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9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
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二
(一)前提测评
1、什么叫质量?物理实验中称物体质量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2、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进行哪些调节?怎么调节?
答: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⑵调天平横梁平衡,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中线处或指针在中线处左右摆动的刻度相等为止。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哪一盘上?砝码放在哪一盘上?
4、一般按什么顺序加减砝码?在什么情况下移动游码?
答:⑴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接从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
⑵增加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边,而减少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边,此时不加砝码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答: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数。
7、怎样确定天平的最大称量值?
答:⑴根据天平底座上的铭牌的标称确定。
⑵根据天平配套的砝码的总质量数及标尺示数估计。
8.使用天平时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二)以学定教
实验活动: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导入:对话:
生1: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到天平上称就行了。
生2:应该在托盘上多放一些大头针来称。
生3:应先测一空杯质量,再将一枚大头针放入空杯中测出总质量,两次测量结果相减即得大头针质量。
教师指导:
1、阅读实验要求。
2、讨论:上述三个同学哪个方法正确?为什么?
3、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
4、设计实验步骤。
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序号数量总质量单个质量
6、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师检查、指导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动手实验,也可以边做边商量,看哪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做完实验后思考,针对上面实验设计提出有关问题,其他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若某组抢答不完善,其他组可继续抢答,抢答完毕继续自由提问,再抢答,直至完毕。
组长评价:①如果都动手实验,可获1颗红五角星;②如果实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成功,再加获1颗红五角星;③提出问题或抢答成功的组,按评价小组的评价再加获红五星。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累积法),此结论应由学生直接去体验。
8、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如果偏差较大,要分析原因。
9、讨论:怎样测量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以前哪些实验用过同样的方法?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也要用这种方法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 篇四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
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教学设想 重点: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准备 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图10-9(a) 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3)
液体内部压强的具体证明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认识压强计的结构
用手指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来体现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
使用说明,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相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受到的压强越大时,高度差越大。
设计实验:
将金属盒放入水,U型管两侧的液面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1)将金属盒放入水,使橡皮膜向着中各个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都 (没有出现、出现)高度差。
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 压强。(有、没有)
(2)增加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变 。(大、小)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 ,(有关、无关),且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减小)
(3)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的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变、不变)
说明: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相等、不等)
(4)把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的高度差 (相同、不同)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 ,(有关、无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越大、越小)
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等、不等)
(2)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只与 、 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 ,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 。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五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七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那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二、教学建议
(一)、课前预习:
(二)、课内探究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并且有大小之分,那么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我们来一起探究。
、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阅读14页演示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导体电阻的大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设计实验:
1你选择的器材有:
2在实验中通过什么现象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3实验步骤:(1)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3)闭合开关,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各小组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记录。)
分析论证:(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是
评估:(请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
、整理反思,归纳梳理
、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闸是根据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