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那,,,树7篇,供大家参考。
那 树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 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 王鼎钧)
(二)走进作者,注重积累
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
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
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思考:
(1)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
(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几件事?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4、体味关键句,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
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感受?)
(3)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四)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叙述“蚂蚁国”里的事情?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为什么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
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
然和谐相处。
(六)课外练笔:
请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环境冲突”为话题写一篇300---500字的小练笔。
那 树 篇二
10 那 树
从容说课
《那树》是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中国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
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 “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巨木之死
佚 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那 树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并学会运用“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三、教学模式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预习思考题。
2、读读想想,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1) 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2)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论,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3)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是详细。(可找语言标志)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讨论: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明确:
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总之,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2、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3、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三)总结。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了一种爱心。
(四)整合提高,拓展延伸。
再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情感。
思考: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坏有满腔的热情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辞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那 树 篇四
10 那 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4.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中国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第二课时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 “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五、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那 树 篇五
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人们在谋思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某一些内容,如环境。现在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差,大地的绿色越来越少。本文作者就描写了一棵坚强、茂盛大树,如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学习本文,同学们会作何感想呢?关于作者
王鼎钧,1925年生,笔名方以直,山东人,现旅居美国。著有散文集《开放的人生》《海水天涯中国人》《左心房漩涡》《昨天的云》等15种及小说、评论多种。
一、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和大概故事内容。
1、 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泥泞( )倒坍( )屹立( )世袭( )
饥蝗( )荫庇( )默契( )刽子手( )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佝偻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周道如砥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端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了早期的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全人类的"友善"。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写了近期的大树,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第三部分(余下部分)写了现时大树的最终命运。
3、作者在文章中写到"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4、作者在文章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5、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没实现的是什么?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实现的:死复绿。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三、 问题探讨。
1、结合文章中所谈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周围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对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发展的看法。
2、学习本文,要仔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用语,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同学们在读到"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几个词再现了人类屠戮自然生命的图景。这几个词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描写的,都能够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伐树人的愤恨。
中 考 解 析
阅读《萌芽》,完成1-3题。
萌芽
刘柳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懂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也把葡萄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
答: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语句,回答问题。
⑴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还想说些什么呢?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男孩为什么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题。选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男孩用葡萄核种葡萄,遭到父亲粗暴对待。第二件事写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得到父亲暗中帮助。
2.本题明为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实际是在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联想到孩子们具有的创新精神的萌芽。也可以理解为:以"萌芽"为题,寄寓着作者这样的希望和心情:家长、教师以及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要爱护孩子的创造精神,不要扼杀可贵"萌芽"。回答不求全面,能谈出一点认识,意思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3.⑴本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及想象能力。示例:知道,我每天都给葡萄浇水,可是爸爸说"执迷不悟",还把花盆摔碎了……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示例:女孩的父亲能理解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感情。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那 树 篇六
《那树》
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人们在谋思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某一些内容,如环境。现在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差,大地的绿色越来越少。本文作者就描写了一棵坚强、茂盛大树,如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学习本文,同学们会作何感想呢?
关于作者
王鼎钧,1925年生,笔名方以直,山东人,现旅居美国。著有散文集《开放的人生》《海水天涯中国人》《左心房漩涡》《昨天的云》等15种及小说、评论多种。
一、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和大概故事内容。
1、 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泥泞( )倒坍( )屹立( )世袭( )
饥蝗( )荫庇( )默契( )刽子手( )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佝偻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周道如砥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端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了早期的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全人类的"友善"。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写了近期的大树,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第三部分(余下部分)写了现时大树的最终命运。
3、作者在文章中写到"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4、作者在文章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5、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没实现的是什么?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实现的:死复绿。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三、 问题探讨。
1、结合文章中所谈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周围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对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发展的看法。
2、学习本文,要仔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用语,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同学们在读到"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几个词再现了人类屠戮自然生命的图景。这几个词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描写的,都能够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伐树人的愤恨。
中 考 解 析
阅读《萌芽》,完成1-3题。
萌芽
刘柳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懂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也把葡萄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
答: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语句,回答问题。
⑴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还想说些什么呢?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男孩为什么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题。选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男孩用葡萄核种葡萄,遭到父亲粗暴对待。第二件事写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得到父亲暗中帮助。
2.本题明为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实际是在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联想到孩子们具有的创新精神的萌芽。也可以理解为:以"萌芽"为题,寄寓着作者这样的希望和心情:家长、教师以及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要爱护孩子的创造精神,不要扼杀可贵"萌芽"。回答不求全面,能谈出一点认识,意思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3.⑴本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及想象能力。示例:知道,我每天都给葡萄浇水,可是爸爸说"执迷不悟",还把花盆摔碎了……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示例:女孩的父亲能理解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感情。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那 树 篇七
《那树》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先请大家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幻灯1)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中国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二、板书课题,走进作者:(幻灯2)
王鼎钧,中国台湾散文家。他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
三、整体感悟 探究文本
(1)、读完全文,在那树的生命历程中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幻灯片3)
生:“绿着生,绿着死”和文中反复出现的“根”
1、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幻灯片4)
3、师:是啊,那树有许多特点,也有不少美好的品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那是一棵--------的大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幻灯片5)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幻灯片5)
2、其实,在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幻灯片6)
那树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中国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根 (幻灯片6)
刘飞耀
从诗经论语里爬过
从唐诗宋词里爬过
你枯槁的形象如同母亲的手
紧紧抓住这历经沧桑的土地
岁月的长河边
你曾是那历史长堤的奠基石
滚烫的血液里
你是奔流不息周而复始的梦
可是钢筋水泥砌就的丛林中
你却慢慢被物欲的利爪嚼碎
只能在深深的地底下
闷闷地喊一声——
把根留住
四、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幻灯片7)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幻灯片8)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感受?从文中再找几个类似的词进行品味。)(幻灯片9)
“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幻灯片10)
三、思维拓展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想象“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幻灯片11)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
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
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幻灯片12)
如果那树有灵,面对人类的无情杀戮,它会在上帝面前如何控诉?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一下。(幻灯片13)
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
你该怎么办? (幻灯片14)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作者借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幻灯片15)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后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师: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了解了它的一生,特别是它的付出与它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赞叹、痛苦)(幻灯片16)
1、请大家用赞叹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幻灯片17
2、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红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课后理解完成)
3、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幻灯片18
4、找出文中表现那树“痛苦”的句子(用蓝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课后理解完成)
一个字,一片情,一个词,一片心,文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这样一棵可爱可敬的老树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呢?仅仅是因为那一场交通事故吗?(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师:哪个小组起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认为即使没有那场交通事故,老树也不能幸免。为什么?你说因为它妨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师:那么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来处置这棵老树?(出示幻灯片19)
1、 会在老树周围种上花草,修一个转盘,让老树继续为人类送来清凉。(很好,一举两得。)
2、 你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老树移栽到森林里,让它回归自然。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你把现代化与自然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很有见地。看来,当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牺牲环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可是,老树老了,人们赶走了城市中最古老也是最后的一簇绿荫,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思索。作为人类一分子,感受了那树的命运,对对自然与文明,又该有怎样的态度呢?(幻灯片20—29)
1、你想到了大树不在,风沙如何遏制?大树不在,鸟儿何处安家?大树不在,人类如何呼吸?
2、你想到了我们不仅要保护大树,我们还要善待所有的生物,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
3、你想到了 坚固稳定的老树,象征着根深叶茂的传统文化,你担心在西风日盛的今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也会象老树一样被连根拔起,消失殆尽!
师: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幻灯片30)
然而,值得幸运的是,人类正在觉醒,文明正在觉醒
1、遂宁:古树地位高(幻灯片31)
遂宁为保护7棵古黄桷树,新建的主干道拐了个大弯,多投资数百万元——
在遂宁城建规划图上,古树享有了“特殊”待遇。
在遂宁市区中心商业区里,古树让笔直的干道拐了一个弯,古树在城建规划
中优先受到保护,全市3006棵古树葱茏叠翠,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8月,一名开发商看中了市委党校旁边一块地,但那里有一棵200多
岁的古银杏,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开发商狠下心少修了一栋房子;而公园口的农行营业楼,也为古树退后了近50米。
2、长沙:为4XX年古树让路(幻灯片32)
长沙市韶山南路再往南延长2.9公里便经过雨花区洞井镇鄱阳村周家冲,一棵树龄达400多年的明朝古樟树正好位于新韶山路规划路幅上。对这棵被称为长沙第三大古樟树的古树,究竟是就地保护还是移栽?
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既要开发,又要保护”的原则,长沙市规划设计院三次修改原道路设计方案,在环保大道与黑梨路之间调整平面线形,使新韶山路避开古樟树,古樟树将处在路侧10米宽绿化带内,使道路标高降低到接近树基地面标高位置。
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780多万
3、各抒己见(幻灯片33)
每一次让道于树,都花费了巨额的资金,于是有人认为,花这么多的钱仅为了一棵树,根本不值得。要知道,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可以救助多少贫困家庭,多修多少公里的路。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明智之举。请说说你的看法?
老师的看法:印度一位教授曾经估算过一棵50年的大树,如果将其供应氧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维护生物多样化等的作用加起来可共值19万美元。那4XX年的古树则远远超过这个价值。看来,长沙市委、市政府不惜花费巨资来保护这棵古樟,是明智之举。
人们不会忘记,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一些部门,为了尽快提升绿化水平,竟采用了“拔苗助长”的方式,不惜花费巨资到农村去收购大树古树到城市移栽。结果,这些古树大树进城以后大都死了。据XX年7月31日《三湘都市报》载文披露:我省近几年来共移植大树古树进城1000万株之多,50%至70%都死去了。即算有少数活了下来,也是枝叶稀疏,缺乏生命力。人们讽刺这种大树古树进城是“高价毁绿”、“绿色大屠杀”,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长沙市迎宾路上,两棵“夫妻树”枝叶相连,却让路人有点犯难:它们粗大的树根和树干延伸到了一个丁字路口,车流中不时有车撞上去。这城市的古树,是保护还是移栽?长沙城区,这样的古树多不多?
这样的树还有不少:五一大道上,有株树龄为120岁的古银杏;八一路,两株百年古樟姿态优雅地挺立在马路中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教师欧阳蕃说,保护好了老树就像保护好一段历史,“长沙古树有幸,这个城市有幸。”
六:小结
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到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箭,“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WWW.BAIHUAWEN.CN〉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是秀,牛羊遍野“,处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幻灯片34)
人类在城市中挤走了最古老也最长久的一簇绿阴,那依靠生命之绿才得以繁衍的“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性灵,离灾难还远吗?人类会为今天的行为后悔吗?(幻灯片35)
七、布置作业(幻灯33)
请你以“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这篇课文的思考详细的些下来。
同学们,人类是善与思考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早日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