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三国鼎立8篇,供大家参考。
国鼎立 篇一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 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 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 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 ,帮助学生理解。
2、 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 当补充,然后归纳出 知识要点:时间、地点 、交战 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 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 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教学后记】略
国鼎立 篇二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三、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一下学生有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人物?大家知道三国鼎立的由来吗?这一阶段发生了哪些战役?
2.基础自主探究:
①、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出现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_____和______。
时间: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是__,交战结果是_____。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②、赤壁之战
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方长江中下游出现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统治比较稳固。
时间: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是__,交战结果是___。
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_________,孙权在__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________________。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3.遇疑互助解决:
给学生2分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在教师指导下,组间互助来解决。
4.教师设疑 :
教师与学生一块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一下。
小组讨论:对比一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①、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
②、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军事上,2XX年,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5、教师寄语:
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达标测试:(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
a.220年 b.221年 c.222年 d.229年
4、分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请回答:
①曹操生活在什么时期?
②你认为他的“壮心”是指什么?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③说出有他参加的两次著名战役(名称、时间)
④结合材料,你认为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国鼎立 篇三
第 四 单 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1—27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三国与民族大融合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21 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XX年,赤壁之战在2XX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XX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2XX年 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 2XX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国鼎立 篇四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4)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三、情感目标
(1)明确曾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XX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二、三国鼎立
1、 赤壁大战(2XX年):孙刘战胜曹操,三国鼎立奠定
2、 形成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220年 曹丕 洛阳 曹魏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汉
229年 孙权 建业 孙吴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壮观的战争场面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通过众多的历史故事勾画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应充分运用历史材料,突出教学的生动性和历史性。
提问:“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引导学生回忆:东汉衰败时有关官僚大地主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地方割据的形势,进而导入“董卓之乱”之后呈现出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讲授新课)
一、曹操统一北方
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从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资料]
1、曹操的用人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以其善于用人而知名。针对东汉以来征辟察举注重名节德行、家世声望造成的负面效果,在他发布的几个“求贤令”中提出的用人标准非常大胆:“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木,其名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的这种用人思想,很切合“乱世”用人不拘一格的情势,说明他确实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为曹操汇集了不少人才。他的一些主要将领,有的提拨于行伍之中(如于禁、乐进),有的来自于敌对者的阵营(如荀 、郭嘉),有的甚至发现于降军之中(如张辽、徐晃)。
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曹操素闻荀攸大名,当他得到荀攸时,喜不自禁,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得一人比得一州之地还高兴。事实证明,曹操的胜利,特别是建安初年的诸多胜利都是同诸多谋臣共同谋划而取得的,其中如荀彧、郭嘉、荀攸等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是,曹操的用人也有两面性——既爱才又忌才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能用者,诚待而用;不为我用或不欲用者,虚以宽容,待机或黜或杀。他出于功利目的,虚怀待人,不吝爵赏,使许多人,不管是归投名贤,还是征召入朝的地方官员或乡隐俊士,都甘为其用。大批能人贤士聚其周围,是其谋取大业的人才资本。随着政局的日趋稳定,曹操威望日高,权力日大,自负之心日长,其用人特点的负面性日益突出。迫荀 自杀、忌杀孔融、疑杀崔琰便是最好的明证。
孔融因为责怪曹操“横杀无辜”,且时常恃其才望,对曹操“多侮慢之辞”,被曹操以莫须有的“大逆”论处,杀孔融及其妻、子。崔琰也是当时名士,因为对曹操不满,被诬告为“腹诽心谤”,关进监狱,后被罚为徒隶,继而赐死。
2、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2XX年),袁绍率军十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只两三万军力可与袁军对抗。因此,当时曹操军中许多人都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曹操谋士苟或、郭嘉分析局势,认为袁绍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为人刚愎自用,治军不严,而且心胸狭窄,遇事优柔寡断,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曹军方面则士气旺盛,上下一心,袁军的短处恰恰是曹军的长处。为此,曹操激励众将士兵,誓与袁军决一死战。
在战争中,曹操充分发挥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采取了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术。先后设计斩杀了袁绍手下颜良、文丑两员大将,然后主动后撤至官渡,与袁绍10万大军相持达半年之久。最后,曹操采纳来降的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偷袭袁军屯粮要地乌巢。曹操自己亲率5000步骑,打着袁军旗号,骗过对方哨卡,从小道直奔乌巢,将袁绍屯粮全部烧毁。当袁绍援军抵达乌巢时,屯粮已失。攻打官渡曹管的袁军主将见大势已去,便在前线投降曹操。至此,袁军军心动摇,全线崩溃,袁绍仅带800亲兵逃回河北。营军乘胜追击,坑杀7万袁军降卒,袁军主力在此城中消灭殆尽,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营军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在以后的几年中,曹操率军占据了原先袁绍所有的地盘,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二、三国鼎立
1、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2、赤壁之战: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孙刘联军手中?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资料]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把进攻矛头指向南方长江流域,准备统一全国。
2XX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七月,率军20余万南下进攻荆州,准备占领长江中游后,顺流东下消灭江东的孙权。曹操军队还没有到荆州,荆州牧刘表病死;兵至新野,刚继位的刘表次子刘琮降曹,曹操不战而得荆州。时刘备屯驻樊城,闻讯急忙退往江陵。后被曹操率军追赶,在长坂战败,又退至夏口。曹操随后进占江陵。
曹操占领荆州后,便致信孙权,胁其归顺。刘备在与鲁肃会谈后,会同关羽水军,兵进樊口与孙权军队靠拢,并派诸葛亮为使者去柴桑见孙权,建议孙、刘结盟共拒曹军。孙权同意周瑜和鲁肃的意见,决定联合刘备出兵抗曹。
周瑜率兵3万,联合刘备军队,共约5万,至赤壁迎战。初战曹军失利,暂驻军于马林。营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不服水土,患病者日众。曹操命人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起,以求平稳,减少颠簸。东吴趁机用计,周瑜部将黄盖建议周瑜用诈降火攻之计以破曹军。于是,黄盖致书曹操表示愿降。在十一月的一天,正值东南风起,黄盖率装满柴草、油脂的战船,驶向江北。当船行至距曹军船舰二里余时,黄盖点燃干柴,顿时,“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并延及岸上曹营,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孙刘联军趁势水陆并进,曹操不敢再战,率众从华容道陆续撤回江陵(捉放曹)。此后一时无力南下,遂撤兵北还。刘备趁机占有鄂、川地区,孙权也得以巩固在江南的统治。
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曹操此役的失败,使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从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赤壁之战后,曹操深感无力征服南方,于是改变方针,转为着眼于对内经营。他先后平定了凉州马腾、韩遂、汉中张鲁,取得了关中、凉州和汉中地区。军事上则对南方采取防御方针,西面固守汉中,后退守长安,南面力保襄阳、樊城,东南则死守合肥、寿春一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曹魏初年。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他先攻占湖南一带,又派诸葛亮、关羽据守荆州,自己西攻刘璋,占据益州;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一时间,威震北方,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极。
孙权在战后也收获颇丰。他一方面同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将岭南地区收归版图。但刘备势力的日益强大,特别是荆州关羽的发展,令他深感不安。于是他暗中联合曹操,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这一行动,将刘备彻底封锁于三峡之内,使刘备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流产,三国鼎立的趋势更加明朗。
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于是年十月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魏文帝),建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221年,孙权遣使向曹丕称臣,被到为吴王。次年,魏吴交恶,孙权与曹魏断绝关系,建年号为黄武,仍称吴王,都于武昌,实际上吴国政权已经成立。黄武八年(229年),孙权始称帝,改元黄龙,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至此正式形成。
三国中,魏据中原,实力最强;汉所占据的四川拥有持久作战所需的足够的人力和资源,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并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所占据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经济勃兴地区,且长江天险,易守难致。这些为三国鼎立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另外,三国各自的人才群体——领袖、谋臣、武将,也同样具有势均力敌的水平。“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刘备、诸葛亮以诚待人,知人善任;孙权则与臣下同舟共济,吴国也是“异人辐辏,猛士如林”。这种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当时三大集团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能够维持一种基本的均势,因而也就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小结)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国鼎立 篇五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4、掌握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 课前导入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
二)教学过程
板书:第18课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 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
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08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洲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曹军与孙刘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那就是赤壁之战,我们大家有许多同学看过《三国演义》,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放电影)电影放完后,请大家结合你看过的《三国演义》以及课本上有关内容讨论一下,在官渡之战时,曹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3、
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
要求如下:一、分组要求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
二、题目及内容要求: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 )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 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中国台湾
作业 设计:
1、 课下搜集历史小故事,在适当的时机开个三国故事会
2、 仿照小结中的历史顺口溜,编写下一节课的历史顺口溜
板书设计 :
袁 绍
曹 操
赤壁之战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魏
蜀
吴
授后感:
1、 本节课,我最初设计的历史小品是《三顾茅庐》,但后来考虑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绝大部分都听说过,而且这又不是本文重点,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会削弱本文的重点,而且将影响到本文的整体设计。所以弃之不用。
2、 还有一点,就是我所用的历史剧本都是自己编写的,我认为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原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及生活经历与学生有很大不同,缺乏与学生的共鸣。原因之二是如果让学生自己编写可能会促使学生自己深入阅读教材。所以以后应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来编写剧本
一首老歌
2004年12月14日
附页:
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几个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袁绍全部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不定会打败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国鼎立 篇六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 课前导入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
板书:第18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 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
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08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洲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曹军与孙刘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那就是赤壁之战,我们大家有许多同学看过《三国演义》,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放电影)电影放完后,请大家结合你看过的《三国演义》以及课本上有关内容讨论一下,在官渡之战时,曹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3、三国鼎立
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
要求如下:一、分组要求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
二、题目及内容要求: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 )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 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中国台湾
作业 设计:
1、 课下搜集历史小故事,在适当的时机开个三国故事会
2、 仿照小结中的历史顺口溜,编写下一节课的历史顺口溜
板书设计 :
授后感:
1、 本节课,我最初设计的历史小品是《三顾茅庐》,但后来考虑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绝大部分都听说过,而且这又不是本文重点,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会削弱本文的重点,而且将影响到本文的整体设计。所以弃之不用。
2、 还有一点,就是我所用的历史剧本都是自己编写的,我认为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原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及生活经历与学生有很大不同,缺乏与学生的共鸣。原因之二是如果让学生自己编写可能会促使学生自己深入阅读教材。所以以后应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来编写剧本
一首老歌
2004年12月14日
附页:
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几个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袁绍全部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不定会打败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国鼎立 篇七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8课 三国鼎立
时间预设
1课时问题预设:
1比较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实力,分析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因。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谁?说出一个有关他的成语。
3、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4、读教材105页图,填出魏蜀吴的地理位置,总结三国是怎样形成的。
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共同结果是什么?并分析导致这一共同结果的原因。
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3、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识结构:一、官渡之战:2XX年,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赤壁之战:2XX年,曹操vs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联系。展示内容:三国鼎立 背景: 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破坏。 末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末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形成:魏: 年 称帝,定都 ,三国开始。 蜀: 年 称帝,定都 。吴: 年 称帝,定都 。 经济发展: 魏: 蜀: 吴:
巩固达标: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a 曹操和袁绍 b 刘备和孙权 c 曹操和刘备 d 孙权和袁绍2、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赤壁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官渡之战3“三顾茅庐”这一典故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袁绍 b 诸葛亮 c 孙权 d 曹操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是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巨鹿之战5、XX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 东汉 b 魏c 蜀 d 吴6、下列哪一次战役体现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愿望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7、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 消灭袁绍的实力 b 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 南下统一全国 d 废掉汉献帝8、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是( )a 政治上都挟天子以令诸侯 b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举用贤才c 基础稳固、兵力强大、盘踞一方 d 策略得当,联合对外9、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 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10、材料题:观察下图
归纳生成一、官渡之战公元2XX年,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赤壁之战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公元2XX年,曹操vs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联系。课后反思:请回答:(1)你知道图巾a、b、c分别代表的是哪三个国家吗?他们的建立者是谁?a , ;b , ;c , 。(2)图中d、e两地点曾发生过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它们分别是d e 。(3)f地区当时被称为什么?与吴国当时有什么联系?你对此有何感想? 6、简答题: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看,三国鼎立有什么积极作用?
国鼎立 篇八
《三国鼎立》主要介绍了封建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三国鼎立》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 (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20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中国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 (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中国台湾,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三国鼎立》反思1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中国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中国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三国鼎立》反思2《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8篇《三国鼎立》,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