识等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正视立德树人意蕴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中,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较抽象笼统的内容方面,其建设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一刀切”式的传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公共体育课堂独有的特征方式,“润物无声”地方式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2]。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从而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1.3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贯彻立德树人内涵

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基础上是一致的。体育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涵盖着大量的、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可以不断挖掘体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更科学、全面地总结人类体育史上的体育实践经验和优秀思想成果,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体育梦想,帮助学生形成刻苦锻炼、勇于拼搏的不竭精神[3]。与此同时,课程思政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探索体育的优良传统和典型事迹,从而使学生形成崇高的体育素质与品行。

1.4提升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践行立德树人方针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全面提升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在课程开展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选择教学场所,将原本属于静态课程的模式里,保持高度的活跃度,使学生更好地去接纳,有效地运用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把育人目标付诸实践[4],将活灵活现的课堂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学效果提高至最优化,为地方高校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2.1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脱节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教师是贯彻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较强的体育科学素养,同时具有强大的扎实的思政教育能力。当前,地方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一方面,体育课程内容过于注重技能传授和竞技性,缺乏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元素,导致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被忽视。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课程往往独立于体育课程之外,两者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融合,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难以接触到思政教育的内容,无法形成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

这种脱节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被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同时,部分地方高校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导致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和隔阂。

2.2体育教师思政素养不足

"师者,人之模范也",就体育教师而言,其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践行学校体育教育的时代使命,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关系到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5]。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重视体育技能传授,却忽视了体育的德育功能。更多的专注于专业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却未深入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与体育关联不大,将德育责任归咎于思政教师和班主任。这导致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魄上投入大量精力,却忽视了德育、品德和人格塑造。

体育教师思政素养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部分地方高校对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不够重视,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机制。其次,体育教师自身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缺乏主动学习和提升的动力。长期如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操层面显得薄弱。教学设计虽涵盖思政内容,但理解肤浅、应用僵化,未能明确体育与思政的有机融合路径。这不仅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更阻碍了高校体育课程在育人方面的全面、深入发展,亟需我们深化理解、创新实践,以真正体现其与时俱进的育人价值[6]。地方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不足,导致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3学生参与度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和积极性对思政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现实中,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及主动参与的动力,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7]。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和动力,认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无关,对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同时,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差异较大,一些学生由于身体条件或运动能力的限制,缺乏自信不愿参与体育运动。

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体育课程内容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其次,体育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创新和变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部分地方高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有效引导和激励机制。

2.4评价体系不完善

体育教育评价中,有效的评估与反馈不仅可以优化和促进行动方案的实施,而且有助于提升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8]。体育教育实践是考核评价的基础,而考核评价则指导着教育实践的方向。科学的评价能为教学提供有效反馈,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但当前体育课程缺乏完整的量化考核体系,过于依赖终结性评价,如体育成绩、体测合格度、出勤率等硬性指标,忽视了思政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部分地方高校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顶层设计。其次,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地方高校过于注重体育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评价。最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存在主观性、片面性等问题。

2.5课程资源的匮乏

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匮乏是制约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因素。目前,尽管有“指导纲要”作为整体设计,但缺乏具体可行的运行实施方案和监督机制,导致改革难以落地。同时,资源支持不足也是一大挑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方案、成功案例及课程资源开发均难以满足需求。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制度和实践的双重困境。在制度上,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共同制定实施细则,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上,教师应提升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整合及运用能力,同时加强资源开发和交流平台的建设,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

3.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3.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思政建设目标

当前实现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的最主要问题是,解决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脱节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首先从宏观层面展开计划,确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具体任务。根据这一目标,地方高校制定具体可实施的思政方案,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将适合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注重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衔接,切忌生搬硬套,完成良好的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组织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思政教育体系。

其次,地方高校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的梯队建设,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强化各部门和人员职责分明、协同高效,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通过确立宏观规划和系统布局,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美好愿景。

3.2提升教师素养,打造专业思政教师团队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学生树立正确体育精神、良好体育品德和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引导者,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和源泉,因此,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在体育思政方面的水平和认知。目前,学校体育思政建设中体育教师存在内容理解程度、融入效果僵硬、研究结果虚化的问题[9]。

地方高校应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思政教育背景的体育教师,打造专业的思政教师团队。通过优化招聘机制、加大引进力度、完善培养体系等措施,吸引更多具有思政教育经验和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入体育教师队伍。

3.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体育课程不仅传授运动技能,还能培养学习者的价值观。地方高校应优化课程设计和结合地方特色,如开设多样项目、采用互动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通过体育文化宣传、组织参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建立激励机制,与社会合作提供更多锻炼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体育课程的重视。

此外,地方高校还应注重发挥学生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自主组织的体育活动、设立学生体育社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3.4完善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思政素养

针对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评价有机地融合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这种融合意味着,评价标准不再单一,而是涵盖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情感态度”等心理和价值观方面的多维度评价指标。在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时,需要摒弃传统评价机制的局限性,采纳多元化的考核标准。这一新标准应将课程思政要素有机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深层次的价值观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估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和实践表现,更要重视其思想道德层面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教学评价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应得到同等的重视和细致的考量。

3.5优化课程资源,提升思政建设效果

体育课程自身具有特殊性,受制于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异质性,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应秉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基本原则,依托当地的人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依据当地办校特色,打造益于本校开展的校本课程、品牌金课[10]。例如淮阴师范学院,坐拥红色资源,周恩来总理故居,充分挖掘其红色精神,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项目。同时,地方高校还应注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展示和推广。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展览、演出等方式,展示学生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成果和风采。

其次,还应注重优化课程资源,提升思政建设的效果。例如,借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代表,如姚明、马龙、郎平等,用他们的实际经历和精神风貌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运动员们不畏艰险、永不言败、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以及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此外,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与当地体育机构、社区等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项目。

4.结语

审视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种种困境。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推进,问题亟待解决。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现实却往往并非如此。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更制约了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更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只有正视问题勇于改革,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出路。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张庆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D].导师:刘睿.阜阳师范大学,2023.

[3]   戴国清,高秋平.大思政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40(05):57-61.

[4]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28(01):1-6.

[5]郭江浩.新时代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逻辑澄明、现实境遇与方法自觉[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06):16-24.

[6]贺飞.探析大学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及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3):117-120

[7]杨燕国,汪晓赞,孔琳.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实践路径及推进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03):81-89.

[8]张翔.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路径[J].体育世界,2023,(12):81-83.

[9]郭江浩,李文亮,张丽军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谫论:本质、难点与实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40(05):50-56+61.

[10]武冬.体育课程思政原理、设计、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06):12-24.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体育教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2期)2018-01-03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4期)2017-05-29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新课程·中旬(2016年9期)2016-12-01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严以修身”先立德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中国学校体育(2014年11期)2014-05-10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推荐访问:树人 探析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