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3篇,供大家参考。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大自然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一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篇二
必修1 自然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 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 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c)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2.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a)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www..com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a)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7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 b)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风温暖干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a)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侧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年盛行西风。分布于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分布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补充:在高气压,信风和极地风带控制下,干旱;在低气压和盛行西风带控制下,湿润
3.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 a)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b)冷锋和暖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例如:冬季春大风、寒潮、沙尘暴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运动上升,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
4.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 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 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 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a)褶皱山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断块山 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 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为基础, 呈经向带状分布。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学好高中地理的技巧有哪些 篇三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