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体验视角下乡村民宿空间的视觉设计研究※

时间:2024-09-13 14:00: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文帅 胡 飞

(蚌埠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文化与旅游存在着天然密切的联系,文化与旅游不可剥离,文化赋予旅游厚重的底蕴,赋予观光“灵魂”。民宿是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载体,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现实中,民宿的设计背离了其活化当地文化、寄托乡愁的初衷,“旅游成了目标,文化反而沦为陪衬品”[2],这种功利化设计理念使民宿丧失了文化根基,削弱了其旅游吸引力。探讨文化体验与民宿设计之间的关系,根本上是为了研究如何推进文旅融合中的民宿空间重构。即尊重文化与民宿之间相互契合和彼此依存的关系,通过文化元素与民宿的空间整合,实现二者的互融互促。本文以淮河文化为视角,提出民宿空间设计应当注重当地文化融入,以促进民宿场景中的人地互动,增强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认同,提升民宿旅游吸引力。

在中国,以淮河为分界线,以北称为北方,以南称为南方,淮河流域也因此成为中国南北文化的过渡、转换及融合地带。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3]《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4]等文件可以看出,淮河流域横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湖北5省,包括这些省份内的40个市,160个县(市)。比如江苏省内的淮安、盐城、宿迁、扬州等,山东省内的济宁、菏泽、枣庄、临沂等,安徽省内的亳州、阜阳、淮南、六安等,河南省内的信阳、驻马店、漯河、周口等,湖北省内的广水、孝感等。“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在这一区域内交汇、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区域性文化特征的淮河文化。”[5]淮河文化历史悠久,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曙光,对研究华夏文明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广泛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因素,并向周边地区传播本区域文化,对沟通南北,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就决定了淮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地位,在淮河地区民宿旅游发展中,展现淮河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塑造淮河特色民宿的必由之路。

其一,历史悠久的古籍文化。淮河文化博大精深、横跨古今。这里诞生了绵延两千多年、内涵丰富的《淮南子》,这部诞生于秦汉时代的思想巨著,被称为淮河文化的明珠。它包罗万象,是淮河“道文化”“楚文化”等的优秀传承者;它系统地对天体的起源、演化进行了说明,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它记录了古时候的军事礼仪,讨论了战争中的用兵谋略、人心向背、政治治乱与战争之间的复杂关系;它对医疗养生思想的阐释涵盖阴阳五行、饮食、情志等诸多方面,这些养生思想对后世的医疗和保健实践影响深远;它的辞采奇伟绚丽,启发了后代散发创作,它对神话的记录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神话的重要文本。可以说,《淮南子》的思想内涵涵盖了诸多知识领域,成果丰硕。

其二,影响深刻的红色文化。除了这样的古籍资源,淮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区域内的安徽省为例,各种红色文化遗址遍布,比如滁州市藕塘烈士纪念馆、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纪念馆、阜阳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等,淮河战役总前委旧址、独山革命旧址群等。在红色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有丰富的红色精神文化作品,比如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红色制度文化《安徽省战时施政纲领》等。这些红色文化记录了安徽人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诠释了这里的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其三,种类丰富的地方戏曲。淮河地区戏剧资源丰富,比如音乐唱腔高昂、表演戏路丰富、具有鲜明节奏感的皮影戏,铿锵有力、大气磅礴、古今兼纳的河南豫剧,唱腔优美、旋律动听、别具一格的泗州戏,唱腔淳朴流畅、极具表现力的黄梅戏,曲调清新朴实、颇有水乡风味的庐剧。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在淮河流域交汇,共同造就了淮河流域独具魅力的戏曲文化。

其四,遍布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淮河流域还分布着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比如淮南市,这里曾发生过淝水之战,并因此诞生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与战争相关的成语,淮南也因此获誉“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淮南市的寿县,还拥有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属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安丰塘,拥有唐代七大瓷窑之一的寿州窑。江苏的淮安历史上被视为咽喉要地、交通要道,此地名贤辈出,既有韩信这样骁勇善谋的大军事家,还有许多文学大家,汉代的辞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明代四大奇书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晚晴谴责小说家中的翘楚刘鹗,当代著名的戏剧家陈白尘,一代伟人周恩来也出生在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塑造了淮河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新时代淮河地区民宿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依托。

“民宿区别于传统酒店的核心价值是其能够结合地域文化资源,满足游客功能性与文化消费两方面需求。”[6]也就是说,无论是酒店还是民宿,都承担着满足游客功能性消费的需求,功能性消费包括旅居地的交通、安全、配套设施等,与此同时,民宿还承担着满足文化消费的需求,这是传统的酒店所不具备的。民宿通过自身特殊的文化生产方式,可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品位。

2.1 文化是游客感知民宿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

曾几何时,酒店是人们旅行过程中的标配,舒适的居住环境、标准化的服务,一度是人们评价旅游地旅游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乡村旅游兴起之后,随着乡村被赋予更多新的色彩,人们对旅游居住的需求也有了新变化,小河流水的乡村、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人们满足自我多元化想象的新追求。可以说,民宿的产生与乡村旅游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对于久居围城里的城市人来说,乡村旅游满足了他们寻觅乡村记忆、寄托乡愁和沐浴自然的心理需求,而民宿作为存在于乡村中的独特空间形式,凭借其原生态的自然景色、独特的人文环境,成为表达乡愁、体验乡村生活的重要场所。

民宿对游客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主要是以游客的文化感知来实现的。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体,体现了人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主观判断。20世纪80年代,营销学理论提出了感知价值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Zeithaml认为感知价值是顾客对自身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付出的成本与收获的预期“进行比较权衡后的整体认知”[7]。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旅游业的相关研究中也引入了感知价值理论,他们普遍认为感知价值可以反映游客对旅游地的满意度和旅游地的评价,并指出“游客对整体环境、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感知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生命力”[8]。国内学者也认同这些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感知价值的内容进行研究。张涛、贾生华等人提出感知价值应分为“便利价值、服务价值、美感价值、社会价值”等[9];孙洁等人提出“人文内涵、体验性、基础设施”等是游客感知价值的重要维度[10];任婕认为游客感知价值包括“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11],她指出,游客对旅游地基础设施、价格、成本、环境、服务质量等的感知可划为功能价值感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知到的教育价值、知识价值及获得的文化认知等可划为文化价值感知。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感知价值是游客对旅游地整体感受的综合表达,反映了游客对旅游地的综合评价。而感知价值的构成是十分丰富的,在诸多价值中,文化感知价值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它不但游客对旅游地认同感的形成影响巨大,而且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有重要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民宿发展中同质化趋势比较明显,难以满足游客对个性化、特色化民宿的需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促进消费升级,必须抓住文化在文旅空间再生产中的重要驱动作用,通过民宿空间设计中地域景观建筑符号、艺术符号、历史印记、人物符号、地域文化符号等地域文化要素的运用,勾勒出旅游地的文化图谱,从而打造出有灵魂、有个性的特色民宿,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体验需求。

2.2 文化是链接民宿空间与游客情感空间的重要载体

民宿不仅仅要为游客提供一个居住场所,还应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重要场所,因为民宿的一景一物都关系到游客对乡村的感知、对乡村的情感,并最终影响他们对乡村旅游价值的评价。通过民宿提供的展示空间,游客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追忆、想象、慰藉等情感体验。毫不夸张地说,民宿的每一处设计,都应当能萦绕游客心间,起到唤醒游客情感的作用。文化对激发游客情感、触发游客记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归属需要,它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链接民宿空间与游客情感空间的重要载体。

游客来到乡村并不仅仅是为了观光,他们内心深处是带着一种特有的“回望过去”的情结,习惯了城市喧嚣的游客,希望在宁静的乡村获得片刻的安宁,在这里追忆过往。民宿旅游往往是依托传统民居发展,乡村的乡风民俗、建筑风格等赋予了乡村旅游极强的仪式性。在民宿中,民宿主人的一举一动、周围环境中的一草一木都能触发游客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身心达到一种“高点”,这种体验感和仪式感可以“缓解身份焦虑、寻求社会认同”[12]。这就为民宿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视角,即民宿旅游应当满足游客“回望与回归”的期许,要能通过民宿中的物件、景观等,让游客在凝视乡村的时候,自身的情绪可以得到充分地释放。通过民宿空间的展示设计,为游客提供这样一个情感体验空间,显然是可行的,选取乡村社会中的各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构件,将这些乡村文化的精髓经过巧妙设计呈现在民宿空间中,将乡村文化转化为游客可感知、可触摸、可参与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空间编码赋予民宿文化消费意义。在这样的民宿空间中,游客的身份由一个观光客化身为了乡村文化的见证者、主动建构者,游客会沉浸于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对乡村文化产生较强的认同感、亲切感,这种以文化为载体连接民宿空间与游客情感空间的方式,可以提升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为民宿旅游增加新动力,创造新的消费潜力。

民宿空间的视觉设计既不同于酒店,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居,既要配备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基础设施,又要复原当地原始的文化风味。唯有如此,才能满足民宿空间的功能性与文化性双重需求。在具体设计时,又有许多门道和讲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设计者的智慧实现造物形态的合理变化,给游客营造一种似曾相识又风格独特的感觉,从而使民宿真正散发出当地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前往。

3.1 从尊重传统出发,合理地保留与置换民宿建筑要素

游客到达民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民宿的外观与结构。要让游客在看到民宿外观与结构的第一时间就产生特别的情感体验,必须要在外观与结构设计上多下功夫。保留与置换并重是民宿设计的重要原则,保留可以理解为保留民宿所在区域建筑的原始风味,这是民宿设计的亮点,也是体现当地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符号。如果一个区域的民宿没有了当地建筑的风味,而盲目追求现代建筑风格,难免就丧失了地域性。以淮河地区的扬州为例,这里的传统民居可分为小型民居和大中型民居,民居外立面以青砖堆砌而成,山墙以包檐墙和屏风墙为主,前者造型简单大方,后者气势恢宏。传统小型民居常以三间两厢加庭院的布局为主,颇有些像北方的四合院,看起来十分紧凑,且讲究轴线对称;大中型民居则通常坐南朝北,建筑方正,三间两厢,大门入口是天井,天井的布局有“聚财”之意,天井正面是堂屋,两侧则是厢房,堂屋的隔扇后面又有一进,这种一进连着一进的布局方式被称为“一宅数进”。这里的民宿设计可以保留传统民居的这种布局特色,从这种布局方式和建筑外观及结构中游客可以感受到扬州人对风雅及居住舒适性的追求,还可以领会他们在居所防火、排水等方面的智慧。总的来看,民宿设计应尊重当地原生态建筑群以往的规划布局特色和传统风水格局特点。

一是保留古建筑风格,尽显古民居古朴特色。常见做法是“保留原有结构中的屋檐、门窗洞、建筑外立面色彩搭配,以及空间的主体布局”[13]。如图1、图2所示,这是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宿,客栈设计时充分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清晰可见的青砖、古老的木质大门、颇具古风的圆形拱门、悠长的走廊、样式独特的明亮的天井、原木装饰的天花板和楼梯。如图3所示,这是秦淮河畔的民宿,充分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采用传统三进式院落,路面及地面使用石砖铺陈,门框保留了古建筑彩绘雕刻的特色,年代感十足。从这些设计中游客可依稀看出传统房屋的轮廓、空间形态,当地人的建筑工艺水平、审美喜好等,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信息。

图1 明清建筑风格民宿

图2 明清建筑风格民宿

图3 秦淮河传统建筑民宿

二是古今交融,保留古风的同时体现现代人对简约舒适生活方式的追求。在民宿设计中应当坚持保留与置换相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对传统和当地地域文化的尊重,又可以融入现代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可以更好地诠释乡村文化的过去、古今变迁,给人更佳的居住体验。众多民宿设计既保留了古典卧具的特色,又引入了许多现代设施,包括沙发、电视、独立卫浴、科技感镜子等。这些现代元素的融入,可以提供现代人所需的舒适生活体验。

此外,还可以采用开放式的空间布局,如客厅与餐厅连通、大面积的落地窗等,既符合现代人对开放、通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又能够展示古风格的魅力。通过以上的设计手法,可以将古风格与现代舒适简约生活的追求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民宿设计。

3.2 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依托优势资源确定民宿体验主题和视觉景观

民宿与酒店有区别,民宿与民宿之间也有区别,即便同属于一个大地区大环境的民宿,也应当有各自差异化的体验内容,这是解决民宿自我竞争的关键。这就需要面向大地区大环境的同时,聚焦小区域、小环境,充分调研,确定民宿体验的类型。文化体验有多种方式,比如艺术体验、民俗体验、农事体验、运动体验等,不同的体验获得的感受自然不尽相同。以淮河地区为例,这里虽然都属于淮河文化区,具有大区域大环境上的某些一致性,但各地区又有自己的特色。在民宿设计时,既要以淮河文化为统领,还应当以各个小区域的历史文化为立足点,确定适合自身且能凸显自身地域特色的民宿体验类型。

一是可以考虑从历史文化出发确定民宿体验主题和视觉景观。以淮河地区的安徽省为例,这里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那么,红色文化集聚地区的民宿设计就应当利用自身优势,凸显红色文化体验,并依托这一主题设计利于军事景观呈现的民宿。民宿所在村落现存的军事遗址、遗迹是构成民宿视觉景观的第一环,它们虽然可能本身观赏性不强,但的确是构成红色文化体验环节的特殊一环。在民宿室内空间布置时,可以多布置一些能反映军事事件或与军事事件发生年代有关的老物件,如房契、伟人旧照、旧报刊等,以传递出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物”是游客获得文化体验的重要方式,这些老物件承载的是一定时期内的军事痕迹、民间生活信息,以它们为中介,可以牵引游客的思绪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需要注意的是,游客的文化体验是受其认知水平限制的,为让游客有更佳的文化体验,不妨在民宿空间中布置一些类似思维导图的指示地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信息进行必要的图解说明,帮助游客理解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生活。

二是可以考虑从地域生态文化出发确定民宿体验主题和视觉景观。地域生态文化往往具有此处有别处没有的特性,将这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因素融入民宿设计中,可以给游客提供极佳的体验。如安徽滁州的池杉湖生态民宿,位于来安县雷官镇杨渡村池杉湖湿地公园内,此处拥有保存最好、生态最优的池杉林。民宿以池杉湖、池杉林等生态元素为主题,依水而建,木屋建筑风格简约而温馨,采用环保材料和自然色调,充分融入自然元素,为游客营造出了独特的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理想空间。淮河地区的很多区域都拥有独特的生态文化,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生态文化打造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充满文化韵味且主题各异的民宿,形成差异化的发展和竞争格局,提升淮河地区民宿的整体竞争力。

3.3 融入当地原料和生活片段,让民宿的各个角落充满本土田园风情

当下,随着游客品位的不断提升,他们对旅行质量的要求和住宿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宿不但要能满足他们进行舒适休息的需要,还要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他们期待居住的民宿是更具文化感、体验感、创新性的。对乡村民宿而言,最大的创新点恰恰是原始的自然风格。在民宿室内空间设计时应充分兼顾这一点,充分利用当地所特有的一些原料,并融入当地田园生活。

一是充分利用当地原料,展现当地原始风貌。如安徽黄山地区的民宿,建筑外观设计沿用了当地的民居形态,如二层小楼、白色墙面和青瓦等建筑元素,保留了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给人一种古朴、雅致的感觉。民宿内部的设计也注重自然原始和当地元素的融入,竹子是当地常用的材料之一,民宿床后的墙面装饰上也使用竹子联排设计,营造出一种自然、清新的氛围。同时,民宿内部的家具也多采用木质材料,如木桌、木椅、木茶几等,增加了乡土风味。民宿还提供大块头的木头床,清晰可见的木纹、淡淡的木香,给客人带来更加原始、质朴的居住体验。

二是充分融入当地田园生活,展现地方风情。如一家以巢湖农耕生活文化为主题,通过水稻造型元素来打造的乡村民宿,给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还可以将当地民居风貌、人民生活风貌、民俗和美食等以造型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或利用墙体绘画融入田园风情的日常生活片段,或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风景融入其中。此外,在卧室空间设计中,可采用当地居民常用的生活用具、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服饰等作为装饰品。如淮河地区的民宿室内设计可以将黄梅戏、泗州戏的戏服等作为装饰品悬挂于墙上进行墙体装饰,让游客了解这里独特的戏剧文化;还可利用当地特有的织物、瓷器等来进行室内陈设设计,淮河地区丝织手工业发展,早在唐代,亳州生产的绢就被列为一等品,在这里的民宿设计中可以用这些织物设计一些手工艺品,供游客观赏、把玩。

从民宿所呈现的视觉景观中,游客会跟随当地人体验生火、做饭、农耕、闲话家常等一系列生活场景。对游客而言,这是一种特别的放松方式,相较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乡村的慢生活让其有了可以尽情憩息的片刻,他们在体验当地文化生活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又在这种体验中去回味、去追忆、去思考。可以说,这种“在不同的场所添加各种文化元素”的方式[14],既能展现乡村特有的田园风情,赋予民宿视觉美感,又通过设计体现民宿的地域性、差异性,将乡土文化以更接地气、更接人气的方式传递给游客,这利于民宿设计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民宿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失去了地域文化要素的支撑,民宿与传统住宿别无二致,而失去了地域特色的民宿很难得到市场青睐。因此,在民宿设计中,必须利用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并在室内外设计中丰富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让民宿既能与周边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又能与现代环境有机融合,强化游客在居住民宿时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用新的更富文化内涵的建筑语言和设计语言与游客互动,满足游客体验乡土文化、乡土风情的新需求。淮河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民宿旅游发展中应深入挖掘,巧妙转换,将淮河文化的魅力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于民宿空间中,让淮河文化跨越千年、跨越地域,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游客“亲密”接触。

猜你喜欢 淮河民宿旅游 孪生院子民宿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治淮(2021年5期)2021-08-05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3-30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你是民宿达人吗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23期)2017-06-28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旅游的最后一天数学大王·低年级(2014年7期)2014-08-11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我生命中的淮河——为纪念治淮60周年而作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7期)2010-04-09

推荐访问:淮河 下乡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