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一
为了能比较细致地描绘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使其具有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本文以课堂叙事的形式,呈现教学案例。
一、案例实施环境
“游遍天下,不及塘栖廊下。”“商贾齐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塘栖之宝地也……”“塘栖之水乡情韵以古桥、流水特色人家、特色小吃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故事。”但时过境迁,往日的旧迹已萍踪难觅。广济桥、七环连桥、小桥流水已是陈年旧迹,美人靠,牌楼,廊坊也已成为历史的迟暮,茶余饭后的聊资。水乡的遗韵也只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中依稀可现,家乡的记忆也在韶华遗逝中渐渐模散了。)
《品德与社会》课中,与孩子们谈及塘栖的种种好处,也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孩子们虽身处此地却无从谈及,更不用说为家乡而自豪之类的话,这一节“家乡真美丽”的课似乎可以在不了了之中草草收场。孩子们的议论也令我痛心不已。小莫里悄悄地对同桌说:“塘栖和别的地方没什么不同啊!”冯稣则干脆说:“还不如上海好玩呢?”金鸣阳似乎懂得很多:“我去过同里、乌镇,那里才叫水乡呢,到处是老房子,石板桥……”“还说是花果之地,鱼米之乡呢?什么都没有啊……”面对这些言论,我能说什么呢?
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可观可感的层面,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描述不理解,“真的古塘栖有如此之美,现在大不一样。”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否认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让儿童在与课程文本对话之外,与生活进行对话,与社会进行对话。使儿童对生活所知所感与文本互融共通。实现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案例过程实录(叙述整理)
又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我为了实施这一寻访计划作了精心布置。我把全班28人,就近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塘栖的特产、塘栖的建筑、塘栖的名人、塘栖的历史四个板块,要求通过询问、调查、访谈、查阅书籍和史料、上网等方法、途径,全面查找塘栖的风土人情。
孩子们听了都忙活开了,有的定时间,有的约地点。
一周后,我们组织学生对调查情况进行了汇报,还没走进教室,就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高声谈论着什么,还有的已按耐不住,急着为上课准备物品。教室里乱乱的,每一个人好像都很忙。见我走进教室,平时寡言少语的朱亚微一站在门口对我笑眯眯的,尤显得可爱。大家都朝我围过来,七嘴八舌,七手八脚乱起来。看到这个情景,我知道这节课肯定有戏了,我示意他们坐下来,上课铃声接随而至。还没等我师生问好,小莫里就站了起来,这节课看来只能在匆匆忙忙中开始了,她脸上似乎很兴奋,一改上节课沮丧的表情,只见她打开一本蓝封面的笔记本,说:“我们组,八位同学调查的任务是‘塘栖的特产’,我们问了我妈妈中学里的一位地理老师,他告诉我们,塘栖的特产其实很多,水果有塘南枇杷,茭白、磨菇、荸荠、桔子、超山的杨梅、梅子等。”和莫里同组的范嘉其,楼肖航根据介绍忙着传递图片和实物样本,一边还指手画脚起来,看来挺有默契。莫里继续介绍:“水产品有丁山河的鲢鱼、黑鱼、扁鱼、鲫鱼、东塘三白潭的青鱼。”她一路说着,一路比划着,显得很兴奋。“什么是……是‘青鱼’啊?”突然,一个怯怯的声音传来。我接过他的话:“青鱼,又叫乌青鱼,和草鱼、鲢鱼、鳙鱼(包头鱼)称四大家鱼,东塘三白潭的青鱼养殖面积广,产量多,制成的青鱼干、青鱼片袋包装畅销全国各地,十分有名……”没等我说完,同组的杨洋就大声叫起来:“对!对!”显然他已耐不住寂寞了,他接过我的话茬说:“我的家乡在东塘,听我爸说,青鱼最珍贵的地方在鱼尾,肉嫩鲜活,鱼尾还有活血散血的作用呢!我爸爸这老风湿,经常吃的,挺好的。”接着,他在大家的掌声中,欣然坐下。他们组剩下的陆斌,金鸣阳等介绍了塘南的枇杷、超山的杨梅的特点,其中,塘南的枇杷还拍了一些照片,都一一做了展示。
还没等几个小家伙说完,同组的仲易已把手举得很高,没等我示意,已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介绍起他的成果来了,朱亚微也乐滋滋地跑上来,为他当副手,仲易清了清嗓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说:“我向大家介绍塘栖的小吃,我的内容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我奶奶说,塘栖有四大风味小吃?刺毛肉元、细沙羊尾、猪油八宝饭、锅巴汤……这些小吃在圣荡漾菜场都买的到,我们组已经调查过了,还问了卖的人怎么做的呢!”朱亚微这平时一声不吭的家伙,今天却一反常态,异常兴奋,四大风味小吃图片的展示一个不错,还逗得大家个个喜笑颜开。他的表现赢得了大家一致欢呼,他更卖劲了,把拿图片的手举得更高了。这几种平常大家见惯,吃惯的小吃,今天却变得神乎其神,特别那细沙羊尾,汇得真让人垂涎欲滴,掌声又开始此起彼伏。在大家的掌声中,仲易和朱亚微同时向大家敬了个队礼,心满意足地走下讲台。忽然他俩又折回身向我跑来,手里多了两个盘子,原来这几个机灵鬼不仅拍了照,还带来了实物──细沙羊尾,刺毛肉元,说是给我品尝,看来还挺有心的,看着下面二十多双眼巴巴的眼睛,我只能推却了,僧多饭少啊!
沈志炜似乎很有绅士风度,等大家闹完了,才慢条斯理地站起来,开始他们的发现:“我们组调查的是‘塘栖的建筑’,我们八个人花了好几天时间找《塘栖镇志》,终于在一位老爷爷家里找到了,从‘塘栖镇志’上,我们知道了塘栖从公元前602年前后开始建镇,始为塘西镇,属钱塘县;隋朝开始改名为‘塘栖镇’,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了。塘栖的建筑与安徽的建筑相似,依水而建,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民国初年,塘栖就有七十二条半弄堂,游塘栖一圈,雨天不用打伞。河边建有美人靠,供游人休息,观赏,塘栖最大建筑群为劳家别院和汪家里弄,其中劳家当年富可敌国,为塘栖首富……”他一边介绍一边出示他拍的照片,美人靠,中心街里弄一应俱全。他像一个历史学家娓娓道来,这些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奇闻”引得孩子们交头接耳,啧啧称奇。沈志炜接着说:“由于旧城没造,大多古代建筑都被拆了,只剩下市新街和八字桥剩余几间老房子,大家可以在有空的时间去看一下。市新街还遗留着“子孝女贞”牌坊,听我爸爸说,这牌坊在清朝初年建造,分三层,都用手工雕刻,十分美观……”几个住在市新街的孩子也大声附和起来:“是的是的,我经常在那里玩,有很多老房子,原来那是我们家乡的宝贝啊!”自豪感油然而生。经他一提醒,孩子们忙开了:
“原来这些就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啊!”
“我们家河边有一些石头围成的河岸,也是宝啊!哈哈!”
“我们八字桥边的木头椅子,原来叫美人靠,真有哪个美人靠过吗?前几天爸爸还想把它砍了发煤炉呢,原来是古代的文物,我得回去和爸爸说说了,让他不要砍!”
“那可破坏文物啊!要被抓起来的!!!”
“牌坊干什么用的?”
“大概打牌用的吧!?”
“我们水北小区还有一块碑呢,我爷爷说,是清朝一位叫乾隆的皇帝写的,叫乾隆御碑。也是文物吧!”
“这算什么,我妈妈说在塘栖一中里有一个水南娘娘坟,据说是宋朝小康王落难时为一个叫水南的姑娘建的。”
看来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有开窍。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沈韵雯开始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代表自己的组向大家介绍起“塘栖的名人”:“大家好,我代表我们组八位同学,向大家介绍塘栖的名人,我们资料来源是网上。”说完,她熟练地把软盘插入计算机,操作起鼠标来,第一个出现的是吴昌硕,以及生平成就都有文字介绍,接着有汪建琛,史孝德等内容全面、不一而足,引得孩子们面面相趣,目不瑕接。
正当我准备让徐小云组汇报时,计越凡举起了他很难得的手,我示意他来说说,他却朝着沈志炜,大声地说:“我来纠正一下沈韵文同学的错误,吴昌硕不是塘栖人,而是安吉人,他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晚年住在超山,我爷爷的爷爷和他是好朋友,和他经常喝酒,我爷爷告诉我,吴昌硕死在超山,葬在超山脚下。”他言语中带着几许骄傲和满足,我示意他坐下,他却又转向大家,大声地嚷起来:“我家还有吴昌硕爷爷的画呢?很值钱的。我爷爷说,这是吴爷爷送给我太公的,是我家的‘镇家之宝’。”天机一泄露,讲台下一片哗然,显然计越凡最喜欢这种轰动的效果,在大家的惊羡声中,坦然坐下。
接着教室里开始乱起来,借资料看的,相约放学后去亲眼目睹的,讨论的不一而足。连我班里最没心思听课的谢斌也有兴趣和同学约好去看一下沈志伟介绍的牌坊。比起上节课的死气沉沉,大家显然兴奋了许多。
通过这堂课,他们知道了很多。他们了解了塘栖,找到了塘栖的特色,作为一个塘栖人而感到由衷的骄傲,这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并且我达到了。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二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从身边的案例从故事中让同学们得出启发,明白生命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我是分成两大部分四小部分进行的。
一: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对待别人的生命的态度
2,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态度一个个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信念:“活下去”!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对残缺的生命我们更要给予关心帮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课堂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结束。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有一些收获但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一:课堂上还是我自己讲的过多,总是担心学生们说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应该学生说的东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说出来了,整堂课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学生紧张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自己的引导没有到位,没有把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好的激发出来。
二:自己没有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三:板书过于简单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适合初中学生接受,影响了学生的认知。
四:课堂上留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思维没有能够很好的被启发开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三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着,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我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学习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四
本次活动主要是教师经过情景表演,帮忙幼儿熟悉歌词,学唱歌曲,并能在大家面前用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活动部分,我就经过出示玩具电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借用了手偶教具来引入教学,所以孩子们的兴趣也就被吸引了过来。接下来我边放音乐边左右手来操作两个手偶,帮忙幼儿熟悉旋律理解歌词,也很好的为下一个表演的环节做铺垫。由于是以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加上这首歌曲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资料,整个活动一气呵成,环节衔接顺畅,活动气氛十分活跃,到达教师预设的目标。虽然孩子理解的程度超出我的预想状态,可是在活动过程中还是避免不了的出现的一些不足:
1、在利用手偶来帮忙孩子们理解歌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被手偶的表演给吸引了,而忽略了歌词的本身。
2、在巩固歌曲时,教师都是以孩子们齐唱为主的方式,过于单一,如果能适当的分组唱、男女合唱效果应当会更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会学的更加有兴趣。
3、在请个别孩子上来进行边情景表演边演唱的时候,虽然请上来的孩子表现都不错,可是这也是比较有局限性,不能够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课后觉得或许能够让孩子自由结伴带上头饰去进行边表演边演唱,这样才不会造成上头的孩子在表演,下头的孩子无事可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五
《多彩的课间生活》一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课余生活》的第一个分主题。主要是让学生愿意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于学生在上课期间上厕所、喝水,在没有老师的允许下扔垃圾等多方面行为。我原本以为这是个别班级的表现,但不是如此,而是整个二年级普遍存在的情况,而且频繁发生。
当然,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对象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正是习惯逐渐形成时期,可塑性潜力非常之大,是我们无法估量。如果针对习惯养成,那么教师可以每天耳提面命,包括家长。不过,大部分学生对于经常说的话往往是不会放在心上,听之任之。这问题,我主要还是针对小学新生的切身进行分析。
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对于儿童来讲,使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都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一般来讲,小学新生对于小学新生活都充满了期盼和憧憬,但同时也伴随着对小学新生活变化的心理不适应。帮助小学生适应新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衔接的重要途径。同时,幼儿园和小学的各种规定、制度和秩序有着千差万别,在快乐教育和赏识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拙见,如有不足之处还希望指正。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六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
教师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亲切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性质,又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儿童意识,效益意识对德育新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以活动促活跃,引导孩子们从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动的尺度,以增强活动的实际效果。我认为教师要调节好自身的情感,调控好学生的情绪反应,把握好课堂得氛围度。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