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4-09-12 17:54: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国平

摘  要: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方面的内容,综合体现了数学关键能力、学科特征和思维品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双基”为教学导向的培养目标,忽视了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与培养目标深入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全面推行,对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综合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设计启发式、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但是依然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作为教学重点,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无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不易搭建完善的数学知识框架。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四基”“四能”“三会”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1. 长期性

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体系,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长期影响。学生不仅要对人生目标和意义有正确的认知,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注入时代发展的元素,这就需要教师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就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这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仅依靠某一单元或某个课时难以让学生真正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由多方面要素组成,不能够用量的积累来衡量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需要长期、逐步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2. 整体性

核心素养体现在学生个体上,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积极的心态,不断进取并能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害,正向接受身边的事物。它并不是简单地叠加知识、能力、素质等层面的内容,而是要从整体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养,而是要充分认识数学核心素养各个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依据整体性原则开展课堂教学,有效衔接各个学段、单元与课时。

3. 情境性

依靠教师单一的传授,以说教和要求难以顺利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除了特定的课堂语言和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核心素养的形成还与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的事件与判断事件正确与否的能力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置身社会生活事件之外,对生活麻木不仁或感受力低,缺乏对生活应有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接受不了情境教育。只有让学生在综合性、真实性的情境中发现、学习与实践,不断触动、感知,让他们去分析、思考,作出价值判断,才能够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创设紧密关联教学主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以便改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 选取教学素材

教师选取的教学素材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此,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筛选与组合教学素材。

(1)贴近生活经验。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差异化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可能与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符。为此,教师要合理开发与创新教学内容,综合考虑《标准》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情况,搜集、筛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素材,利用学生较熟悉的素材资源转化抽象的数学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时,为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矿泉水、面包、文具盒、洗衣液等实物素材,依托这些实物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更好地理解质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2)基于学生特点。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紧密融合教学素材与内容,以素材作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体现于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能深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纳入教学设计范围,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例如,“位置与方向”相關知识编排在教材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五年级上册“位置”、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等多个学段,教师在各学段的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学段特点和认知规律选取教学素材,能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感知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进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知道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不同学段体现出差异化的认知水平,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选取教学素材,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2. 创新课堂导入

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设计高质量的课堂导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究和解决复杂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对以往单一、死板的导入方式进行改革,综合应用新颖、趣味的导入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

(1)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指的是结合教学目标和单元主题,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导入新知识。第一,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小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导入环节引入历史典故、童话故事等,增强数学课堂导入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故事情境,向学生介绍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导入新课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游戏符合学生爱玩的天性,通过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趣味游戏,有效拓展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情境,控制好游戏时间。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创设游戏情境,提前准备好矿泉水瓶、水、石子等材料,组织学生开展“乌鸦喝水”游戏,利用趣味游戏引出“体积”这一概念,以迁移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

(2)设疑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热衷于探索存在疑惑和新鲜的事物。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依据新课内容设置悬念或疑问,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待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后,便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设置悬念或疑问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避免因为难度过大体现不出设疑导入的价值。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以“折纸”设疑: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其中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3份呢?应该怎么表示?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学生有些困惑,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新课内容,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培养学生的数感。

(3)旧知导入。

原有认知结构是新知学习的基础。若不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旧知,将难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对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采取旧知导入的方法,带领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复习回顾,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引出新知。通过旧知导入,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够得到巩固,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逐步渗透新的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梳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3. 丰富教学方式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深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问题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索学习,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1)问题探究教学。

课堂教学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知识的要求,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作用,科学设计问题,向学生展示与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且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链中的疑惑,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目标和知识重点,设计具备引领作用的主问题,再将主问题细化为若干个学生易于理解的子问题。实践表明,问题探究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发展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将“如何测量角的大小”作为主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依次提出子问题,如“如何使用量角器?”“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等。通过思考与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本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量感和几何直观。

(2)动手实践教学。

动手实践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方法,又可以鍛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全体学生深入参与,亲历数学概念、公式、原理的形成过程,切实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纸张、剪刀等材料工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割一割、补一补的方式将多边形转化为以往学习过的简单图形,依据已有知识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探索、总结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规律和方法。动手实践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学生动手探索的机会,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

(3)小组合作教学。

新课程倡导教师采用多边互动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一些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往往无法独自解决。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合作,通过交流讨论与实践探究,准确把握问题本质,明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顺利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能够寻找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调查班级学生的身高,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直观呈现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长明确各组员的具体职责,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绘制表格等,协作完成任务。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方法,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培养数感和应用意识。

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过程及发展结果的期待,其所承载的教育价值不仅揭示着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教学实践,还体现着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教学形式关联学生的主动活动,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等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素养是在不忽视知识点的同时,使我们重新认识知识点的实际意义和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标准》,了解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落实《标准》要求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选取教学素材、创新课堂导入、丰富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建波,姜立刚. 构建小学数学文化课堂  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6):69-72.

[2]罗雪贵. 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2):193-195.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

推荐访问:素养 中学生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