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真实研究过程,,助推学生学会学习

时间:2024-09-17 08:36: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美芬

[摘  要] 探索是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内化知识的必经之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猜想、证明猜想等数学研究过程,通过亲历真实的数学研究过程,让学生掌握数学研究方法,提高数学探究能力,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探索;
问题串;
研究过程;
学会学习

是否学好数学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也不是看学生做了多少道题,而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少一些讲授,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主动发现. 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基本不等式”时,以学生已有认知体系为起点,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研究过程,最终走上“会学”之路.

课堂教学实录

1. 引入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大家知道它是什么吗?(用PPT展示天平图片)

生齐声答:天平.

师:很好,相信大家在物理课上都见过并使用过天平. 现在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有一架天平在制造时出现了问题,天平的两臂长度略有不同,使得称出来的物体的质量出现了误差. 若将物体放在左侧托盘测量,测得物体质量为a,放在右侧托盘测量,测得物体质量为b,则物体的实际质量应该是多少呢?(学生积极思考)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我认为放在左、右托盘各称一次,结果是一次比实际质量略大,一次比实际质量略小,这样取平均值刚好就是物体的实际质量.

(大多数学生点头表示赞成生1的说法)

师:大家还能从其他角度合理表示物体的实际质量吗?(预留时间让学生思考、计算)

师:你是怎样想到的呢?

2. 设计数学实验,生成数学猜想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 )

师:这是一个方法,不过取一个值就得到结论是否有些牵强呢?是否存在小于或等于的情况呢?

(预留时间让学生再列举几个特殊值,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结论. 在此基础上,给出表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猜想. )

师:结合表1的数据以及自己列举的特殊值,请给出你们的猜想.

师: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给出大量数据进行验证,依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研究结果并不能作为数学命题,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3. 尝试数学证明,获得数学命题

师: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这一结论呢?

生齐声答:证明.

师:非常棒的想法,具体该如何证明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证明思路. )

师:何时取等号呢?

生6:当a=b时取等号.

生齐声答:对.

师:也就是说,当且仅当a=b时,不等式取等号.

师:回顾以上证明过程,对于该结论是否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呢?

师:非常好. 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如果不平方作差,是否可以证明该结论呢?

师:很好,除了作差比较法外,大家还能想到其他证明方法吗?

师:我们将其称为分析法,该方法在定理、结论的证明中有着重要应用. 分析法看似简单,但是其对书写格式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始终保持清晰的思维脉络,才能避免证明过程中出现主观臆想,影响证明效果.

师:比较以上两种方法,请大家思考综合法和分析法存在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对比、交流.)

生11:分析法从要证的结论入手,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而综合法的证明过程恰恰相反,将分析法的最后一步作为条件,逐步推导,最终得到结论.

师:说得非常好,前者是执果索因,后者是由因导果. 这样我们用不同方法证明了猜想,得到了真命题,即若a,b是正数,则■≤■,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设计意图 在证明猜想的过程中,笔者没有直接将证明过程强加给学生,而是从学生的真实想法出发,启发和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证明思路,并通过有效互动逐渐修正和完善证明思路,以此自然得到四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同时,通过师生和生生的有效对话,让不同思维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使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4. 数学命题精析,形成研究经验

师:刚刚我们从数的角度出发,分别用平方作差法、作差比较法、分析法和综合法证明了结论. 如果换个角度,从形的角度出发,能否证明这个不等式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部分学生无从入手,于是启发学生将a,b看成两条线段,根据已有知识去构造不等式两侧的量. 在笔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师: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我们现在就按照生13的思路来画这个圆. (预留时间让学生动手画图)

师:谁来说一说设计过程.

生17: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算术平均数.

师:一定要强调a,b为正数吗?如果一个数为正,一个数为负;
或者两个数都为负;
或者其中一个数为0. 这些情况都不行吗?

(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举例证明.)

师:说得非常好,基本不等式有许多变式,它是我们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限于本节课时间,对于其变式我们下节课再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 从学习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是从数的角度出发证明基本不等式的. 为了深化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笔者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去探索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认清基本不等式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对a,b的范围进行扩充,揭示基本不等式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后续学习不等式的热情.

5. 自主课堂小结,深化知识理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头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6. 课后拓展延伸,提升思维能力

师:课后请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问题1 基本不等式能否推广至n(n>1,n∈N*)个非负数的情形呢?

问题2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是依据赵爽弦图设计的(如图3所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图3中你可以找到哪些相等和不等的数量关系呢?

设计意图 问题是诱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源.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不仅可以增添课堂的凝聚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若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会增加数学课堂的枯燥感,影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和核心知识点,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起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实验—猜想—证明”数学研究过程,以此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启发和指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此增强数学课堂的探究性和趣味性,讓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生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个慢过程,教学中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过程,如此才能促使学生走上“会学”之路.

猜你喜欢 学会学习问题串探索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6年9期)2016-12-15高中数学课堂“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7期)2016-12-06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物学(2016年7期)2016-11-02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困扰探讨成才之路(2016年18期)2016-07-08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6期)2016-07-02不等式存在性与任意性问题串教学探讨新课程·中旬(2015年7期)2015-09-06

推荐访问:助推 经历 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