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飞 王硕
摘 要:
本文以S市J街道为例,探究了在政社合作帮扶行动中出现的帮扶呈现循环、帮扶者主次混淆、服务次数不平均等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出现有缺少关系转介、信息资料不全、缺乏协作规章、服务者违背专业伦理、评估过于量化等几点原因。并基于资源整合视角下,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关系转介机制、确立协作制度、提升服务者专业能力和完善评估机制作为对策。以达到困境儿童的有效帮扶、使其摆脱现有困境的目的。
关键词:资源整合;
社会工作;
困境儿童;
帮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24)-02-033-06
收稿日期:2023年05月15日
作者简介:
孔凡飞(1976-),男,辽宁营口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王 硕(1998-),男,山东泰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基金项目: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研究”(2014lslktzilx-06)。
一、问题的提出
困境儿童是最需要关爱、救助和支持的社会弱势群体之一。近十年来,我国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出现的失依、残疾、重病、流浪、贫困、受虐、监护缺失等类型困境儿童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保护的政策,开展了困境儿童的救助和帮扶工作。随着困境儿童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以往由政府亲力亲为的帮扶模式逐渐显现出条块分割、精力不足、专业能力不 强等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适合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和政府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1]。又在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困境中儿童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尽快形成家庭尽责、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保护工作模式,也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进行辅助,形成了多元主体的困境儿童帮扶模式。在当前街道社工站的建设背景之下,社会工作者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困境儿童的帮扶之中去。这种多元主体的帮扶模式是改变原有政府包揽一切事务,转向政社分离的过渡阶段。在这过渡期内,政府与社工站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开展帮扶行动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样解决才能平稳地过渡是值得去研究的一个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开展困境儿童精准化帮扶行动是S市2023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9件实事之一。为进一步掌握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帮扶状况和服务需求,做实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工作,S市民政局组织相关单位部署全市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工作。S市民政局将以社区(村)为排查网格单位,组织社区(村)儿童主任和社工站(未保站)专职社工对辖区内所有困境儿童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深入了解儿童家庭监护、政策保障、服务实施等情况。
通过对困境儿童家长、街道分管书记及街道驻站社工进行访谈,结合具体案例的参与式观察以及服务资料分析,了解J街道困境儿童的帮扶现状和帮扶效果,发现J街道困境儿童在帮扶过程中存在的帮扶呈现循环、帮扶者主次顺序混淆和帮扶次数不平均等问题,进一步
结合案主和街道社工以及街道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在资源整合视角下,发现困境儿童帮扶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当前帮扶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得帮扶行动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困境儿童摆脱现有困境。
资源整合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帮扶中的问题研究——以S市J街道为例
二、困境儿童帮扶以及资源整合理论
(一)困境儿童及帮扶概念
困境儿童是指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面临生存、发展和安全困境的未满16周岁的儿童,其中基本需要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困境儿童一般面临多种困境。
社会帮扶是指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低收入群体、缺乏精神关怀等需要帮助的群体或个人在物质或精神上给予救助的一种社会行为(吕杰,2001)[2]。困境儿童帮扶是基于困境儿童和社会帮扶的概念形成的,具体是国家和社会对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儿童给予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行为。
(二)资源整合理论
目前学术界对资源整合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比较流行,袁国华认为,通过组织、协调、优化投资环境、合理地利用和科学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资源,增加它们的相互关联程度,就能优化配置[3]。李伟梁认为将政府、驻社区单位、社区组织和居民等不同主体所拥有的各类资源整合在一起,能推进社区建设[4]。吴理财、罗大蒙认为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是坚持系统思维,通过资源识取和资源配用,将原本分散和独立的物资、人员、资金、环境等资源和要素进行优化重组、集成配置,使之相互耦合、交互渗透,从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协同创新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本文所参考的资源整合理论主要是参考了李良伟的观点,并结合实际情况得出,将政府、社工站、社会组织、社区和困境儿童家庭等不同主体所拥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做到资源集中、协作有序、帮扶长效,发挥出帮扶行动更大的作用,帮助困境儿童摆脱困境。
三、J街道困境儿童帮扶行动中出现
的问题
J街道隶属于S市T区,属于城乡结合街道,居民大多居住在村改居社区,还有部分家庭居住在城郊平房区。从2022年起,J街道社工站建設完成,政府购买了社会工作服务,街道入驻社工,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也由原来的街道实施逐渐向社工实施进行了转移。形成了在街道主导下,社工为专业服务的提供者,以困境儿童家庭作为基础,社区以及社会志愿组织作为辅助力量的困境儿童帮扶结构。
J街道当前登记在案的困境儿童一共有九名,年龄区间在6~16岁,包含健康儿童和残疾儿童。选取了对当前帮扶模式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特征的三位儿童家长以及两名街道驻站社工和一名街道人员作为访谈对象。
(一)帮扶呈现循环性
J街道的困境儿童对社工提供的服务出现了不配合的现象。儿童A是对社工的服务产生抵触最明显的一个。因为父亲去世,A的心理产生一些负面的问题,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因此街道驻站社工对A开展了心理个案服务。经了解A之前的服务开展一直很顺利,但是过完年之后,A对社工提供的服务产生了躲避、不耐烦等消极的态度。针对这一情况,与A母亲进行了访谈。
A母亲:我也私下里和A交流过,我问她为什么会对社工产生这种态度,她说是因为年前和年后的社工哥哥姐姐换了人,之前都挺熟的了,现在又换了陌生的面孔。而且问了许多之前已经问过的问题,开展的活动内容也大致与之前相似,所以心里就产生了厌烦感。
据访谈可知,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的社工出现了更换情况,之前建立的专业关系断裂,需要去建立新的专业关系。并且通过上阶段服务计划书与当前的进行比对,发现了社工对服务对象开展的服务存在内容相同的现象,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前期的建立关系阶段。所以因服务内容的重复和专业关系的重新帮扶呈现出了循环性。
(二)帮扶者主次顺序混淆
街道没有承担起自己作为帮扶主体的职责。通过查阅服务记录和对两名驻站社工的访谈,发现在驻站社工辅助街道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中,街道过少的参与其中,都是由驻站社工独自去开展活动,此外街道还会将部分行政性的工作分担给社工完成。
社工小李:随着工作逐渐开展,街道书记开始把一些专业
服务之外的工作也分配给我俩,这些工作与专业服务的开展联系也比较密切,所以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我俩来接手了,但是在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多的问题,最明显就是其他组织或志愿者不信服你的决策,小区的保安也不承认你的身份,会阻拦你的进入,所以给工作开展也造成了一些困扰,我们十分需要街道的更多参与来统筹各方力量。
社工小张: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也获得了服务对象对我们的夸赞,对我们热情相待,有的服务对象直接说出了街道也不如我们对他们的帮助他大,不如社工关心他们的冷暖,虽然我们会去给他们解释服务性质,但是他们心里总会留下这种印象。
从两名驻站社工的访谈中侧面了解到,街道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且参与较少,使得帮扶模式缺少主心骨,各方资源不能得到统筹。在行动开展中,街道和社工站没有一个明确的行动指南作为指导,使得帮扶行动混乱,没有协作性。
(三)帮扶次数不平均且差距较大
政府制定的要求是对J街道九名困境儿童每年要至少开展18次服务,通过查阅J街道的困境儿童的服务记录、访谈资料,发现不同对象在开展服务的次数不同。九名困境儿童的服务次数高低起伏较大,其中困境儿童E、F、I的服务次数较高,相比于服务次数较低的儿童高达两倍之多,次数之间的差距较大。
四、J街道困境儿童帮扶行动中问题的
成因分析
(一)缺少關系转介,信息资料不完整
困境儿童帮扶呈现循环性是由于在社工更换阶段缺少了关系转介的程序且在开展服务时所获取的信息资料不够完整。驻站社工J街道驻站社工是政府购买的第三方社工机构的服务人员,服务期限由购买合同来决定。J街道购买的社工服务以一年为期限,街道要求的服务效果在合同中呈现,如果效果没有达到会重新选择其他机构进行服务购买。J街道两年更换了两个社工机构,原因是J街道对社工机构要求是服务对象要有具体、可呈现的改变,社工前期开展的活动都是铺垫性并不能马上出现成果,导致社工机构不能满足街道的要求,使得街道更换社工机构,帮扶模式出现循环性,具体原因是:
一是驻站社工的更换缺少了一个专业关系转介的过程,也就是之前的社工帮助新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过程。社工与案主在正式开展服务前需要有一个建立专业关系的阶段,这是一个社工用真诚和接纳与案主共情并得到案主信任的过程,专业关系的建立需要付出时间和情感。由于街道更换新的社工,使原有建立的专业关系不重复存在,需要重新去建立,并且困境儿童本身就情况复杂,有的存在智力和性格方面的缺陷,建立关系的难度大,需要的周期长。
二是信息资料的不完整。不同的社工机构之间联系较少。根据已上交的材料来看,驻站社工所上交的只是政府规定的一些服务策划书、服务记录、台账之类的材料。而服务对象的面谈资料、调研记录、能力和特点评估等资料并没有保存在街道和社工站,而是留存到所归属的社工机构。资料的不完整导致对上一阶段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无法进行准确交接,服务过程存在中断。社工需要根据有限资料重新对案主进行需求评估、开展服务,出现服务效果的倒退,服务内容出现重复。
(二)街道职责不清,缺少规章作为支撑
帮扶行动中主次顺序发生混淆原因在于街道对于自身的职责不清,且缺少一个规则章程作为多方协作的支撑。J街道困境儿童帮扶行动是以政府也就是街道为主导,社工、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辅助的多元主体构成。街道是帮扶的主体,起领导和决策的作用,以行政性的工作为主,社工负责实施专业服务,志愿者和其他团体担任活动辅助或者开展慰问性的活动。在驻站社工辅助街道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中,街道人员与驻站社工的工作职能或主次顺序发生混淆。具体原因为:
一是街道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和履行自己的职责,将工作放手给社工。由于缺少了街道的参与,在实际活动开展中社工话语权较低、缺少权威性,在带领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活动中,使得其他主体对社工身份产生怀疑,在遇到决策性问题时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帮扶行动中各主体方向不统一,各方力量得不到有效统筹,使得帮扶力量削弱。
二是缺少一个规章制度作为协作的支撑。帮扶行动中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清晰地划分,所以导致在行动中参与度和任务完成度得不到保证。街道将工作交给驻站社工,而自己的实际参与得较少,且民政局并没有在帮扶行动开始前下达一个关于协作的规章明文,导致在帮扶行动中出现职责不清、协作混乱的现象。
(三)违背专业伦理,评估过于量化
通过与街道的分管书记访谈可知,九名困境儿童的服务次数存在偏差是服务对象活动开展的难度影响了帮扶者的主观想法,在开展服务时没有保持价值中立的专业伦理。其次是服务者为了达成过于量化的评估要求,想要对服务对象做出明显的改变成效,所以选择容易产生改变的服务对象增加服务次数。具体原因为:
一是帮扶者没有遵循专业伦理,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带入服务之中。帮扶者偏向于服务容易开展的服务对象,选择居住在街道内且位置集中、方便进行走访和活动开展的困境儿童,而位置偏远或者不在本街道居住的困境儿童,降低了服务次数;
二是评估标准过于量化。政府及所购买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帮扶行动的评估标准过于量化,主要是依据服务开展以及服务对象评估的相关数字指标、文本材料等客观性证据作为评估方式,并且要求帮扶达标的困境儿童数量符合街道总数量一定比例即可,并不是全部涵盖。这导致帮扶者为了达到评估的标准,主观上增加了能够通过服务改变比较大、成果比较明显的困境儿童的服务次数,降低了比较难以出现效果的困境儿童的服务次数。
五、对策建议
(一)建立服务交接、信息共享平台
1.建立服务交接机制针对驻站社工有更换与服务对象专业关系断裂再建立这个问题,从资源整合视角来看,应该建立起一个驻站街道社工更换期间的服务交接机制。街道应该从购买合同中设立条款,社工机构要承担帮助下一阶段的驻站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新的专业关系的任务。具体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服务期还没结束,新的驻站社工更换名单以确定的情况下,驻站社工需要带领新的社工一起开展帮扶活动,在服务期内帮扶新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关系。二是现阶段服务期结束,新的社工入驻街道开展服务,原驻站社工需要履行合同职责,重回街道帮助新社工开展活动,通过2—3次活动帮助新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起关系。通过建立交接机制,能够缩短困境儿童与社工专业关系建立的时间,也减小因困境儿童身体情况复杂而难以建立关系的难度。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是协作行动的各主体相互沟通、有效合作的纽带。针对J街道困境儿童开展服务内容重复这一问题。从资源整合视角来看,J街道与驻站社工应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街道要将困境儿童的家庭基本信息、政府最新的困境儿童救助、保障、医疗、教育等政策放入信息平台,为驻站社工开展服务提供政策基础和信息支撑。驻站社工在上缴规定的计划书、工作报表、台账之外,以合同中明确的方式还要将服务中对服务对象的面谈资料、服务对象的个人服务档案、能力及特点评估等详细资料进行共享,保证街道和社工站能够获得困境儿童帮扶服务的所有信息。确保下一期的帮扶工作能够承接上期的服务结果和进程,减少重复性工作的发生。
(二)明确街道职能,完善帮扶合作制度
1.明确街道职责。针对街道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和履行自己的职能这一问题,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是街道没有发挥领导作用,使各方力量分散。首先要明确的是街道作为帮扶主体的领导与决策权力。街道代表着政府,话语权较高,能够得到社会组织的信任,得到其配合实施帮扶计划。街道要发挥统筹者的作用,了解和掌握各方力量的优势与不足,学会统筹兼顾,在帮扶中优劣互补以发挥最大帮扶力量。街道还要铭记自己作为监督者的职责,不能做甩手掌柜,要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之中去监督社工提供的服务以及物资的使用。不能只看书面材料,而要从与服务对象的面对面接触中感受服务是否真的解决了他的问题。街道要定时进行政务公开,将自身所做的帮扶工作进行公示让居民了解,从而提高居民对街道工作的认可。
2.完善帮扶主体之间的合作制度。除了明确街道自身职能来解决主次混淆的问题外,帮扶的各个主体之间还需要有明文成立的规章制度来作为合作行动的保障,为角色定位和分工协调提供依据。合作制度以街道统一领导、社工和社会组织多元协作为原则,可以有效解决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划分,形成一个资源互通、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的帮扶体系,形成政府组织与其他多元主体合作的指导性规范。有了文件的支撑,也可以更好地维护在帮扶行动中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合作制度中还要包括制定志愿者协议以及奖励机制,对在救助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志愿者进行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
(三)提高专业水平,改善评估标准
1.提高帮扶者的专业水平。针对帮扶者对帮扶对象开展服务中没有价值中立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帮扶者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從资源整合视角出发,就是要链接和整合帮扶结构内和外的资源,提升帮扶者的专业水平。街道和社工机构可以与高校合作,邀请社工专业的教师对街道人员和驻站社工开展培训,扎实他们的专业伦理、专业价值、工作技能,传达最新的行业信息。同时吸纳社工专业的研究生进入街道进行实习,强化帮扶队伍的整体力量。驻站社工和实习研究生还要肩负起培育志愿者队伍的责任,为他们开展工作方式方法、语言沟通技巧等内容的岗前培训。在活动结束后带领他们进行服务总结,收集活动后的分享,对他们的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并且鼓励他们的服务工作,使得志愿者在参与活动后获得专业成长。
2.改善服务评估的标准。帮扶者对服务对象没有做到价值中立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服务效果的评估方式存在争议。现阶段街道对于困境儿童帮扶服务的评估方式还是以实证主义量化评估为主,所谓实证主义量化评估,是指主要通过数字指标、文本材料等客观性证据来量化考核社工服务的评估方式[7]。但这种量化评估被一些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指标绑架”、形式主义、文牍主义、技术霸权、过度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8]。学界一直倡导的协商式评估、参与式评估、赋权式评估等建构主义第四代评估方式,却始终难以克服实际操作性差、经济和时间成本过高、评估主观性过强等问题,导致其无法完全付诸实践,更多是作为一种启发性的评估理论或辅助性评估工具而存在[9]。因此以实证主义量化评估为基础,吸纳部分建构主义第四代评估理念和工具的评估可以进行采纳。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扩展评估维度和赋权评估相结合。将服务对象带来的有益改变,包括服务对象内在的生理、心理状况改善,以及家庭、朋辈关系、社区等外部环境的改变,或者更加长远的外部影响,作为评估内容的主体。其次帮扶维度内的需求调研、服务计划、走访探访、资源链接、沟通合作、总结报告等内容都作为评估的一部分并赋予比例。除此之外,街道、承接机构、服务对象等多方主体评价也属于服务成效评估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郁建兴,沈永东.调适性合作: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策略性变革[J].政治学研究,2017(03):34-41+126.
[2]吕杰.相关研究:青少年个性特征、行为与父母养教方式[J].中国青究,2001(01):54-56.
[3]袁国华.突出资源整合加快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94-96.
[4]李伟梁.社区资源整合略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9,22(04):123-128.
[5]吴理财,罗大蒙.志愿服务“集装器”: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及其生产机制——以皖北S镇“新时代文明实践”
为例[J].求实,2022(02):51-66+111.
[6]陈玉梅.协同治理下应急管理协作中的信息共享之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12):35-49.
[7]韩江风.社工站项目适合哪种评估方式——实证主义量化评估与建构主义第四代评范式之争[J].中国社会工作,2023(06):22-24.
[8]郑佳斯,卜熙.失效的第三方:组织自利性下的社会组织评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98-112+191.
[9]韩江风.社工站项目适合哪种评估方式——实证主义量化评估与建构主义第四代评范式之争[J].中国社会工作,2023(06):22-24.
Research on the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in Helping Children
in Dist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Taking J Street in S City as an Example
KONG Fanfei, WANG Shuo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Taking J Street in S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of the cycle of help, the confusion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helpers, and the uneven number of services in the cooperative help action of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relationship referral, incomplete information, lack of cooperative regulations, viol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by service providers, and over-quantitative assess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to establish the information-sharing platform and a relationship referral mechanism, to establish a cooper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service providers and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ffectively helping children in distress and getting rid of their existing difficulties.
Keywords:
resource integration; social work; children in distress; help
(責任编辑:侯净雯)
猜你喜欢 帮扶社会工作资源整合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2022年10期)2022-04-21“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内蒙古教育(2021年14期)2021-02-12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中国外汇(2019年19期)2019-11-26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中国交通信息化(2018年2期)2018-06-06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年11期)2017-02-13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6年11期)2017-01-21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