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探究

时间:2024-09-16 13:18: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从高校教育角度探究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包括提升学生对就业定位的认知、提升学生对就业因素的客观性认知、提升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等,提出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学生就业能力;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21年增加了167万,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22年增加82万,分别占十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总量的36%、17.9%。自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显著,成为社会的焦点。2022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就业率呈增长趋势。[1]2023年,全国高校应届生去向落实率超90%。[2]近年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稳定趋势。但是,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更是凸显了高校学生就业的迫切问题。

一、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理论逻辑

通过问卷调查高校2023年级及之前入学的在学籍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收集问卷7 743份,排除问卷填写时间少于45秒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7 343份。通过spss数据分析,该问卷信度系数值为0.889,效度系数值为0.901,均大于0.8,说明调研数据可信有效。

(一)学生对就业定位的认知有待提升

数据显示,51.44%的学生有大致的就业方向,仅有29.62%的学生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还有18.95%的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或者是跟着感觉走。

1.对大学阶段定位不清晰

部分高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大学阶段是知识和能力积累的阶段,自我提升意识减弱,导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积累不足以胜任心中预期的岗位。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对就业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应地提高,知识技能是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的关键要素,以适应社会为表征的综合能力是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学生顺利就业是对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不断明晰和规划的结果。

2.择业标准不明确,职业规划意识弱

部分高校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积累阶段跟着感觉走,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就业目标定位比较模糊,没能更好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及特点,更没有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待到择业时,就业目标设定宽泛,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的难度加大。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行动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增强学生就业行动能力。

(二)学生对就业因素的认知要更加客观

尽管有45.7%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是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最大优势,但是,还有24.62%的学生认为有相应的社会支持是今后工作的最大优势,更有12.32%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是今后工作的最大优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就业匹配的认知简单化。在对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了解上,只有13.32%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认为较为了解的占35.03%,一般了解的占39.71%。对将来就业的复杂因素的关注简单化,对所学专业用人需求的了解有待提升。对比来看,学生不够了解职业和职业内容与个人的匹配问题,对单位用人需求的认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学生对职业和个人的匹配度的认识和判断的失误

在专业的选择上,81.18%的学生是自己选择专业,这也是导致专业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由此带来专业的迷茫和对专业的不了解。学生对就业前景和趋势认识不充分,在就业目标上选择随波逐流,不愿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定位,导致学生对未来就业目标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对了解社会需求缺乏动力,对专业学习缺乏内驱力。

2.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思考能力简单化

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关涉多重因素。由于个人认知的偏差,或是专业选择的被动,学生对个人发展和职业匹配问题的认识不清,关注就业环境的外部因素多于对自身与就业发展匹配性、就业单位对岗位所需素质和要求的关注。从提升学生能力这一可控性因素看,应提升高校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质量,加深学生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复杂环境的判断能力。

(三)提升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

从就业指导教育教师处了解就业信息的学生占53.13%,从辅导员处了解就业信息的学生占40.83%,学生还从相应的网站和其他人员处了解就业信息。从数据和观察访问的反馈中得知,学生未能充分利用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资源。

进入高校后,接近75%的学生都会考虑就业问题,其余25%的学生认为大学临近毕业时或者毕业找工作时是关注就业问题最合适的时间。25%的占比不是一个小数目,学生的就业是个人价值实现的载体,关系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因此,要想提升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提升高校就业服务的质量、拓展就业服务的渠道和精准度成为必要。

为高校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供指导,先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需求。高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包括精神慰藉的关照需求、追求待遇的生存需求、获取信息的求知需求、自我提高的发展需求、心系家国的责任需求。[3]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普遍存在就业焦虑,加上25%的学生关注就业问题较晚,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应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学生精神抚慰,在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学生的心态,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心态,清晰进行就业定位,从而促进学生对就业目标的明晰的认识和行动,增强就业自信,这符合人的需求层次论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的实践。

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能够提升高校学生择业的信心。高校学生呈现就业积极性不高、择业大于就业的特点。在外在因素不确定性影响下,学生的就业选择也更加审慎。[4]针对部分高校学生有职业规划意识但缺乏专业指导和帮助、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与自身特点的契合度不够合理的情况,精准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成为必要。高校学生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有限,[5]通过调研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的认知仍需提高,获取就业指导服务的支持系统不够宽泛。拓宽学生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加强高校之间就业信息共享,[6]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和合理期待,落实就业政策宣传贯彻的 “最后一公里”。

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途径

从学生就业需求角度,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应立足高校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发展,做好高校学生就业这项民生民心工作。

(一)有的放矢、整合资源、协同教育,引领就业价值观的培育

用协同合力引导就业价值观的培育。高校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践行育人为本,整合校内资源,拓宽校企合作的方式,给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需求,明晰职业定位,提升就业意识,磨炼就业技能,从而增强专业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从教师的角度看,学校领导层应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好统筹安排和协同设计,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发挥协同教育的作用,站稳主领域,为学生提供就业思想引导和信息、信心支持,共同提升学生的就业自信。

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作用,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的力度和实效。高校对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应同样重视,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内涵发展,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依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借助网络平台和工具,拓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的空间,立足不同专业类型,对就业能力差异化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和精确地服务。

协同各方立足本职工作,各有侧重。思政课着重于就业观教育和求职心态的构建、引领和疏导。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把个人的职业追求与国家的发展大势、世界观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之间的道理讲深讲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社会支持系统深化对所学专业和职业的认识,践行 “学以致用”的理念,促进学生就业观的构建。将就业指导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面对自身的就业问题,主动提高素质,适应单位用人需求。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站稳本职、相互支持,共同培养学生自觉发展的意识,通过价值引领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职业需求和理想追求,认识自身价值,明晰自身的职业定位,从而为目标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二)精益求精,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格局和能力

重视对高校学生就业认知和就业意愿的调查分析,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就业政策的解读,更多地从青年学生的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向学生传达精确和适量的信息,引领学生对自身价值定位的合理化,做到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相统一。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研究,突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反馈,不断提升对学生就业需求的把握,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

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参与单位的主动性,加强教育与就业的联动,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提升高校学生和职业之间的匹配度,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利用能力,从而清晰地了解自身素质和职业需求间的差距,增强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适应能力。高校学生实现高质量且比较满意的就业,应主动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这种胜任工作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包括沟通表达、时间管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应清楚认识到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握其就业动机,引导学生明确择业标准,培育学生良好的就业技巧和心态,从而目标明确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三)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就业的参与

1.校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校友资源能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参考,帮助高校学生了解预期职业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促进高校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加强知识储备。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平台,为校友回校提供相应的便利,激励校友与在校学生充分交流,并把控和监督校友交流的内容和质量,切实推进高校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和定位。

2.重视家庭教育在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作用

家庭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影响显著,通过多年对学生的观察了解,高校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与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学生层面,要合理积累和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提升自身素质和与工作的匹配度,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就业是当下的焦点问题,高校用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就应抓住问题关键,精心谋划,发挥教育合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精准性和格局,并拓展资源,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2022-06-09].http://www.mycos.org.cn/index.php/Index/response_info/nav/3/id/94292.html.

[2] 时事报告.当前就业形势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EB/OL].[2024-02-23].http://images2.wenming.cn/web_ssbg/shishidaxue/ssdxztzlk/ztjxkj202401/202402/t20240223_6742012.shtml.

[3] 董朝辉.大学生就业需求理论建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1):13-14.

[4] 田丰.择业大于就业: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趋势性分析(2012-2021)[J].学海,2023(3):63-72.

[5] 乔庆彬,李玮.大学生职业发展认知与就业指导需求的调查[J].中医教育ECM,2014,33(2):61-64.

[6] 李西顺,方文惠.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的问题与改进[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 11(3):85-96.

课题项目:
1.本文系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 “学生需求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JYB2023180)阶段性成果;

2.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创新团队培养计划 (项目编号:2022jxcxtd03)成果。

作者简介:
张旭芳,女,汉族,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建设的导向与实践逻辑青年时代(2017年16期)2017-07-03高职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消费导刊(2017年3期)2017-06-19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人民论坛(2017年3期)2017-02-20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理论导刊(2017年1期)2017-02-10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6期)2017-01-19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6期)2016-07-25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浅谈供给侧改革商(2016年21期)2016-07-06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江汉论坛(2016年3期)2016-05-26

推荐访问:逻辑 探究 高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