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维度”做好社交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

时间:2024-09-15 08:36:01 来源:网友投稿

边峰

摘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信息疫情”相伴而生;
“把关人”弱化甚至缺位;
理性表达易被情感所压制;
舆情复杂多变,真相曲折迂回。本文以中新社陕西分社对2022年初西安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例,探索社交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路径与策略,提出通过把握好“进度、角度、热度、温度”四个维度,提高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从而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公信力;
共情传播;
舆论引导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我们带到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平台如同人人都能平等发声的“茶馆”,赋予民众极大的参与空间,民众思想与观点的表达与传播更为方便快捷,信息传受主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2021年底至2022年初,西安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侵袭,城市按下“暂停键”。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各类鱼龙混杂的信息通过社交平台大量传播,疫情防控和舆论引导工作面临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为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确立了基本原则,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和舆论场上的复杂情况,主流媒体必须遵循“时度效”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发挥稳定人心、引导舆论的作用。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国新闻社的驻地机构,中新社陕西分社积极探索社交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路径方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一、社交媒体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带来的挑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由于疫情影响范围广、处置艰巨复杂,涉及方方面面问题,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与疫情相关的真假交错的信息通过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较大压力。西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大量不实信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平台传播,不仅误导了民众,也扰乱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社交媒体上流传的错误和虚假信息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无中生有,造谣生事。2021年末,西安疫情防控形势紧张之时,不少人的朋友圈流传“西安公安部门对全市各大街道进行戒严”“西安确诊超一半在核酸检测过程被感染”“西安800多人被拉到定边沙漠隔离”“西安一粮油店被哄抢”等不实信息,引发市民的恐慌不安,后官方及时进行了辟谣;
第二,移花接木,虚构事实。2022年1月9日,张某将外地市发布的“我市目前封控区、管控区相继解封,全市疫情形势总体可控”的信息落款编造更改为“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对民众造成误导,对西安疫情防控工作造成干扰;
第三,张冠李戴,似是而非。2022年1月7日晚,兴平市发生一起母子坠楼事件,微信群随即传播一则视频称“一个小区,男的把老婆和娃从15楼扔下去了”,造成事发地为西安的谣言;
第四,道听途说,以讹传讹。2022年1月3日,陕西商洛“马匹运送抗疫物资”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引发网友质疑。后经核实为当地马帮自发筹集抗疫物资向社会进行捐赠的爱心行为。据统计,自2021年12月9日至2022年1月10日,西安各级公安机关共查处散布涉疫情虚假信息案件30起[2]。

在社交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真假信息繁杂交错,“信息疫情”相伴而生。由于网络传播环境具有开放性,涉疫谣言易于通过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成为不容忽视的“信息疫情”,民众的判断受到干扰;
第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主体传播模式,使信息的传播从中心化的大众传播,转变为去中心化的群体传播,导致“把关人”弱化甚至缺位,主流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第三,新闻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受到冲击。社交媒体上,表达情感与观点的内容往往比理性内容更容易传播。人们更愿意接收与其原有观念相近的信息,意见和情感、立场甚至凌驾于事实之上。在智能算法的推荐下,民众甚至无须经过选择,而直接被平台媒体推送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信息;
第四,舆情复杂多变,频现反转,真相迂回曲折。在社交平台上,民众在内容提供上具有较强的偏向性。围绕同一事件的公众意见可能分化对立,每种观点都能找到反对的声音,民众跟随事实的碎片摇摆,真相在情绪裹挟中进一步沉陷。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应把握好“四个维度”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斯蒂文·芬克针对危机传播提出了四段论模式,即潜在期、突发期、蔓延期和解决恢复阶段。媒体也应根据不同阶段的舆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中新社陕西分社积极探索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方法,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方式,通过把握“四个维度”做好疫情报道,及时正确引导舆论,鼓舞民心士气。

(一)紧扣“进度”,关注疫情发展和防控进展及时发声,力求报道“快准稳”

及时准确地传递权威信息,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主流媒体的首要职责。危机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强调,要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并尽快不断地发布信息,信息的发布必须全面真实。中新社陕西分社紧盯疫情发展,找选题、做报道,有关切就有回应、有质疑就有解释,力求报道快速、准确,避免解读差错造成失实。2021年12月9日,西安新增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关于疫情源头一时引发多种猜测。中新社陕西分社记者通过采访权威部门和新闻发布会,播发了《陕西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 偶发职业暴露所致》稿件,及时回应舆论关切,获得了较好的网络传播。2022年初西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新社陕西分社紧盯防疫进展,在重要节点及时发稿,陆续刊发《陕西:初步判定此次疫情为境外输入引起》《西安为何实行全市封闭管理?官方回应》《西安为何要把“社会面清零”作为首要目标?专家解答》《西安后续仍可能出现病例数较多情况 官方:不必恐慌》《专家:西安疫情大规模反弹风险已基本控制》等稿件,对民众关切、舆论热议的热点话题,通过采访专业人士的说法,使报道更加客观权威,及时回应民众和外界关切,疏解民众焦虑情绪。

(二)找好“角度”,结合自身特点用好“外力”,力求选题“新独特”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社交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的边界愈加模糊,信息传播实现全球同步成为常态。西安此轮疫情暴发后,由于疫情防控工作所限,外地媒体难以来到西安采访,在地媒体成为重要的权威信源。中新社陕西分社发挥对外报道的优势和特色,积极策划设置议题,多方联络采访在西安的台商侨商、外国人、留学生以及滞留西安的特殊群体,用“外人”的视角和亲身经历,讲好西安民众团结抗疫的故事。

2022年元旦,当外地民众欢度新年之时,西安却迎来“跨年大考”。在这个特殊时段,分社记者分别联系采访到了在西安的中国台湾设计师黄洁如和印度青年德福等人,采写了《“疫”中西安:当新年第一道曙光穿过阴霾》一稿,通过他们讲述各自的疫情下生活和新年打算,报道他们对抗疫举措的理解与肯定。德福告诉记者,每当家乡的朋友问起,他都表示“没什么可担心”,相信在政府的防疫措施下,一切将很快恢复正常,他还计划于春节前再开一家新餐厅。2022年1月4日,记者得知陕西中医药大学留学生马文轩参加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的事迹,及时通联信息并核实采访后采发稿件《陕西疫情下的留学生志愿者:我是“老外”,但不是外人》,文中一句“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感动了不少民众,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之后,分社结合自己的报道特色与优势,有针对性地策划采写了《西安战“疫”的“台湾印象”》《在陕台胞的春节“菜单”》《西安战“疫”进行时:在陕台商、台企累计捐资捐物近300万元》《“扎根”西安的香港餐饮人:“港味”餐饮“大有可为”》《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马文轩的除夕夜:愿春好岁安事顺》等一批稿件。此类稿件从“外人”的视角报道防疫措施、回应舆论关切、表达防疫信心,发挥了特别作用。先后被十几家外媒采用,并被主要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转载。

(三)关注“热度”,积极回应疫情期间衍生的舆情热点,力求报道“真实准”

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并非人人都拥有公信力和权威性。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社交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基于自身定位,要通过采访核实,用事实和权威信息积极回应舆情,通过真挚、稳妥、准确的报道,不断夯实公信力,更好地承担起传播事实真相、正确引导舆论的职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对突发事件或舆论热点信息渠道的可靠性评估中,传统主流媒体依然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3]。

2022年初,西安疫情期间热点事件不断,如“一码通中断”“买菜难”“孕妇流产事件”“西安馒头协会群”等频上热搜,对报道的客观准确和尺度都提出很高要求。中新社陕西分社记者在采访和写稿中,谨慎把握、多方求证,对热点话题反复沟通核实,及时纠正信息偏差。例如,“孕妇流产事件”引发舆情,记者除联系相关医院采访外,还紧盯新闻发布会,及时播发了《西安部分社区登记孕妇、危重患者等人群信息》《西安各大医院急救通道24小时待命》《西安卫健委主任向流产孕妇鞠躬道歉》等多条短视频,将权威信息及时、公开、准确地传递出来。当时还有传言称“西安高校不放寒假”,引发高校大学生的担忧。对此,分社安排记者从各高校和教育部门多方求证,确认该传言并不准确,后来根据权威信息拍摄刊发《陕西一高校组织爱心车队送万余名学生返乡》《直击疫情下的西安春运:首日迎来学生返乡高峰》等视频稿件,对西安高校通过“点对点”方式,利用专车将学生从学校送至西安站,确保学生平安返乡工作进行了细致报道,以直观的画面及时平息不实言论。此外,还及时刊发了《借疫情哄抬物价 西安多家果蔬超市被立案》《陕西设立2家“黄码医院” 满足封控、管控区民众特殊诊疗需求》《西安市多区连夜开启“送菜模式” 保障封闭管理小区生活物资供应》等稿件,及时回应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特殊环境下做好新闻报道,还要重视对复杂传播环境的分析研判。同样的一句话、同样的行为举动,在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传播效果。在策划采写报道前,针对舆情环境、受众心理等进行分析研判,既要防止偏差误读,也要防止“好事办坏”。

(四)体现“温度”,聚焦和关照疫情之下的普通民众,引导民众凝聚信心,彰显报道“共情力”

社交媒体时代,民众的情绪表达更为方便,个体情绪从私人领域传播到公共领域,对网络信息的流动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让民众从对自身生命健康的担忧,延伸至对工作、社交、生活等问题的焦虑。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加强对人的关照与考虑,在疫情特殊时期引导民众凝聚信心。

2021年12月31日晚,西安以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为巨幕,通过投放璀璨光影迎接新年,向坚守防控一线的工作者致敬。记者克服困难拍摄了短视频《疫情下跨年 西安城墙光影秀致敬抗疫者》,引发市民共鸣。视频被民众大量转发,相互问候鼓劲。分社还将大背景与微讲述相结合,将报道主题聚焦于疫情中的“人”,挖掘特定个体的内心状态与现实境况,使报道的人物与民众产生情感共振,激发起同感与共鸣。视频稿件《一场惊喜的“偶遇”西安母子俩核酸采样点相聚》,讲述西安一名大学生在核酸检测现场偶遇自己的医生妈妈。通过温馨感人的画面,以诉诸情感为传播要点引发共情。记者还分别采访了警察、志愿者、医生、老师和外地滞留西安的青年,采写了《西安战“疫”中的五张“面孔”:“平凡”力量微光成炬》,聚合五位普通民众的个体经历,记录疫情之下民众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类似稿件还有《陕西小伙办“爱心厨房”为防疫人员免费送餐》《西安“战疫”进行时:全村动员连夜起灶火 送出13000个“爱心花卷”》等二十多条报道,均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

三、结语

在社交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以其长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在话语权、公信力、专业性方面居于优势地位,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可信程度较高,更具有权威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流媒体因其性质和社会功能,在众声喧嚣的舆论场中“守门把关”的责任也更为凸显,需要承担起传递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增强传播效果,稳妥把握新闻报道的“时度效”,不断提升权威性和公信力,才能更好地在各种突发公众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完成价值传递和舆论引导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2020-12-26].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0-12/26/content_ 5574586.htm.

[2] 季晓宇,晁阳,朱娜.30人因造谣传谣被查处[N].三秦都市报,2022-1-11(003).

[3] 樊江洪.新媒体蓝皮书: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具有压倒性优势[J/OL].[2022-08-16].上观新闻,https://export.shobserver. com/ baijiahao/html/518494.html.

猜你喜欢 四个维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 生态文明制度四个维度的创新与优化路径研究江淮论坛(2017年4期)2017-07-07潜心语文 循道而行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7年3期)2017-04-07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医学信息(2016年36期)2017-02-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科技传播(2016年16期)2017-01-03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培育的“四个维度”理论导刊(2016年5期)2016-05-28科研院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探析科技视界(2015年27期)2015-10-08

推荐访问:维度 社交 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