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9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一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以青年的特别为主线,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引领学生学习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但遗憾的是课堂气氛没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回答问题总是答不到点子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缚,有太多的担心。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篇二
教材简说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去杭州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这位聋哑青年观鱼的时候认真专注,全神贯注,他画出的鱼儿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作者赞美了青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做事专心致志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鼓励运用到习作中。
4.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做事勤奋、刻苦、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从而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初知文题之妙
师:大家预习过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了吧?(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课题,让大家通过你读的语气,听出你的理解,并且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生1:(读课题)因为这是整件事的结果,课题是在讲述这件事的结果,所以我读得比较平静、平缓。
生2:(读课题)我认为应该惊喜地读,毕竟这是作者的重大发现。
生3:第一次读,可以用惊奇的语气来读。这句话本身就给人惊讶感。
生4:还可以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表示作者对青年的称赞。(生读课题)
师:真好。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朗读。回想一下,当你刚刚看到题目时,你一定感到惊讶,做了不少猜测。文章以“鱼游到了纸上”作为题目,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还记得当初的猜想么?
生1:我还以为是童话故事。
生2:我以为是写魔术表演。
生3:我以为是写作者看到的一个奇怪的景象。
师:是啊,不管是谁,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会产生阅读的兴趣,这就是好题,能起到吸引大家阅读的作用。
二、切文脉,把握全文大意
师:再看看题目中的这句话,来自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它要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呢?
生:在课文第6和第13自然段,说的是青年画鱼很传神,鱼好像游在他的纸面上。
师:这是青年画鱼的成就,也是作者经历这件事所看到的完美结局。(板书:结局)作者在玉泉边看鱼,看青年画鱼,他能看到如此的结果其中必定有原因,有过程。就“鱼游到纸上”这个让人赏心悦目感受至深的结果,大家追根溯源,找找哪些句子说的是“原因”(板书:原因),哪些句子描写的是“经过”(板书:经过)请默读全文,分别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批注。
生1:我认为第4自然段中写他“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从来不说一句话”这是“原因”,正是因为他这样认真执着地看鱼才能画得这样传神。
师:板书:认真观察(此板书位于“原因”之下)
生2:我找到第7自然段,整段话写的是青年画鱼的经过。
生3:第8、9、10自然段都是说青年认真作画,不被旁人打扰。
师:板书:沉迷作画(此板书位于“经过”之下)那么,剩余的自然段介绍的是什么呢?
生:还有的段落介绍玉泉,玉泉的鱼,观鱼的大众。
师:第11、12、13、14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作者和青年对话,得知他的身份以及画鱼传神的原因。
师:好的,相信经过这一轮读书大家都能将全文的脉络弄清楚,应该能大致说说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吧?
生:作者到玉泉观鱼,认识一个聋哑青年,发现他总是在专心地画鱼。他画得很传神,让鱼游到了纸上。他自己说:鱼先游到心里,之后再游到纸上。
三、品语句,体悟文章内涵
(1)直奔核心,品读“经过”
师:我们重点看看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纸上的吧。请关注重点写青年画鱼的第7自然段。再读一读,围绕着青年作画的过程,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
生1:我欣赏他画鱼时的专心,从“静静地画”可以体会到。
生2:我最欣赏青年作画的技艺很高。例如: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说明他画得很棒。
师:是的。中国写意画既需要挥笔速写,瞬间抓住对象的"动态,也需要工笔细描,捕捉对象细节的精彩,青年二者兼得,真了不起。(幻灯:水墨金鱼动态图)
生3:我欣赏他的作画态度,从“一丝不苟”这个词可以看出。
师:能结合同伴的发言,总结一下青年作画成功的秘诀么?
生:正是因为他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画,再加上平时刻苦练习,作画技巧高,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把青年的可贵品质记在心里。
生:齐读第7自然段。
(2)开枝散叶,品读“原因”
师:再往前看“原因”部分,重点品味描写青年观鱼的语句,看看能否找到他成功的其他因素。
生1:我关注第4自然段,他看鱼很认真,认真就是他成功的法宝。
生2:我关注第8、9自然段,观点和同学一样,这两段都描写青年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观察,这就是他成功的秘密。
生3:我注意到作者和他对话的部分(11~14自然段),得知他的身份。我觉得他能这样的专心,和他的聋哑有关系。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大师级艺术家都有生理缺陷。
师:是啊。例如凡高是精神病患者,贝多芬是聋子,他们的残疾不但没有成为缺陷,反而促使他们走向艺术巅峰。生活并非不公平,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生4:我也注意这个部分,我发现青年是长期坚持观察、作画的。课文第12自然段说到“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边,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没有长期坚持,也不能画出这样传神的画。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请自由读读你所品味的部分,再次加深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相关部分。
(3)前后贯通,品味其中关联
师:现在请大家把原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联系起来想一想,青年能让“鱼游到纸上”,他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生:正是因为青年认真观察,全神贯注不受干扰地作画,长期坚持,才能画出这样传神的鱼。
师:你能用青年自己的话来解释么?
生:鱼先游到我的心里,再游到我的纸上。
师:好的,大家知晓青年成功的秘密,我想对你们一定很有启发。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吧。
生1:平时做事也要认真。
生2:全神贯注才能把事情做好。
生3: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师:板书:全神贯注(此板书位于“结果”之下)相信你们已经能体会到,每一个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也都不是上天凭空赐予的,都需要付出你的努力。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自由地读读全文。
生:自由读全文。
四、析写法,解读文章密码
(1)结合学习经历,说出“已知”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模仿。你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谈一两处吗?
生1:作者写得很生动,就像工笔细描一样,对青年画鱼的过程写得很细致。
生2: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全神贯注的重要性,写文章是有目的的。
生3:题目很吸引人。
生4:作者的描写很有条理,说了整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很好,你们学有所成。
(2)借助教师点拨,了解“未知”
点拨一:巧设悬念
师:既然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为什么在第6和第13自然段两次出现“结果”呢?第6段出现,是不是太早了,有什么特殊作用么?
生1:通过观众惊奇地喊出来,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生2:其实也吸引作者,为作者写出下文做好铺垫。文中第7自然段紧接着说“我挤过去一看。”这样的安排就和上文连接很自然。
师:看来,也许把时间顺序稍稍更改一下,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面,后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文章立刻就精彩多了。
点拨二:暗铺伏笔
师:都说好文章应该是惜墨如金的。我觉得开篇马上切入正题,直接对青年进行描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课文第1、2自然段花了那么多笔墨描写玉泉的鱼,观鱼的人。另外,第5自然段似乎也显得多余。
生1:如果没有玉泉的鱼,也就不会吸引青年观鱼,我认为这是环境描写,顺理成章。
生2:玉泉观鱼人多,正可以和后文中描写青年认真观鱼的状态进行对比。人越多,越显得青年认真。
生3:这就好像毛主席说的那样“闹市好读书”,我觉得作者有意在开始把环境写得很嘈杂,就是为了突出表现青年的文静,专心。这就是一种伏笔。
师:很好。当直接描写有困难,或者认为这些描写还不够时,可以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作者的这些巧妙设计,良苦用心终于有人响应了,我代表作者感谢大家。作者善写,你们善读。
点拨三:稳中求变
师:关于青年外貌身份的描写与介绍,文中出现两处。请大家找出来。
生:第一处在第3自然段,介绍外貌;第二处在第11自然段,介绍他是聋哑人的特殊身份。
师:如果按常理,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这两处,能分得这么开么?能在文章接近结尾的部分才写出身份么?
生:不可以。按部就班地写,这两处应该合并,在开篇就将人物外貌和身份介绍清楚。
师:顺着这样的思路,对比一下,想一想,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
生1:更好看,吸引人阅读。如果开头就写了他是聋哑人,别人可能就不会那么惊讶了。
生2:通过后来作者的观察写出,更自然。在接近结尾才解开疑团更自然,更顺畅。
生3:这样更有真实感,作者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也融入文章中,不会生硬。
师:看来,即便是按照一定顺序写,也可以稳中求变,寻求结构上的合理变化,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仿章法,尝试借鉴写作
师:课后,请大家在完成单元训练中的习作《我敬佩的人》时,在文章的构思布局上,可以模仿这篇文章。希望你写出的习作也能拥有众多的读者,大家都爱看!祝愿你们也能让“鱼儿”“游”到你们的作文纸上哦!
结束。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篇三
《鱼游到了纸上》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
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一节课下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
《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自主性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先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说说,再简要地写下来。
二、读课文,自由分组研讨以下问题后选出发言人全班交流
1、“金鱼游到纸上来啦”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鱼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3、鱼“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聋哑青年的外貌是怎样的
他看鱼、画鱼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再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选择其中的两三句抄写下来。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五
这篇文章是叙事文章,主要是赞美一个残疾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融为一体”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浑然一体”,“浑然不知”,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融为一体”,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在为“赏心悦目”解释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赏心悦目。
2、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
3、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鱼先游到了我心里,又游到了纸上”
这一重点问题上就非常的得心应手,顺利完成。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篇六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海尔集团总经理张瑞敏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是我的座右铭。我虽很难做到,却在努力靠近它。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曾先后设计了3条线:第一次试教:抓课题“鱼游到了纸上”为主线;第二次试教:抓青年的特别为主线;第三次试教:抓课文的 7处带“游”字的句子为主线,最后我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领学生学习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线,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着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有这种敢于自省、自察的勇气,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缚,有太多的担心,感叹于自己的卑微,感叹于自己的渺小,然而,卑微不能成为我鼓足不前得理由,渺小不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我将在卑微与渺小中努力做到不卑微、不渺。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七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这里还需要好好去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该怎么设计,我事先制定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是以“这名聋哑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辐射到全篇,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去实现教学目标。第二套方案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鱼怎样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样游到纸上的。后来我确定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地方都借鉴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设计,但并不是简单地搬过来,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如:王崧舟老师抓“静”字,引导学生“静心悟禅”,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层次。通过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我认为学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而在教学中是降低了难度的,去寻找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进行情感的熏陶。还有对描写人物的动作这一段的品读,对人物“坚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学版块之间的衔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对老师的个人发展有益的,仿效名师未尝不可。
《鱼游到纸上》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专心致志,忘我学习的精神。
2、学会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赏心悦目”“唯一”“一丝不苟”等词。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勤动笔积累材料的做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
1、师生共同读课题。启发激趣:鱼在什么地方游?鱼怎么会游到纸上?鱼游到纸上又究竟是怎么一个故事?
2、学习本课学习要求。
3、明确自学程序与方法及本课时学习任务。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学生用掌握的整体理解课文的方法并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第一、二条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三、知一
1、学生分段读课文,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汇报生字掌握情况
3、学生汇报分段,归纳段意情况,教师点拔订正。
4、学生汇报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我”在西湖玉泉遇到一个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画鱼的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方法三(学习第一段)
1、学法提示:
(1)课文写“我”喜欢花港更喜欢玉泉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定这一自然段?
(3)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教师个别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一段后述说。这一段讲“我”常到西湖玉泉观鱼。“我”更喜欢玉泉,是因为在玉泉观鱼“池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看了心情舒畅。作者写这一段这下文起了铺垫作用。
2、理解旁批中的问题。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六、练知
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自检、教师点拔订正。
七、结
学生质疑。明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一、启
上节刘课我们整体理解了课文,学了课文的第一段。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三、四、五条完成学习目标中的一、三、四点。学生齐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常规性读课文。
2、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学生读、想、说、写,教师重点辅导后劲生。
三、知一
1、学生读第二段后述说。
2、学生读描写青年外貌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学习三、四段)
1、学法提示:
(1)联系第二段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程度,这从中可看出青年的什么品质?
(2)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三段后述说:
因为那位青年式笔细描,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的每个部位,像姑娘绣花的捭细致;有时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的动态,金鱼仿佛活的一样,游动起来。这说明青年画的金鲑十分生动形象。所以小姑娘说“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
2、学生述说:
作者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程度:
(1)从他的动作、神态。
(2)对大家的议论,,他没有任何反应。
(3)讲看鱼、画鱼十分投入。
师点拔:我们要学习青年这种忘我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得更为出色。
3、从“他不说一句话”和“胸前的厂徽上”看出他是个聋哑青年。
4、“鱼游到心里”是指对金鱼非常熟悉,头脑中形成了金鱼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先反复观察,使头脑中金鱼的形象鲜明、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
5、学生说从中受到的启发,教师总结。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练知
学生做习题三、四、五,教师巡视辅导。
1、学生谈学习体会。
2、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和我以过位青年的逐步认识为线索,表现了这位聋哑青年专注、勤奋的品质。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留心周围的事物,并运用听、问的方式进行观察,有了见闻的感受及时记下来,这是我们积累材料的方法。
七、结
1、学生自说学习所得,教师予以肯定。
2、教师提出学生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篇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这里还需要好好去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该怎么设计,我事先制定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是以“这名聋哑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辐射到全篇,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去实现教学目标。第二套方案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鱼怎样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样游到纸上的。后来我确定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地方都借鉴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设计,但并不是简单地搬过来,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如:王崧舟老师抓“静”字,引导学生“静心悟禅”,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层次。通过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我认为学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而在教学中是降低了难度的,去寻找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进行情感的熏陶。还有对描写人物的动作这一段的品读,对人物“坚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学版块之间的衔接等等,
资料共享平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我想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对老师的个人发展有益的,仿效名师未尝不可。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9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