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时间:2024-09-15 14:36:01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简介:顾丁瑞,1972年生,广西北流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教育管理。

摘 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元素引入数学课堂,通过系统化引导,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然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对生活化教学存在认识误区、生活化教学泛滥、缺乏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意识等问题。教师应遵循针对性、科学性、灵活性、趣味性原则,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分析生活实践案例、设计生活化作业等措施,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资源;
生活化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0-0096-04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认为现实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生活与教育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过程[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或形式化、教学评价只关注学生的分数等弊端[2],从而制约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数学课标》)提出,数学课程既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运用生活化资源构建符合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数学教学体系。教师引导学生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培养合作交流、探索实践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活化教学存在认识误区

当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持有保守或激进的态度。有的教师认为,生活化是对数学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的解构,原本严肃的课堂教学变得松散,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受到了质与量的双重威胁。有的教师认为,生活化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应将生活化资源运用于每一堂数学课中。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容易导致教学目标失位、教学情境虚设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迷惘。

(二)忽视学生学习需求,生活化教学泛滥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视频或图片导入新课,也有一些教师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及模拟情境的方法分析生活实践案例,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整体效果,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的学习需求,一味向学生传递教材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过于关注生活化的形式而忽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生活化泛滥的教学并没有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负担。

(三)缺乏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没有引起一些教师的重视。他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没有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也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资源。部分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往往缺乏新意;
个别教师为了方便,会借鉴互联网上的生活化教学案例,生硬地将别人的生活化课程资源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的做法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时,应注意遵循针对性原则。生活情境的创设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偏离学习主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需要纠正对生活化教学的排斥或过分依赖的错误认识,从教与学的角度去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科学剖析生活实践案例、有效迁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能一味追求生活化而使课堂教学失去目标的主导。

(二)科学性原则

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应以科学合理为前提,不当或过度使用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符合科学性原则。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从教学方法选择到教学活动设计,再到课堂语言组织,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进而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

(三)灵活性原则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时,需要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重组教材内容。如,对于教材中的例题、课堂习题,教师可以改编成具有生活气息的学生熟悉的内容,使学生所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教学活动的关键。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问题进行改编加工,运用直观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实践活动和数学游戏等方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生动活泼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趣味的教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靠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价值、有创新的数学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生活实践基础之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索欲望。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寻求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切入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探索精神[3]。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将数学现象生活化,将生活现象数学化,以充分适应学生对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探究需求。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化情境:“这周星期六是小慧同学的生日,小林和小丽买了一个长方体的生日礼盒,想把礼盒包装得漂漂亮亮的送给小慧,可又不知道要买多少包装纸才既够包装又不浪费。同学们能帮小林和小丽算一算吗?”教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跃跃欲试,可一时又想不出具体措施。教师适时引导:“需要多少包装纸与长方体的什么因素相关?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和具体实在的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交流和探讨,有助于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022年版数学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需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获取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增强学习体验,从而内化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对于概念的认识、方程式的推导等学习内容,学生仅通过阅读课本内容难以发现知识规律,只能通过实践操作、具体运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讲解“圆的面积”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圆形花坛、盘子等,让学生认识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圆形花坛和方形花坛的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计算两种花坛的面积并比较大小。当学生对圆的面积如何计算产生疑问时,教师提供准备好的圆形和长方形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裁剪和拼接,发现圆裁剪的份数越多,拼接起来越接近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的面积公式是用圆周长的二分之一乘以半径,这种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转化思维,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又如,学生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相关知识后,针对学生在计算纵切、横切圆柱增加的表面积时常常出错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中利用香肠按照要求进行切割,然后观察、计算。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直观的感官体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三)分析生活实践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基于教学内容挖掘生活中与之相符合的素材、案例,创造性地使用生活化教学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案例,从而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简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降低学生在理解方面的困难[4]。教师灵活地将生活化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够减少学生对解答真实情境问题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利息”一课时,对本金、利息、利率等较为抽象的专有名词并不熟悉,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组教学内容,将储蓄流程与利息这个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经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课内交流探讨阶段,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报,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处理的能力;
教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梳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实践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亲自体验填写存款凭证、设置密码等储蓄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基于教材内容选取生活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理念,考虑作业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等,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折扣”教学之后,教师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设计课后帮助家长购物的作业,让学生到超市、商场看看有哪些商品在打折销售,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售价是多少,折后售价比原价少多少钱。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折扣的含义,而且学会了相关计算,对所学数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及时掌握和运用。在生活化作业的指引下,学生在家长购物时主动帮助家长进行对比和计算,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学生得到正向的激励,从而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到作业中,契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方法巩固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了作业的实效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教师应以生为本,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玉琴.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幸福家庭,2019(12):54.

[2]李晨影.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71-72.

[3]栾晓菲.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中教学情境设计中的思考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8):164.

[4]王希军.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8):118-119.

[5]吴建香.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中习题生活化的设计策略[J].学苑教育,2015(20):48.

(责编 韦榕峰)

猜你喜欢 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创设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7期)2016-12-06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现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巧妙选择生活化情境,助推高中政治教学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新课标 小学数学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