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最简单生物教学设计9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9篇《最简单的生物教学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生物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22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 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生物教学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难点: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问题导学】
一、自主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1)随着人类 的改善和 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 定为“世界人口日”。
2、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的危害
(I)酸雨:pH 的雨水。
(II)危害:对人、动植物和 造成很大危害。
注:正常雨水的pH并不等于7,而是约为5.6,呈弱酸性。
(2)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 的能力,破坏臭氧层将导致投射到地球上的
大量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 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 升高。
二、合作探究
模块1:人口增长过快
1、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2、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延伸此曲线,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xx年的人口数量。
3、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
模块2: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1、实验原理分析
由于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故正常雨水本身略带酸性,pH约为5.6,当雨水中的pH低于5.6时被称为酸雨。
2、提出问题: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3、作出假设:
4、实验过程分析
(1)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应如何设计?
提示:对照组为用pH为5.6的清水喷洒幼苗,实验组为用pH为4的“酸雨”喷洒幼苗。
(2)发芽率的计算
为减少误差应取多组计算平均值。
(3)实验方案:
1、 实验现象及分析
2、 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反馈检测】
1、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危机 B、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2、近年来酸雨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究其原因,与下列哪项人类活动无关( )
A、汽车尾气的排放 B、燃煤废气的排放
C、开发沼气新能源 D、垃圾焚烧
3、下面情况可能与臭氧层破坏有关的是( )
A、森林被大量破坏 B、大量使用化学燃料
C、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 D、大量使用农药
4、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污染是(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5、溶液的pH小于7,那么该溶液就呈( )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不能确定
6、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太多 B、全球的降雨量过多
C、工厂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 D、森林火灾频繁
7、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前三项都是
8、温室效应是由于下列哪种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氟利昂
9、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联接起来
A。氟利昂等排放物 a.酸雨
B。砍伐森林 b.土壤和水污染
C。核污染 c.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D。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 d.臭氧层破坏
E。大量使用农药 e.土地沙漠化
高中生物教案大全 篇三
细胞吸水和失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l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l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新鲜的萝卜条。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置疑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2、渗透的结构基础读图识图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为实验设计铺垫置疑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小结:
设计实验并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练习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学生总结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l
思考题1、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2、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l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生物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生物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植物开花情况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动植物录像、图片资料、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见的现象引入)同学们,到了晚上你为什么会睡觉?早上即使没有人叫你,你也会按时醒来?出示投影:“夜来香傍晚时花朵都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学生自由猜想、交流、汇报)
由此引入新课:《昼夜与生物》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同学们,人生命的四大特征包括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在一天中,你的这四个特征会有变化吗?如果有,在各个阶段是如何变化的?
让同学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脉搏、呼吸、体温、血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简单汇报)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什么?
(教师为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
身体的活动情况
(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都在这里了,你们预测的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
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的各项数据等资料,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们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交流仔细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二、小组合作探究一:认识一天中人的生活节律
1.同学们,下面分小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情况的记录进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同学们,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大胆发言交流发现)
3.同学们:当早晨醒来时,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变化;傍晚时分,体温会比清晨时升高约1C,血压也从早晨起床时的一天最低点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点;夜里,心跳频率和体温开始下降。这是人类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节律。
三、小组合作探究二: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1、(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牵牛花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中的牵牛花是什么时间开放的吗?
生物教学设计 篇六
染色体变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案例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B.识记)。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B.识记)。
⑶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B:识记)。1.2能力目标
⑴以猫叫综合症产生原因为例,引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果蝇的染色体为例,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通过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分类依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⑶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原理、应用的学习,训练学生演绎思维能力。1.3情感目标
⑴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⑵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在育种上应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2.1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2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生物教学教案 篇七
一、背景和意义分析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知识的积累,体验实践经历,倡导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倡导自主及合作性学习。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开始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种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但这只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小部分,还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它们,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有必要专门学习一些有关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打下基础。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学名代表的含义。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与交流,师生讨论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与应激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能对周围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环境给予关怀,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定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例证确立“人类能改造自然”这一观点,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诱导学生确立应用统一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多角度例证生物学名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使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了解各地生物的俗名及生物分类的各种学说。
(2)准备各地生物图片并配上相应的俗名
2、学生准备
(1)联系前面学习的各种常见生物对本节课内容先作一些了解。
(2)课前调查当地常见生物的俗名,例可上网去查各地生物的俗名。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展示多媒体动画]:生物的俗名
学生观察并思考
(二)探究过程
(1)生物的命名
[阅读课文]:P114第一段
[思考]:生物的俗名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引导]: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异。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莴苣等
[问题]:你能说出它们的俗名吗?
[展示]:课前搜查的各种生物的俗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讨论]1、同种生物会有不同的俗名吗?
2、不同的生物会有相同的俗名吗?
[小结]生物的俗名是指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的名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不同的生物亦可能有相同的俗名。
(2)生物的学名
[过渡]:生物的俗名对于跨地区交流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介绍]:我国的《本草纲目》中就已开始对生物进行了分类,还有其它的学说对生物进行分类命名,但由于不太科学,都没有被广泛使用,直到林奈提出了双命名法。
[多媒体展示]:林奈及双命名法
[阅读]:P115第四段
[问题]1、什么是双命名法?
2、双命名法中物种的学名是由几部分组成?是怎么表示的?
3、双命名法使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先让学生自己比较,然后由学生推荐的代表进行表述
[比较并讨论回答] 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用学名,这是为什么?
[小结] 双名法: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一节 生物的命名
一、生物的俗名
1、俗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
2、同一种生物可能会有不同的俗名
3、不同的生物可能有相同的名称
二、生物的命名
1、双命名法
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2、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练习册相关典型题
2、课后继续搜集生物的俗名及生物的命名方面的材料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
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引入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做到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生物教学教案 篇八
【目标要求】
1、学习目标
⑴。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⑵。知道人体内血管的分布。
⑶。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预习导学】
1、血液循环系统由、和组成,主要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和尿素等废物。
2、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
3、人体有3种血管:、和。
4、识图:右图a、b、c分别是哪种血管?有脉搏现象的是哪一个?
5、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由于脂类物质过多的堆积在血管壁上引起的。
【问题探究】
1、感受血管跳动
⑴找一找:自己的脉搏
①对照图14-1,在自己身体上寻找血管跳动的部位。
②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它能跳动吗?
⑵测量脉搏
①同桌同学配合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
脉搏(次/min)测量1脉搏量2脉搏测量3平均值
你本人
你的同桌
②统计男、女生脉搏的次数,并结合小资料的内容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什么关系?
2、观察血管的类型
仔细观察三种血管图片(图14-3),并结合动画和书本内容,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⑴设计一个表格,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填入表中。
⑵总结出三种血管的概念和区分它们的方法?
⑶列举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目标检测】
1、在人体中,哪种血管最细最多()
a.动脉血管b.毛细血管c.静脉血管d.前三者都是
2、下列有关动脉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b.在体表的个别部位也能摸到动脉,如桡动脉
c.动脉血管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d.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动脉
3、医生给病人验血时,用针把手指戳破,挤出血来,再用吸管吸取。这种血来自于()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以上三种血管都可以
4、下列有关静脉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送回到心脏的血管b.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c.管壁薄,管腔大d.血细胞在管腔内单行通过
5、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是( )
a.管壁薄,血流最慢,分布广b.管壁厚,管腔细,分布广
c.管壁薄,血流速度快,分布浅d.管壁厚,管腔大,分布较深
6、某人创伤后出血,根据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判断受伤血管:
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受伤的血管
1血液少量渗出,不久即自行凝固
2血液喷射而出,颜色鲜红
3血液产断缓慢流出,血液暗红色
【课后训练】
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填写下表:
血管种类功能分布管壁管腔血流速度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质疑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⑶能力方面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一课时: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过程
2、实验结果:①子一代(F1)表现为高茎(显性性状)。
②子二代(F2)出现性状分离,高茎:矮茎=3:1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四点假说要点电脑附板)第二课时: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三、分离定律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遗传学的第一章第一节,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内容,并且新的名词解释也较多,所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理解程度不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下节新课之前一定要做进一步的巩固与练习。不过,即使初次接触遗传学,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
以上内容就是为您提供的9篇《最简单的生物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