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篇(2023年)

时间:2023-03-21 20:5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篇(2023年)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一

临近期末,我希望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同学指导与评价,特制定本学科期末复习计划:

首先,需要明确本学期究竟学习了哪些内容,才干给同学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复习,争取用两节课的时间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协助同学整理,以便有计划的复习。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它重在情感体验、道德认识和正确的合乎社会规范的言行。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胜利与否关键看同学的言行。在复习阶段,我将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切忌空谈大道理,将学校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通过讲述以和同学的再现等形式出现于复习课上,组织他们展开讨论与评价,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道德判断。这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期末复习阶段,将通过回顾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同学的认识。在回顾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谈自身的切身体会,从而生发成各单元的道德要求,以激发情感、指导言行。

临近期末,必需做到专时专用,努力上好每一节复习课,力争使我的思品课成为小朋友们乐于上并且有益于他们健康生长的课。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二

一、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同学二十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好学上进,正在向独立性、自主性过渡,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但也有局部同学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将有待于在本学期作较大程度提高。

四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已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同学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协助他们;引导同学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倒霉人的行为;引导同学明白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示,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干得到不时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同学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同学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沛备课,按时上好每节课。

2、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找出自身的缺乏,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的进步。

5、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同学生活,在活动中提高同学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四、教学布置表:

周次 教学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

1-2 1、在公共汽车上 11-12 7、家乡的变化

2-3 2、想想他们的难处 12-13 8、怎样到达目的地

4-5 3、伸出我的手 14-15 9、媒体连着我和你

5-6 4、我们赢了 15-16 10、办一张自身的报纸

6-7 5、绿色小卫士 16-17 11、怎样和他联系

8-9-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8 组织复习与测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10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个主题。

三、教学要求

1、第一单元初步让学生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第二单元让生知道自然资源是地球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第三单元是让学生知道地球上各个国家的面积,人口是不等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均衡的,但是这些国家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评价的方式

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学生辅导

1、注重全班学生整体发展和提高,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

2、与潜能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进行自我转化。

3、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潜能生的辅导。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四

一、学生基本情况

班上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教诲。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各种任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责任心尚未形成,对待学业得过且过。总之,引导本班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二、教学内容

1、成长的快乐与烦恼;2、追根寻源;3、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4、我们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

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和课时

1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3课时)

2 拥有好心情(3课时)

3 尝尝苦滋味(2课时)

4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5 吃穿住话古今(一)(2课时)

6 吃穿住话古今(二)(2课时)

7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3课时)

8 汉字和书的故事(4课时)

9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0 伟大的先人(2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五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六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 1

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五、教学时间安排

(略)

上面内容就是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推荐访问:教学计划 下册 品德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