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3-02 10:20:1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篇(完整文档)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优秀选集低年级高年级通用

时下,语文课堂不实的表现,一是太注重课堂的包装,造成虚假的美丽。PPT、音像、音乐……课堂五光十色。华丽的包装,犹如温馨的枷锁,它咽干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败坏了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阻碍了教师独立钻研文本,使学生目迷五色,使语文失去魅力。二是太注重方法技巧,造成虚假繁荣。讨论、表演、答辩、实验……方法技巧并非不重要,但它应建立在深厚的“内功”基础之上的。武功深厚者随意出招,都使人难以招架,它靠的是“内功”而非各种“招数”。方法技巧永远是次要的。太注重方法技巧,犹如不在玉石的实体上雕琢,而在玉石的影子里舞刀一样,阅读只能滑行于表面。

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的包装上,放在方法技巧上,就会忽视对文本的细读。教师与文本若即若离,虽走上讲台,但未走进文本。文本资源利用不充分,动辄拓展,盲目迁移。虽有解读,但开挖不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自己的解读体会,只会捧着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回答,自然缺乏微观基础上的智慧之语,只会说些套话、大话、胡话。

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只有细读,才能走进文本,品味感受语言,才能摆脱浮躁的包装课、技术课,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使课堂充满语言的芳香。

文本细读,本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课堂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目的锁在阅读教学上,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细读指向言语。它要求教师“在场”,即教师细读先行,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主动的富有创意的构建文本意义。

潘新和先生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和水准的潜规则。”作家余华也说过:“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自己的感受,那基本等于没读。”细读,既要读懂文本,读懂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细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的逐字逐句的细读,相反,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教师要先行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处,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

善于发现文本的矛盾处,是细读的常用方法。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语言的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风景的绝美之境。《再别康桥》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无形的,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探究后发现,“沉淀”是过去的、记忆深处的,不是未来的、表面的,“梦”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上《最后一课》,发现文章既写小弗朗士的细心、专心,但又写了大量似乎“分心”的内容,这不矛盾吗?如何理解“分心”的内容?如何看待“分心”与“专心”的矛盾?通过细读,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描写“分心”的内容,真实合理。最后一课了,他上课时心情悲痛、懊悔,看到字帖,想到国旗,听到鸽子叫,讽刺布鲁士士兵,看到先生坐在椅子里想象先生四十年的情感,听到后排座位上读书声的古怪,想笑又难过……这些内容符合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的特点,符合课堂的真实情况,更主要的是,这些内容表现了小弗朗士的觉悟,表现了他对老师的理解和他的爱国热情。在“分心”与“专心”是否矛盾这一点上,同学们纷纷发言:“分心”的内容,不影响他的“专心”。专心,并不是什么事都不想、不看、不听才叫专心,并不是整个半天只想一件事才叫专心,专心有个时间段。他练字时是专心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只是在其间隙,“每次抬起头来”才看到、想到,这学习间隙的“分心”,显然不能说他上课分心了。对这一点,做学生的都有体会。同样,如听到赫叟老头的古怪之声,想笑又难过,也非分心。我们不能说,他什么也没听到才叫专心呀……

善于比较,是文本细读的便捷之道。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得好坏,可以在比较中得到最直观地展现。“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乌伸斯基)。教柳永的《雨霖铃》,将课本与未定稿进行比较细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定稿前为“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言叮咛”。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千叮咛万嘱咐,是妈妈嘱咐离家远行的儿子,表现的是母子情深,“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才是恋人的离别情景,情到深处,大爱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原文是“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选入课文,则将“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一句删去了。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课文删去是否恰当。学生认为不应删去,“浮名”与前文的“美誉”照应,“精修细研”又与下文“埋头工作”相呼应。加入这一句,上下文更顺畅,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典雅之美。又如《边城》,课文中“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坏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完成任务了”。有的版本则是这样的:“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坏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语言的优劣。

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何不说成“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回乡偶书》中,明明是回家,为何要说“回乡”?又如,《再别康桥》中,康桥即剑桥,改成剑桥好不好?引导学生从读音上、给人的想象上进行比较。学生领会:读音上“康桥”两字平和温顺,“剑桥”则尖利起伏;想象上,剑桥给人尖硬锋利刚硬之感。全文的基调则是柔、软、轻、悄的,“康桥”一词与柔软的基调一致。又如把“金柳”比作“新娘”是一个远距而异质的美喻,为何要比作“新娘”?通过细读,学生明白,“新娘”柔美婀娜是美的,披着夕阳这一金色婚纱的新娘则更美,朦胧的水中“艳影”更是美乎其美,美得让我心头荡漾。“新娘”一词,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柳树之美,康桥之美,作者对康桥的由衷喜爱之情。再别康桥犹如再别新娘,作者的内心依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边城》中“空气中,……,还有各种甲虫类的气味”这句描写,前无古人,真实吗?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纷纷发言:“翠翠家住在两山旁,山上多竹篁、草木,山旁有溪水,这环境是真实的”;“下文‘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一句则是直接证明了空气中有甲虫了气味的真实性”;“文中一处细节描写:‘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这一句,也是直接的证明,而且“一匹”这一量词,给人的感觉,萤火虫又大又肥,这是山水滋养的结果”;“文中还写了动物,如山头黄麂,写了鸟类,如雀子、杜鹃,草莺,这是与甲虫类和谐共生的一个真实环境,整个环境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充满野趣的美丽图景”;“我明白,文中人物的美好人性,也有赖于这一和谐、自然真实的环境,这一环境培育了美好人性” ……

经典,在细读中诞生,精彩,在细读中诞生。

进入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两边风景就美,旁有一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可以作为生活的一种态度,要细细品味生活。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惟其如此,才有课堂的实效,才能使课堂充满语文的芳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二

低年级课堂中,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学生一片“棒!棒!你真棒!”老师是“很好!”“好极了!”“真聪明。”等。更有甚者,对于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都给予了认同。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由于过于个性,老师害怕课堂出现不平静因素,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此外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现在就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视而不见。

怎样能够发挥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呢?此种现状急待改变!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

一、评价贵在真诚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我们的课文是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因此,语文课呼唤教师评价发自内心,投入真情。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有力的大拇指,即使“无声”,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发自肺腑,才能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

“——你在读这段的时候,“风”字和“呵”字不高兴了,因为你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赶快纠正过来吧。”

“——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

在教学实际中,只要运用这种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学生们都能乐意地改正,认真思考,重新组织,把正确答案说出来。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只要老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就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每个学生都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二、评价重在激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如及时送上“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多好的问题,不仅会读,而且会思考,进步真大!”……鼓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一位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请同学读课文,部分同学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位教师满面微笑,热情洋溢地评价:

“——读得真不错!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

“——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老师甘拜下风!”

“——多动听的声音啊,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新文章你能读得这么流利,真是武功高强啊,可以收徒弟了!”

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了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评价需要客观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

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评价力求互动

评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方法。只要你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那么你不单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价,同时还会教会学生如何评价。

1.教给评价方法

课堂上,我教给学生“听、想、评、听”四步评价方法。“听”是指听清楚对方的发言,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的“听”是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这样,学生评价的内容就更具体充实,更具有针对性。

2.把握评价原则

要使学生评价更有序,更有效,必须让他们在评价中遵循一些原则。尊重他人原则: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别人。在评价前,一定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根据他人的观点,结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进行思考,并选择适当的语言,对别人进行鼓励,或诚恳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我通常要求学生这样说:“我觉得刚才某某同学哪儿读得比较好……我还有几点建议……”这样评价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既是一个促进别人的过程,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提升过程。

例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指定某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等几位学生读完全文,就引导学生评价:听了刚才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你想说什么?于是,小手林立,有的说:“我觉得某某小朋友读得非常有感情,真好,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某某小朋友,你读得正确又通顺,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那就更好了!”有的说:“某某小朋友读得很有味道,但漏了一个字,请你再读一遍,把课文读正确好吗?”于是那位小朋友便欣然接受,认真地重读了刚才的句子,从而赢得了全班肯定的评价。

总之,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发挥教师和学生不同评价主体的互动作用,使评价向着人性化、科学化发展,则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五、评价讲究语言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关注课堂评价,在课堂中,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更是师生想像力任意挥洒,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教师评价语言应不拘一格,不能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最好能广泛搜集,加强积累,使评价语言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最好能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三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根据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朗读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朗读在小语教学中的作用

1、朗读促使学生自觉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朗读不同于默读,朗读时,必须眼看,口读,耳听,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用普通话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得流利而有感情,符合不同的口语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倘若遇到不会读的字,就必须停下来,认真查找这个字的读音,或在课文中找,或在字典里找……弄清了正确的读音,才能继续下去,只有逐字逐句去读,才能促使学生自觉辨析字词的音形义。

2、朗读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孩子都会在头脑中把书面语言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即把文章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生活情景变成头脑里生动形象的图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脑子里“放电影”,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3、朗读可发展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飞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都离不开语言。不论传递信息的手段多高,有多少种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必要的、最有效的工具还是语言,而朗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古人言: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说明了读是写的基础,有了读的量,才有写的质。朗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沟通起来。通过朗读课文,不但能够让学生在口头上,书面上逐渐习惯课文里的用词用语,潜移默化地吸收书面语言,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巩固字、词、句、段、篇,促进说话和作文能力的发展。

4、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理解是学生掌握朗读技能的最主要的标志,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才能够逐步理解这篇文章。以记叙文为例,读者对文中所记叙的事物和描绘的思想感情进行想象,并从中概括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语言处在发展初期,还不能依靠内部语言来思维,并且注意力也不稳定,要依靠阅读时的大声言语来保持注意稳定进行思维和理解内容,并获得有效的识记。把书面语言的形成与它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理解课文,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特别是一些意思难以领会的词语,深奥的句子,通过有滋有味地朗读,让学生达到理解,这比起教师繁琐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5、朗读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记忆力

思维力和记忆力是人的重要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学任务之一。没有记忆力,人的一切心理发展,一切智力活动,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不可能的。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因为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朗读时,除了视觉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外,读出来的声音刺激也同时进入大脑皮层的同一区域,加强这一痕迹。所以,朗读起到了看和听的作用,能建立视觉和思维,听觉和思维的多种联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

二。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1、备课中研究课文,注意备朗读

备课的时候,按照朗读的要求,首先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不同,其朗读的目的也就各异。比如“看图学词学句”课文,朗读的目的是读准字音,认识和理解词句。“看图学文”课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意境,领悟感情,认识句子和段落。“课文”部分的朗读教学目的则是加深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备课时目的明确,教学中才有针对性。其次是要有周密的计划。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考虑好是由教师范读,还是由学生试读;是以读代讲,还是讲读结合;哪里先讲后读,哪里先读后议,再讲;哪里领读,哪里齐读,哪里分角色读等。比如在备《比尾巴》这课时,我先确定课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教学,然后根据课文属于问答式段落的特点,计划初读课文时采用齐问齐答朗读方式,细读课文时采用分组分段问答式朗读,教学后效果很好。

2、教学中讲求朗读实效,不搞形主义朗读教学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

发,按目的和计划进行。如果是教师范读的课文、段落或句子词语,教师就必须按课前准备的,并发挥其最佳朗读效果,朗读给学生听,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模仿着老师口气、语调去读。若是学生兴趣正浓时,还可以反复范读,让学生学到朗读的技巧。

3、课外加强朗读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往往受时间的限制,不能使每个学生达到要求,必须通过课外的指点、辅导来补充。几年来,我常在班上进行朗读比赛和开展朗读录音活动。听朗读录音时,让学生学习朗读中的停顿、重音、快慢和声音的高低,进而在自己的朗读中得以体现。进行朗读比赛的内容很丰富:朗读一段话;朗读一首儿歌;朗读一篇有趣的童话……形式多种多样,有个人的,有集体的,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课外得到了老师在朗读技巧上的指点,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4、在朗读后注重评价,有力推动朗读教学的开展

朗读后的评价,在小学朗读中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试读,齐

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读后我都注重及时评价。对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方,师生都给予肯定,然后师生共同指出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说明原因给予示范。对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词和句子,加以纠正并领读。如果是朗读比赛,则每次评出优胜者和进步者,给予表扬和鼓励,是集体的还评出等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朗读教学的开展。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多方面狠抓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丰富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他们以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四

小学众多学科中,语文老师的课业负担是非常重的,我调查了几十位语文老师,每人每天平均最少上三节课,花费三小时,大部分老师还兼代别的课(社会、思品等)而批改作业最少时也得花两小时,再加上语文老师大都带班主任,还有许多繁琐的班级事务要处理,老师们都埋怨有判不完作业,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好多老师都带着作业和教案回家完成。再调查一下语文学科作业的种类,先不说留的量多少,光说种类就让人发怵:田字本、注音本、大横格、读写笔记本、日记本、考试本、练习册、考试本、作文本等,别说学生抱怨作业多,光老师批改就得花费多少时间。这样看来,老师们的时间都花费在批改作业上,哪里还有时间去钻研教育教学,哪里还有时间去钻研语言文字之美,这是语文老师的悲哀呀。我试图去研究更为轻松新颖的作业。以下就是我几年来进行语文作业改革的一些心得。

一、语文作业要重质减量

针对语文作业种类繁多的问题,我首先作出归类分析,按他的功能划分,把注音本、田字本、大横格3项作业合成一项,这三项作业基本上都是字词句的认知训练,就都集中在大横格上,字词每个两遍,要求背诵课文抄一遍,很多人问:那么少的量,学生能记住吗?其实,学生能记住与否,跟他写多少遍的关系不大,有的同学记忆力好,或记忆的方法好,或许在上课时就记住了,再抄5遍10遍只会增长厌烦心理,记得我小时候,老师让把字词写10遍,我们就学会了投机取巧的办法,手握3、4根笔,握成一竖行,一次就相当于写了3、4遍了,跟留2、3遍的道理是一样的。而到了考试的时候还得再记,真是重复浪费资源了。与其逼迫学生学会投机取巧,还不如化敌为友,留少些作业呢。至于学生能否掌握我还有对策,我与学生立下条约:当天学完的字词或课文必须当天掌握,第二天早自习考,全会的可以免去这些作业,错个别的可单改错字即可,全军覆没的则甘愿按原来的量完成作业。如此坚持几天,大家都看到会的同学享受的优待及带来的种种好处,便都自觉学习生字词了。再加上同学们看到别的班同学作业多,自己作业少,心里就觉得很美,还能增进向师性。如此,学生可减轻一半的作业量,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老师也省下许多判作业的时间。

二、重视个性兴趣发展,减少整齐划一的作业

人和人的个**好,能力是有差异的。之所以360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因为他自身技能得到充分发展了,所以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于传播知识,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但没有义务把每个学生都教成语文家,从而遏制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发展。

原来我们留的作业都是抄某些词或某篇课文,每次一留作业时,学生总是垂头丧气,把它当成一种负担,何时能让他们把作业当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去做呢?在一次班会即将开始时,我一进班级,发现大部分学生拥在黑板前,抢着给黑板配画,涂色,我一下子想起班里的美术、书法爱好者很多,以至都不够他们施展了。由此我想何不在作业中加上这些提高兴趣的项目呢?恰好当天学了两首古诗,我便留了一项作业,让学生为古诗配主题图。同学们很兴奋。作业交上来之后,我为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技能所惊叹。每判一本都有一本的感觉。我无法用对钩来评判,把我的感想以几句话的形 .co .com m式写给学生,学生的个性得到肯定,既骄傲又高兴,更愿期待在下一次作业中有好的表现了。就这样我时而布置一项为课文配插图的作业,时而布置为课文配乐或找主题曲的作业,时而让大家搜集图片或文字资料举办展览,时而编排课本剧等等。学生觉得每次作业都很新奇,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智,也增加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的意识,我也不再为枯燥的作业所包围了。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让学生走进书的世界

经过上述改进,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没有了,学生自己的时间多了。但不是就放任自流,而是要引导他们大量阅读,走进书的世界,去那里挖掘语文的魅力,学习文学知识。

我自己是怎样喜欢上语文的呢?记得五六年级时,和哥哥抢金庸小说看。在这之后,我的作文水平有了飞跃,词汇量猛增,想象丰富,思路开阔,作文还在学校及教育处获奖,这也许就是课外书给我的最初启蒙。第一次知道了语言文字这么神奇,这么有魅力。所以,我一直深信,读有益的图书室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这个思路指引下,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大量书籍,从一、二年级的童话,到三四年级的寓言、儿童故事,到五六年级我就慢慢引导他们读名著,看《读者》。我发现真的是受益匪浅,我班部分学生作文特别有深度、有思想,这都是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动脑生成的,而且根据学生选择书籍的倾向看来,喜欢童话集想象类的,写作文时故事情节特别生动,喜欢文史类的,事例很典型,喜欢美文的,用词很优美,喜欢哲学类的,思想很深刻。这样,学生的个性也很鲜明的显现出来了。

四、作文题目要能触到学生敏感处

学生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作文题目时,往往能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可遇到认为没意思的题目时,便无话可说了。我选定作文题目是一般都是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近期的思想动态而定出的。如:班里男孩、女孩搞分裂,对立了,我就定作文题目为《瞧,这帮男(女)孩子》,让他们发表看法,写出对方的优缺点,边写边理性思考,既写出了真情实感,又加深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而当我们齐心协力在拔河比赛中取得第一名时,打破了我们班零的突破时,再写《拔河比赛》,同学们便直抒情感,旁征博引,讲述团结的道理。在学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同学们写完读后感,我觉得感想很真实,真有必要让家长一同感受,又布置了家长写读后感。家长在看完课文后均觉得是一篇很好的家教文章,再看学生的读后感对自己的平常的言行进行自检,不仅让家长学会了教育方法,还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流。这种作业学生们还愿意多留一些。

五、依学生能力分层次留作业

老师留作业最头疼的是学生能否完成作业的问题,遇上有不写作业的人是老师最易动怒,是学生最易恨老师的时候了,而不写作业的人归结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认为重复的作业很枯燥的;二是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可能有很多题不会做;三是一些个性懒惰的同学看到作业多就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没有层次性的作业会让部分同学不爱写作业。

针对这个问题,我每次留作业都分为两种:一种是A作业,为难度较大的,如写些心得感想或编排课本剧等。B作业则是掌握基础知识及加深印象的作业,如多读一遍课文,抄写一段优美段等。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不交作业的人慢慢就少了。

六、增加语文社会实践性作业

学是为了用,另外学也不能光从书本课堂中学,还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课改后教科书也很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如:社会实践课《寻找生活中不规范用字》。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亲自调查,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并且把自己的发现拍成照片给大家展示。有的同学还亲自帮人家改错。我班还有个同学看到《必备古诗80首》〉中是吾家洗砚池头树而教科书上是我家洗砚池头树而产生疑问。立即给课本编辑写信并收到答复。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语文,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一直将上述的改革方法贯穿于我的语文教学始终,在这些方法的影响下,我所带班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好多同学的作文和书法、美术作品在处教育报发表,并获得国家级奖项。我自己也有时间钻研教育教学了。

我真心希望作业不再成为老师、学生的负担而成为老师学生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的最好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五

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小学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而提出的教育口号,主要是为了扭转当前的教育方向,其着眼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加强基础教育的改革,而语文素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最为核心的,需要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工作。

一、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国家制定的《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对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积极促进教学的改革,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由当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素质教育是指以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和主体精神,以培养人的健全的个性为基本特征,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活动,“对人的培养”是其根本属性,而素质教育是专门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缺陷提出的,是新世纪里中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学科,在义务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为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在于既要发展本国的语言,又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以及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陶冶个人情操。

语文教育的各个要素与培养人的素质间联系密切,以基础教育的角度分析,社会需要的人才品格素质的决定因素之一便是语文素质,语文是一门最为基础的工具学科,其中含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陶冶的方法。需要明确的是,小学语文具有的特点包括了基础性、社会性、知识性、综合性,全面正确地掌握理解语文教育的特点性质,是教好语文课程,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国家提出素质教育,能够充分端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思想,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和学校干部的全面建设,也保证了学校区域性教学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因此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东风下,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行深化推进。

二、深化推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改革

(一)强化基础教育阶段“大语文”教学观,建立素质教育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施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重新树立合理的教学思想。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需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以及教育观念,坚持贯彻“教与学的始终统一”,在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做人处事以及学习生活的正确方法,通过对不同学生个性的充分了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帮助学生获得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大语文”教育观念。

“大语文”的教育观是指充分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进行以课外练笔或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听广播、收看科教节目等,举行不同校园、不同学科的以中文为基本工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大语文”教育观的目的就在于打破以往将语文纯粹的课堂教学与语文整体教学对等的观念,重新建构一个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为辅助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大语文”教育教学观,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实现素质教育。

(二)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结构是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为主体,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外活动能够使小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和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快速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读听写的技能,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合理恰当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不固定的,是丰富多样的,通常有讲故事、辩论、朗诵、办黑板报、手抄报等比赛以及读书笔记、作文、书法的优秀作品的展览参观等活动,举行这些活动时要体现它的创造性、新颖性以及趣味性、实践性、自主性。

语文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参加活动时的指导示范作用,耐心向学生教授学习的方法,并大胆让学生自主参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进行比赛,无论是全文还是片段的朗诵,都应给学生提出吐字清晰、读准字音、把握阅读节奏及语调、带感情朗诵等要求,教师做好示范作用,这样多举行类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振兴民族的关键,作为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呼唤素质教育,而二者的结合,是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旭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xx.

[2] 肖之凤。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浅议[J]。科教文汇,20xx.

[3] 伍艳珍。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xx.

[4] 蒲慧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新一代(下半月),20xx.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六

一、关于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问题的有益探索

1、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

我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艺术造诣,语文知识的学习,除了要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学习古人的先进的情感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学生的性格特点还没有完全的定型,这时候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的情感认知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可以根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感扩展,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小学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应爱国精神的课文,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予以适当的扩展、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切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这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虽然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的打基础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行适当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中,积极创造意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习过程中字、词、句的延伸意义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复杂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任何存在于社会大环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会的前进步伐,就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也一样。正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种种的弊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中的实例的选择时,应该选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事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对于基础的字、词、义、音的掌握,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反复抄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正确的引导,采用各种高效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除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培养能容,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探索所学知识,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领悟,这对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语

小学阶段是各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针对其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学模式的模式的改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认知能力的正确引导,对于小学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6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教学 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