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七篇)

时间:2023-07-01 20: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七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七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教师范读的聆听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同时课件的主体内容力求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不求花哨而求简洁明了,在课件中我把每个关键环节的语句、字词通过动画出示和颜色的变换达到提高学生认知的情绪。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但是毕竟东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索。但我有个习惯,备课的时候多写几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为每次都能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索性彻底改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样才舒服。经过于老师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充分的准备使自己能对课上的每个环节烂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课上随机地改变取舍的方向,保证了课堂质量的完整和流畅。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为此,在课前我为每桌都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

与学生配合交流愈发成熟自然,是我在这堂课中的一个收获。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前与学生亲切、随意地交流,和学生共同进行古诗背诵竞赛,完全打消了学生因为临时抽班级而产生的陌生感,使得课上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新”语文老师给他们上的课中。学生们的素质也是很高的,课堂上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恰倒好处地配合着我,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种种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学习中仍出现了有朗读不准确的现象,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断句读错的现象了。

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博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课堂上我比以往表现放松了许多、洒脱了许多,怀念李玉学老师,是他的多次指点让我懂得了男老师上课就要有一份潇洒劲、一份精神气。课堂上我比以往讲话自如了许多、清楚了许多,感谢以前曾经为我指导课的盛华、崔继明等老师,是她们让我记住了备课不要放过每个细节,包括一句评价学生的语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许多,感谢于晓冬老师,是她的精彩设计、耐心指导、持久鼓励,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更好的表现。

“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伊始设计成观察主题图、听录音故事、想数学问题等活动,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 剖析学生情况,灵活调节学习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是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平时学生从练习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不善于用完整数学语言整理信息的现象,设计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动笔在练习本上写出想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后,能用通顺、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既充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又整合了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知识联系点。

3. 优化合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着力优化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营造合作氛围,提供合作机会。如:在听故事后,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提出什么问题,而后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评价,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缩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起合作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去。

(2)拓展合作时空,注重应用实践,提升数学素养。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与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结果,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如:教学训练安排学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观察家中物品或上学路上的景物,寻找数学信息,试着提出并记录5个数学问题,进行相互提问并解答的游戏。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预设,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

(一)深入理解和领会文本内涵,准确预设本课教学目标。

在备课时,我反复阅读文章,并且大量阅读了各位名家对本文的解读,同行们对的教学设计方案,让我对文章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汪曾祺平淡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家乡的热爱,对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发现生活乐趣的心态都是应该让学生从学习中有所体会的。这样的认识让我很清晰地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端午文化,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的深厚情感;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目标并不繁多,而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可以力求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有所收获。

(二)注重诵读训练,在读中品味语言。

我一直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标志。对于像本文这样有韵味的文章,自然少不了朗读的训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时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甚至一些标点符号的体现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获得的知识才能刻在他们的头脑中。本节课通过三个活动对整节课进行串联,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到“欣赏鸭蛋,感受童年端午”时,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感受,体会作者的快乐童年。学生参与度很高,在乐中学。

另外,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要做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相信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是轻松愉快的。

(四)注重文本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这是一种“大语文”的学习概念。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我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对家乡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家乡的风俗或特产,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学生的的表现也给课堂增色不少,不少学生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家乡风俗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

当然,本节课虽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朗读教学还显单薄。

朗读时,主要抓住了语言的修辞角度进行理解,对字词的运用分析较浅,对一些有特别作用的标点符号没有进行体会。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对破折号的运用没有顺势让学生进行归纳,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朗读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到位。

(二) 教学环节设置较多,不敢取舍。

本课的设计中,看似只有三个活动环节,但不少环节对时间的要求量都是较大的。一个课时的设计,我没有能大胆的取舍教学内容。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文章内容”这一设计有些虚浮,学生大多是经过事先的预习或参考书获得的知识,而非本身的思考。

另外,在各环节的串接上,还是有不够智慧的地方,流畅度不够。

(三)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多元。

本文主题的理解各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我将之定位为:对家乡的热爱,对民俗文化的热爱,课堂上也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路。

但学生有智慧的,有的学生就对之有了更深的体会,如普通人的小快乐等。在教学中,我准备还是不充分,语文智慧的火花出现了,但却没能让它闪烁起来。

总的来说,本节课还是较为成功的,也得到了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认可。但学无止境,在收获的同时,更加深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对新课标的领会。我行走在路上,将继续努力。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1、aoe

aoe的教学,这是汉语拼音单韵母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已经上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这些拼音他们都已经会读了,因此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在aoe的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掌握知识,教学主要显示几个特点:

1、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从图入手,我先把aoe情境故事放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自己发现故事中出现的拼音宝宝。而后在根据课本上的图让孩子们对这三个单韵母有所认知。如,第一幅图:小女孩张大嘴巴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a”的音。张大嘴发“a”要响亮。这样初入学的儿童易于接受,知识给的很自然,重点观察小女孩的头,以配合字母“a”的字形记忆。

2、借助儿歌,识记字形

儿歌由于其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大量的儿歌引入课堂,使儿歌成为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ɑoe”时,教学朗读儿歌:“嘴巴张大ɑɑɑ,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

3、联系实际,掌握四声

抽象、死板地给学生讲,什么是四声,学生很难理解,就算老师反复示范四声的朗读,效果也不会很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故事正好是学生最喜欢,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我觉得课本中的图画很直观,一方面是汽车的行驶路线,像四声的形状,学生一目了然,一下子就能把四声记住,同时,我边讲还边让学生比划四个过程(四声),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四声的写法。另一方面,我和学生简单地分析了汽车行驶过程中所花费的力气,目的也是为了渗透四声的发音方法。所以,我试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读四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上完《小小的船》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小小的船可好玩了,孩子们愿意上去坐一坐吗?”(自由读)“现在和小伙伴一起上去玩一玩吧。”(同桌读)“看你们玩得这么开心,带老师上去一次吧。”(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此外,我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就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我又提示:月儿再弯一点,小船再小一点。学生读得又好一点了。我又拿着手中弯月的图片对学生说:“再读得美一点,这个弯弯的月儿就会变成一只小船了。”学生兴致更高了,这一遍读得更好了。我手中的弯月一翻过来,反面就是一艘小船的造型,学生开心极了。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在《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诗歌中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在黑板上贴小问号的形式激发学生质疑。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把小问号逐一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研究月亮的变化这一环节。在我出示“初一初二不见面,初三初四一根线”之后,我问学生: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十五十六月亮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自编儿歌,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特别是我提出“十五十六之后月亮又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后,学生经过思考,把后半个月月亮变化的规律也推断出来了。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跨越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儿歌,它语言亲切,意境恬静,画面优美。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读文悟境,还把拓展阅读也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月亮的诗歌、歌曲、故事以及一些小知识,学生都很感兴趣。他们在父母亲的帮助下,通过上网,向父母亲请教,翻阅书籍等手段找到了不少关于月亮的资料。课堂上孩子们背诗、唱歌、故事接龙、参加“争当月宫小博士”的活动等,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深,积累了不少知识,并从中得到了锻炼,掌握了最基本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执教《小小的船》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创作、唱歌、跳舞、讲故事、诵读诗歌……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一整节课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教师范读的聆听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同时课件的主体内容力求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不求花哨而求简洁明了,在课件中我把每个关键环节的语句、字词通过动画出示和颜色的变换达到提高学生认知的情绪。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但是毕竟东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索。但我有个习惯,备课的时候多写几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为每次都能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索性彻底改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样才舒服。经过于老师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充分的准备使自己能对课上的每个环节烂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课上随机地改变取舍的方向,保证了课堂质量的完整和流畅。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为此,在课前我为每桌都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

与学生配合交流愈发成熟自然,是我在这堂课中的一个收获。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前与学生亲切、随意地交流,和学生共同进行古诗背诵竞赛,完全打消了学生因为临时抽班级而产生的陌生感,使得课上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新”语文老师给他们上的课中。学生们的素质也是很高的,课堂上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恰倒好处地配合着我,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种.种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学习中仍出现了有朗读不准确的现象,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断句读错的现象了。

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博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课堂上我比以往表现放松了许多、洒脱了许多,怀念李玉学老师,是他的多次指点让我懂得了男老师上课就要有一份潇洒劲、一份精神气。课堂上我比以往讲话自如了许多、清楚了许多,感谢以前曾经为我指导课的盛华、崔继明等老师,是她们让我记住了备课不要放过每个细节,包括一句评价学生的语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许多,感谢于晓冬老师,是她的精彩设计、耐心指导、持久鼓励,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更好的表现。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反思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七篇) 2023年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七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