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深化水利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时间:2024-09-12 15:54:02 来源:网友投稿

屹果

6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水利部副部长陈敏、总规划师吴文庆、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介绍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水利发展情况。

陈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
中国式现代化,也包括水利现代化。水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谋划了国家水网宏伟蓝图。水利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坚定不移深化水利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有效保障了我国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1%下降至0.24%。近三年,成功抵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河中下游出现的最严重秋汛,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1915年以来珠江流域北江出现的最大洪水等历史罕见洪水灾害,守护了河湖安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

二是坚持节水优先,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十年来,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1.7%、55.1%。特别是作为最大用水户的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提升,全国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下降至350立方米以下,比十年前降低了近13%,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稳步增加。

三是坚持空间均衡,推动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推进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统筹区域水网和省、市、县级水网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年来,全国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3倍,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约8700万亩,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四是坚持系统治理,更高标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全线水流贯通,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断流26年后实现全年全线有水,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十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万平方公里,越来越多的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五是坚持两手发力,一体推进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颁布实施,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落地见效。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深化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价、水利投融资等改革,浙江安吉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功签约,福建长汀实现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四川和宁夏间实现首单跨省域用水权交易,财政资金、政府债券、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格局初步形成,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已连续两年迈上万亿元台阶。

新时代新征程,水利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记者:《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一年多,请问国家水网目前建设进展如何?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吴文庆: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水利部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加快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突破729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4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达到1.76亿人。比如,北京市城区超过75%的人口喝的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引江水,天津城区几乎是百分之百。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开工建设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深化西线工程和东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
构建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中线水源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二是加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引江济淮、引汉济渭、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开工建设了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吉林水网骨干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以及黑龙江林海、重庆向阳、云南桃源、广西长塘、贵州花滩子等26项大型水网调蓄结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将为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全面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促进人口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优化调整。

三是统筹推进省、市、县级水网规划建设。目前,全部省级水网建设规划都已批复实施,72%的市级、40%的县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水利部启动了省、市、县水网先导区建设,积极总结地方典型经验,以水网先导区带动各层级水网建设。推动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加强水网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数字孪生水网,加快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国家水网体系,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记者:近年来,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更趋极端化,水旱灾害防御压力较大。请问,水利部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敏: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增强,水利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为此,水利部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

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方面,积极推进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建设,实施了长江流域姚家平、黄河流域东庄、珠江流域大藤峡等控制性水库,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太湖吴淞江治理,以及国家蓄滞洪区等一批骨干防洪工程,大规模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十年来,新增库容1632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约6万公里。特别是近两年来,大力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干流重要堤防的达标建设,太湖环湖大堤已全线达标,今年辽河干堤也将全线达标。

在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方面,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预报精准度相统一。率先以流域为单元在永定河官厅山峡区间建成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全国各类水文测站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目前的12万多处,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区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水文检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南北方主要河流的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

在防御工作体系方面,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即“四不一确保”目标,贯通雨情汛情险情灾害“四情”防御,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依法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滚动更新各类防御预案方案,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有效应对了多次大洪水和严重干旱。今年珠江流域的北江特大洪水量级大、发生早,通过水情有效预测预报和防洪工程科学调度,极大缓解了北江严峻的防洪形势,确保了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保护对象防洪安全。

下一步,水利部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记者:近年来河湖生态环境在改善,大家亲水乐水有了更多好去处,水利部在改善河湖生态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于琪洋:河湖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老百姓的民生福祉紧紧相连。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持续深化建构河流伦理,坚持把河流视作生命体,着力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大力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使我国的江河湖泊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一是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每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的“母亲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包括受我国自然禀赋的影响,许多地区出现了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修复、保护河湖生态环境。从各地“母亲河”做起,全国层面选择88条(个)母亲河(湖)开展修复工作,包括79条河流、9个湖泊。针对每一条河流的情况、每一个湖泊的问题,通过“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的方式进行保护修复,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实施生态补水、优化水资源调度、采取综合治理等。比如,2018年开始连续实施华北地区的生态补水行动,2022年开始连续实施京杭大运河补水行动。通过这些行动,增加了河流的有水长度以及河流和湖泊的有水面积。现在这88条(个)母亲河(湖)中,已有56条河流实现了一次或多次全线贯通,其他河流复苏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9个湖泊的生态水位保障率达到100%,或完成生态补水目标。比如,断流26年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连续4年全线复流,断流100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实现全线贯通。

二是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生态流量是衡量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流量管理,从2020年开始先后组织制定了171条跨省重要河流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546条省内河湖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并落实了监管措施和保障措施。目前,全国跨省重要江河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全面建立,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据监测,现在河流生态流量目标保障率稳定达到90%以上,河湖生态用水得到了比较好的保障。还有一些重要河湖,如黄河实现了24年连续不断流,黑河的尾闾东居延海实现了19年连续不干涸。

三是持续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动态管控。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水利部会同有关部委持续开展整治行动,比如,对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受水区实施地下水压采,利用南水北调的水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华北地区连续实施两期地下水超采治理行动;
针对三江平原、黄淮平原等10个重点区域,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主要采取节水控水措施减少对地下水的使用,包括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的开采、优化水资源配置调度等,治理成效非常明显。比如,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2023年同2020年相比,地下水水位有比较好的回升,浅层地下水平均回升2.71米,深层承压水平均回升6.42米。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加大河湖保护修复力度,扎实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提高河湖生态流量的保障程度,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记者:请问,全面推行河湖长制7年来,水利部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进展?江河湖泊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敏:河湖长制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这项制度实施7年来,水利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责任体系。党政领导负责制是河湖长制的核心,全国31个省份均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市县乡村共设立5级河湖长120余万名,实现了每条河流都有人管理,并建立了河湖长动态调整和责任递补机制,保障了河长责任不断档。

猜你喜欢 水网母亲河水利部 保护母亲河(4)故事作文·高年级(2023年10期)2023-10-23水利部:到2035 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现代经济信息(2023年19期)2023-09-04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22年1期)2022-04-23是你 我亲爱的母亲河当代作家(2022年12期)2022-02-27“母亲河”到底有多长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20年3期)2020-03-02我爱你母亲河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8年10期)2018-12-18●山西加快推进县域小水网配套建设今日农业(2018年7期)2018-01-15水利部2017年1月批准发布的第一批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技术监督(2017年3期)2017-06-09水利部2017年1月批准发布的第二批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技术监督(2017年3期)2017-06-09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山西水利(2017年1期)2017-03-07

推荐访问:坚定不移 高质量 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