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 宋艳 张延欢
摘要:【目的】 构建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的共赢格局。
【方法 】以《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特色栏目建设和《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新刊创办为案例,探讨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格局的构建,以老刊为基础创办新刊,“以老创新,以新促老”。【结果】 双方人员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建立相互参与、共同策划、共同遵守、相互促进融合通道,为期刊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结论】 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相互流动、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编研模式;
双向流动;
共赢格局;
科研人员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4)01-137-04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01.029
本文著录格式:陈丽萍,宋艳,张延欢.构建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共赢格局[J].中国传媒科技,2024,31(1):137-140.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成为我国期刊发展的重要任务。2019年,中国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探索编研结合模式,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支持教育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意见》提到编研结合、科研人员、办刊人员(本文主要指编辑人员)、双向流动四个重要的关键词。编研结合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在编中研,在研中编,编研互动,相互促进”,该模式中离不开两个主体——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他们如何互动与促进?另一个关键词:双向流动,暗示了主体双方的深度合作关系,即,一方面请进科研人员,利用他们的学术优势指导期刊发展,另一方面编辑走进科研团队,及时了解学术动态与发展,及时出版新的学术成果,利用学术期刊推动科技发展。
编研结合模式是基于“编辑学者化”的理念提出的,是期刊发展过程中对编辑的新要求。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术期刊体制建立,编研结合、编辑学者化的理念逐渐被学者讨论并进一步论证。[1-3]曾伟[4]论证了编辑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多学者以办刊经验和编辑实践为基础,探索科技期刊编研融合之路。[5-9]编研结合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下日渐凸显,但是如何编研融合或编研一体化?袁建涛[10]探讨了在编研模式下学术期刊的现实困境与突破对策,认为政策研究、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是编研结合模式发展的保证。欧阳菁[11]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了编研模式结合下如何把握“编”“研”之间的平衡;
刘普[12]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编辑群体在编研一体模式下的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
王娟[13]探讨了编研一体模式下学术期刊的现状和可行性路径。编研结合模式下,编辑的工作更加学术化、专业化,是期刊纵深发展,也是科研人员参与到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时机。
本研究以《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以下简称《工学版》)的特色栏目建设和《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以下简称《隧道》)创办为案例,探讨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模式。构建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共赢格局,从相互参与、共同策划、共同遵守、相互促进四个方面入手,构建科技期刊新发展格局,搭建高效、智能化学术服务平台,在实践中完善协调机制,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
1.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相互参与
“请进科研人员,走进学术团队”,本着这样的思想,科研人员以发挥学术特长为主,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参与到科技期刊的工作中。
期刊根据自身的学术定位,评估科研人员学术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科研编辑岗位,岗位形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学术优势和积极性。编辑工作具有编辑属性和专业属性,编辑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除处理学术论文的初审、外审等基本的工作外,既要深入研究编辑学,又要熟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编辑人员应充分发挥文献计量学在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作用。如及时关注中外科技论文数据库,利用文献分析专业软件,如Python、Gephi、Citespace等复杂网分析软件,做好相关学科的热点分析和期刊评估工作,开展讲座或科技论文写作课,帮助研究生了解期刊并根据论文创新大小选择合适的期刊,为研究生及时有效地发表科技成果提供技术支持。编辑人员在研究生与科技期刊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既建立作者与科技期刊的情感,又发展潜在的作者群。科研人员和编辑人员在相互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传播科技成果、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
2.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共同策划
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共同策划是构建双赢格局的核心内容。编辑人员根据期刊发文的特色,以相关领域的学科为切入点,以期刊为纽带,发挥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服务和导向功能[14-15]。科研人员可以作为学术编辑或栏目主持人参与到选题、策划中,发挥科研团队的专业性指导的作用,与编辑共同规划约稿范围、合理编排专题和栏目,挖掘栏目特色和新意,发挥文章组合效应,优化学术论文出版效果。编辑人员积极进入科研团队中,向科研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及时掌握相关领域前沿与热点,开辟绿色通道发表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协助科研人员举办各类学术会议,以编辑部为媒介,加强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的联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编辑人员与科研人员在某一专业领域以学术创新为共同的追求,在此基础上“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增强科研人员对编辑的信任感,增加办刊主体的服务意识,加强科研人员在办刊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共同策劃科技期刊出版的学术内容。
3.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共同遵守
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制度是双向流动共赢格局健康发展的保障。基于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参与的意愿、方式、机制开展多种方式的调查,深入讨论双向流动的初步方案、规则和激励制度。制定规则和制度的核心是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执行严格的稿件审稿制度,坚决避免“人情稿”。围绕期刊高质量发展,处理好稿件质量和数量的平衡,进一步缩短审稿流程中的外审时间,加快科研成果的快速出版。
办刊方根据专题、专栏、专刊设置提供灵活多样的专业型岗位,时间和工作方式在双方约定的原则下灵活办公,发挥不同类型编委的学术优势,如将编委分为名誉编委、常务编委、青年编委、专题专栏编委等,尤其要充分调动青年编委的积极性。青年编委需要科技期刊这样的学术平台快速成长和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做一些工作。因此青年编委的流动和更新机制在实践中需不断完善。流动双方制定不同编委的奖励绩效机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编辑从事科学研究,让编辑人员全身心投入专题、专栏建设及作者队伍的培养中。
4.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相互促进
编研模式下,编辑人员参与到科研团队中,为科技成果的快速出版搭建开放、公平、高效、智能的学术平台,助力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编辑人员将学术兴趣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增加编辑职业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而科研人员在学术期刊中充分灵活自主地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进一步的科研创新带来动力。以新的工作模式,构建自己的职业规划,调动双方主体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双方的优势与价值。在主体双方的融合和促进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科研成果不断创新,实现编辑工作和科研工作之间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构建科研人员参与期刊发展工作、学术期刊引领学科建设,两者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学术创新,在新的热点领域创办新刊,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建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互联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生态圈。
5. 基于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共赢格局理论下的实践经验
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之间分两条线双向流动,流动同时双方互相融合,办刊主体以编辑人员为主,双方在流动融合中共同遵守相关的协调机制,保证双向流动的灵活性、多样性、稳定性。双方在相互参与、共同策划中相互促进,以前期的合作为基础,当环境、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可以共同创办新刊,推动相关热点领域的发展(双向流动格局如图1所示)。《工学版》的栏目建设和《隧道》新刊创立的过程,践行了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融合的新的期刊发展格局。
于1956年创刊的《工学版》与科研团队长期合作,开展特色栏目、特色专题建设,已初步形成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土木工程、智慧交通、电气工程等特色栏目,栏目主持人是科研团队中的核心成员。近5年来,《工学版》依托山东大学优势学科,编辑深入学院,参加学院举办的学术讲座,了解学术动态,积极约稿,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辟绿色通道,与科研人员共同策划选题内容。如与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杨明科研团队合作出版《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专刊,与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策划“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多个专题,同时在研究生中开展科技论文讲座,举办新刊发布、推送会等。栏目建设初始,依托的是本校优势学科,与相关领域的优秀学术团队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而随着合作的深入,学科编辑逐渐将作者和专家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关注相关领域的学术团队。结合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大背景下,《工学版》在形成特色栏目的同时,将优势学科和时代背景结合,以《工学版》办刊经验为基础,寻找创办新刊的契合点。
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工程建设的时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流量急剧增长,交通拥堵严重,使得城市内地面运输功能无法满足市内交通的需求量,而地下工程建设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手段。
成立于2001年4月的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岩土中心),是山东大学重点支持的科研单位。该中心发展完善了“岩体施工过程力学”这一新的学术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明显特色,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取得成功应用,该团队在这方面的科研成果丰硕。编辑人员深入到土建学院岩土中心学术团队中,学习相关领域动态,跟踪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与新老作者建立并保持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土木工程栏目成为《工学版》重点建设的重要栏目之一。栏目组建期间,工学版编辑室主动邀请科研人员参与栏目建设,对栏目编排做学术指导,编辑人员利用专栏、专题、专刊推送相关成果,将发表的科研成果及时分享给科研人员。同时编辑人员参与到研究生的初始培养阶段。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较少接触科研工作,没有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的系统训练,投稿经验有限,影响科研成果的发表时效。编辑人员在研究生培养的初级阶段,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讲授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对相关领域的各种期刊做评估和数据分析,为研究生高效开展学术研究和成果择刊发表提供相关咨询。
《工学版》依托岩土中心学术团队打造栏目特色,同时该团队派出科研人员参与到土木工程栏目建设中,《工学版》编辑室为该团队的科研成果及时发表开通绿色通道,助力学科建设。2009年4月,即《工学版》第2期开设“土木工程”栏目,刊发土木工程领域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2009年8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以“隧道工程”为专题出版专刊。科研人员协助编辑人员约稿,对提高稿件质量起了積极的作用。而编辑人员及时推送最新科研成果,为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也为新刊的创办创立条件、环境和时机。
随着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相互参与、共同策划的深入,编辑人员发现该岩土中心学术团队主要科研热点在于地下工程的预警方向,而这个方向在国内研究得较少,属于相关领域的前沿热点。2016年,在前期的合作基础上,以《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为刊名,编辑部联合岩土中心学术团队一同开展新刊的申报工作,主要刊登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中灾害防治、安全控制、智能化、隧道掘进高端设备等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的文章。2019年1月,《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第1期出版,从栏目建设到新刊创办历时10年,该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共同合作,共同策划,相互促进,对推动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领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引领相关领域最新成果的快速发表,而山东大学岩土中心的科研团队借助学术期刊的传播优势,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技术发展。尤其是编辑人员深入到学术团队中,及时把握相关领域的前沿热点,及时出版科技成果,对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践行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的过程中,需要有共同建立并遵守的制度和规则,这是双方人员流动平稳性、灵活性、高效性的有力保障。所有来稿进入在线采编系统,严格执行审稿流程。
编辑室根据需要为科研人员参与期刊工作灵活设置选调编辑岗位,岩土中心从学术团队中抽调青年学者1~2名担任执行主编辑和学术编辑,配合期刊的约稿、组建编委、出版等工作。对编委进行精细化分层管理,设置名誉编委、常务编委、栏目编委、青年编委等,充分发挥各类编委的优势和作用。学术团队与相关院系为编辑人员提供条件,在院系开展科技论文讲座,编辑人员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科研人员一同开展相关领域的热点分析和预测,双方人员共同开展期刊栏目、专题、专刊的发布会和学术交流會,既加强研究生写作能力提高,又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结语
编研模式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双方人员优势互补,建立共同参与、共同策划、共同遵守、相互促进融合通道,发挥编委会成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科研团队中的年轻学者加入到编辑工作中。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共同策划期刊发展之路,共谋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发挥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以期刊推动特色领域发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推动特色学科建设,助力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光. 编辑学术地位新论: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主动作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6):115-120.
[2]张辉洁,唐秋姗,罗萍,等.建设“学者型编辑”队伍,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J].传播与版权,2019( 12):112-115.
[3]王海蓉,王景周.学术期刊学者型编辑的价值及编辑主体作用[J] .中国编辑,2020( 9):69-72.
[4]曾伟. 编研工作的辩证统一观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13-116.
[5]王化伟. 学报编辑应坚持编研结合 [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19):63-71.
[6]郄彦平. 专杂结合 力求于专 编研相长 立足于编——谈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原则和途径 [J]. 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6):61-65.
[7]应用伟. 学术类社团以“刊学研结合”推进期刊精品化的策略与路径[J]. 科技与出版,2016(2):125-128.
[8]孙继华,叶庆亮.学术期刊编辑应积极从事各类科研活动:以《热带作物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5):947 -950.
[9]刘川.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编研融合成长之路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22(12):209-211.
[10]袁建涛. 学术期刊编研结合的现实困境与突破对策 [J]. 邵阳学院学报,2022(21)5:112-116.
[11]欧阳菁. 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的实践思考 [J]. 科技传播,2022(9):24-26.
[12]刘普. 编研一体制度下期刊编辑职业认同实证研究 [J]. 科技与出版,2022(5):111-117.
[13]王娟,刘天星. 学术期刊“编研一体”现状与可行性路径研究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10):1332-1340.
[14] 杨光宗,刘钰婧. 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引领、推动及发展[J]. 出版科学,2018(3):19-22.
[15]陈鹏,黄历,叶宏玉.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 助推一流学科建设[J]. 科技与出版,2019(10):17-21.
作者简介:陈丽萍(1978-),女,广东佛山,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和文献计量学。
(责任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编研编委科研人员 《山东档案》陕西档案(2023年2期)2023-10-03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现代经济信息(2022年22期)2022-11-13编委简介大理大学学报(2022年5期)2022-06-27编委简介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6期)2022-01-19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编委简介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30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魅力中国(2020年14期)2020-12-07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家庭医学(下半月)(2020年3期)2020-05-30本刊编委简介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广东公安科技(2020年4期)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