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陈春晓 马继明
(1.泰山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2.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产业学院”起源于英国2000年成立的“产业大学”,实质上属于网络学习平台。我国最早的产业学院出现在2006年,是由浙江经济职业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浙江元通集团先后共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售后服务产业学院。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发布;
2020年7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颁布;
2021年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开展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与建设工作,更是加快了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步伐。现代产业学院如何建设、模式如何创新、运行机制如何展开等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1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育,与当前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要求对等
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需要对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倒逼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提升与建设。德国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成功实践一再表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育关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
1.2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培育中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依托点
构建产业学院运营机制可优化整合校企资源,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促进价值增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培育中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依托点。现代产业学院以高校理论知识为依托,以社会行业、产业发展为引擎点,以精准对接社会发展诉求为起点,以精准培育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心的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终身学习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模式,成为新时代提升中国应用型人才素养的主要依托点。
1.3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公示首批50个现代产业学院,遍布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所高校。各省市也在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12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开展2021年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遴选工作,最终确定30个产业学院为首批建设的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2.1 国内关于现代产业学院的界定研究
教学基地说:基于管理学视角,许文静、徐秋儿认为,产业学院作为实体组织,通过资源共享方式,由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建,实现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联合创新[1,2];
办学机构说:李宝银等、蔡瑞林等认为,产业学院是基于培养专门行业人才、强化员工培训、共同研发、传承文化等共同目标,由高校、企业、社会行业组织、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建构的,并将行业、企业元素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的二级学院,或者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3,4];
整体属性说:邵庆祥、胡文龙、吕臣认为,产业学院精准对接产业诉求,切入创新、产业、教育“三链”交融处,嵌入社会资源融入办学中,实施企业化运作机制,与行业龙头、行业协会等协同共建,助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教育质量提升[5-7];
教育平台说:卢建坤等将产业学院界定为一个多方位的校企联合的教育平台,郑庆华以西安交通大学现代产业学院为例实现创新实验平台、实习专业交叉融合[8],李海东、黄文伟提出后划定边界、夯实基础、平台提供、话语统一、框架完善、协同强化等界定现代产业学院[9]。
2.2 国内关于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六种。①资源共享型。黄彬认为,产业学院以新课程开发为核心知识协同生产,对接企业有效诉求、先进技术知识与实践经验敏捷导入、协同优化过程性“增值”,实现可持续改进,强化产学系统创新[10]。②共同发展型。沈希认为,区域产业发展急需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提供支持,实现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11]。③产业引领型。成宝芝等认为,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依托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产业学院,更新办学理念,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对接产业行业需求,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12]。④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行合作、闽台合作四模式说[13],以及校企综合型、校企订单型、校行合作型、校地合作型和校会联合型五模式说[14]等。⑤吴帆、王歆妙和陈孙延提出深化共识、领导机制、双向认同、产教融合、机制保障等实现产教融合转变[15]。⑥张兵、邹一琴和蒋惠凤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提出共生网络、共生进化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16]。
2.3 国内关于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研究对象聚焦在本科层次的高校,基于产业、创新、教育“三链融合”视角,胡文龙将产业学院界定为混合型办学机构,强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组织制度创新实质[17];
宣葵葵、王洪才从核心竞争力视角,提出产业学院应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传统的“引企入教”模式,通过社会各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科研拓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途径聚合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18];
刘海明提出,以职业胜任力培养、学习成本内在引力、学生权益互助等提高现代产业学院的参与度与满意度[19];
沈洁、徐明华和徐守坤基于教育、产业、创新“三链融合”视角构建产学融创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协同共建[20];
周继良从制度创新、多元共治、基础知识、创新能力、项目制课程、融合平台、共教共学、数据驱动、信息共享等途径建设现代产业学院[21];
黄彬提出企业需求对接、技术知识与经验导入、过程优化与协同、“增值”关注与持续改进等融合创新途径[22]。
目前国内对产业学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针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定位目标、管理模式等,以及社会、学校、政府、企业、协会等多方协同机制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化管理方式、现代化治理结构、市场化运行机制、综合化功能定位等创新型办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现代产业学院在国外已经形成以网络学习平台为主的英国“产业大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教学结合,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新加坡南洋现代管理学院模式;
为工业文明服务的德国“乌尔姆模式”等。国内有引进全套德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德工程师学院模式、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模式等。总结其实践经验,为中国建设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提供助力。
3.1 多种所有制混合兼具高度独立性
在中国,部分现代产业学院在所有制上属于混合制,但是在办学与经营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具有代表性的为宁波万里东软数字产业学院;
多数属于现有高校的二级学院机构编制,在性质上属于独立部分,自主设置专业与培养计划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
还有的属于高校二级学院的下属内设机构,属于高校的三级设置机构,具有代表性的有浙江树人大学绍兴黄酒学院、山屿海商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电子竞技产业学院,泰山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
3.2 管理机制呈现多种模式并存局面,各具特色
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机制呈现学校直管、校企业联合、独立运营、二级学院管理等多种模式并存局面,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南京工业大学2011产业学院采用学校自主创立二级学院的方式,实现教学、科研等自主管理,革新传统管理机制。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采用校企联合管理模式,其隶属于高校独立“二级学院”,学校选任院长、教学副院长,公司选派高管任副院长,兼具专门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性质。泰山学院泰山国欣智慧文旅产业学院是泰山学院旅游学院下设的合作机构,隶属于旅游学院管理,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外派一名员工到产业学院进行学生管理与企业文化培训。
3.3 采用多元主体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校企政合作、校政合作、校校联合、中外合作等多元主体共同合作,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共同体”。泰山学院泰山国欣智慧文旅产业学院由泰山学院与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两方联合办学,盐城工学院大丰新能源产业学院由盐城工学院、盐城市大丰区人民政府、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办学,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由常州大学、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方联合办学。同时,还涉及国家、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办学,如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滩涂生物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共建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
3.4 师资队伍体现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并重特色
现代产业学院师资队伍由高校教师与企业高管共同组成,体现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并重特色。浙江树人大学钢结构行业学院师资队伍中钢结构行业导师17名,占比36%;
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师资队伍中行业导师27人,占比32%。但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师资队伍以传统学院教师为主的还占有一定比例。泰山学院泰山国欣智慧文旅产业学院除了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行业导师外,还将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历史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优质力量融合在一起,培育多学科、复合型、高水平应用型产业人才。
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研究,从目标定位、组织结构治理、管理体系、市场化运行机制、综合化功能定位全过程,契合现代产业需求,构建“时间-教育-资源”三维立体式多方协同育人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运行机制。
4.1 贯穿于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育全过程的“时间维”
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育模式采用全过程的协同育人理念,将构建“时间维”的全程协同育人机制。从市场与行业精准诉求调研、合作双方优质资源的合作,以及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目标的制定、培养方案的修订、核心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等全方位共同研讨,达成共识。在实践变革中,参与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对接行业或合作企业诉求的毕业设计、行业质量评价等与大学四年“一一对应、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式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
4.2 贯穿职业素养和现代理论知识的“教育维”
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育模式采用精准对接社会行业诉求与“毕业即能就业”的协同育人理念,将构建“教育维”的全程协同育人机制。现代产业学院要求学生掌握行业所需的前沿理论知识、科学方法、行业发展趋势、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等,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终身学习理念,永远处于“学习道路”上。同时,将职业素养、行业工匠精神、行业兴趣等全方位融入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中。加强项目化教学与研发,增强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实践能力与知识的应用性,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联合企业试验项目,优秀企业家做专题讲座等方式,营造学生联合企业的“主人翁”精神,形成“我是公司一员,公司与我共融”的意识。
4.3 贯穿于多方资源的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资源维”
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育模式融合多方资源,将构建“资源维”的全程协同育人机制。坚持科教、产教、校企等多方资源融合,促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商科等多元学科融合发展,发挥“政企协”对接地方经济、社会、产业需求的作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与教学平台,研发适合行业需求的项目化课程、实践教学案例等,有机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实习、企业服务科技创新,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发”于一体的、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的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
5.1 变革现代人才培养范式,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学习共同体”
第一,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注重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和创新、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构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传道授业”与师生共同“解惑”贯穿于教学始终,应构建现代产业学院的大学、企业、学院“生态圈”和学生、教师、行业导师“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个性化发展。以项目为导向,发挥合作企业的优势,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项目。建构集理论知识,实操训练、项目参与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范式,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学习共同体”。第二,坚持学科、专业、课程三者有机结合。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与完善为专业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学科建设为课程内容及知识体系完善与建立提供助力,课程建设成为学科专业有机体系的重要纽带。在现代产业学院培育体系中,坚持学科、专业、课程三者有机结合。对接行业需求,提升应用型学科建设水平,为现代产业学院课程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依托特色优势学科,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布局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面向新产业的新兴学科。遵循学科产业逻辑,构建优质课程群。聚焦现代产业共性或关键技术,探索多主体知识生产、应用、转移、共享等机制,整合技术与产业前沿最新创新成果,实现全链条、全环节相融合。
5.2 发挥高校、企业等多元优势,构建“校企多元命运共同体”
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有机整合,推进“引企入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学生产业认知,提升其对社会复杂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能力。加大现代产业学院引进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力度,构建现代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推动课程理论与实践双向导师合作,打造“双师双能型”培养培训基地。搭建现代产业学院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服务平台,建立“专创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实践实训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在技术攻关、科技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孵化等方面展开利益相关方的联合。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高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管组织架构,强化人、事、财“三权”改革,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
5.3 变革现代产业学院组建模式,向以行业产业为核心模式转变
打破传统模式,遵循行业发展逻辑,对接产业需求,重组相关专业。精准掌握行业、产业、企业创新发展诉求,实现企业、行业无缝对接。融入优质资源,构建多方资源共享机制。现代产业学院既包括教室、资金、图书馆、设备、教师、技术等有形的物质性资源,也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等非物质性的无形资源,同时将高校以外的社会中的优质资源,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中代表着该行业发展方向的优质资源囊括到现代产业学院教学资源范畴中。应用开放、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聚集整合涉及的一切优质资源,形成综合型、复合型、多方位、立体式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5.4 实行“订单式”“定制式”“个性化”等建设模式创新政策
基于人才结构、技能要求、能力素质等诉求切实分析企业用人需求,实行“订单式”“定制式”“个性化”等建设模式创新政策。第一,聚焦利益相关者各自优势,释放整体活力,积极探索产业、教育、创新“三链”有效衔接机制,尊重高校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行业、企业在现代产业学院实践、创新、创业、市场中的引领作用,完善以市场发展、行业诉求为前提,以创新创业“双创”为引擎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第二,面向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推进“引企入教”,实施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实现课程与技术衔接、教学与生产对接、人才与产业融合。第三,有效衔接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发挥企校教育主体作用。积极引进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等积极参与平台建设,拓宽国际资源引进渠道,建立专业认证体系。引进国际优秀课程,建立专业人才认证体系,制定相应人才标准,加快产业学院认证与教师认证双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应用型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年1期)2022-06-13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海盗学院(12)故事作文·高年级(2016年12期)2016-12-16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6期)2016-12-01学院掠影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16年5期)2016-06-05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10期)2015-12-23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西行学院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2015年2期)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