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合集)(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8 1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合集)(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最新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合集)(范文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篇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苏,你们可以叫我苏导。今天由我带你们去游览乌镇东栅。注意,请大家不在在景点里乱扔垃圾。

到景点了,请大家下车时注意安全。现在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好了,咱们废话不说,走,我们要进去了。

这里是大染坊,染坊里有许多布,这里的蓝印花布制造起来有一步,第一步是织布,第二步是拷花,所谓的拷花就是把不需要染色的地方上浆,第三步是染色,第四步是晒干,等四步都好了就开始第五步刮浆,一条蓝印花布就这样产生。接下来请大家在此景点内自由活动一下,等一会我们要在外边集合了。

接下来我们去看皮影戏,皮影戏就是表演的人在布幕后面,操控皮影,使它的影子被照在布幕上,观众就能看到活灵活现的人物了,现在大家自由观看,看完这场后在外边集合。

下个景点审百床馆,百床馆里有上百个木床,都是很老旧得了……

今天的游程结束了,我们要乘车回宾馆休息了,明天还要继续游览其它的景点了,那么咱们明天见了喽

乌镇水阁

江南古镇的民居都是沿河,沿溪而建。临水的一侧,往往用一些木柱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所谓的“人家尽枕河”。

乌镇水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早在1936年的上海《申报》上,便已登载过《乌镇水阁》的照片,可见在当时就是一首独特的风景。

蓝印花布染店作坊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兰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它始于汉代,发展于宋元。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桐乡民间流传。此布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它的原料土布来自乡村,图案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旧时,在浙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它作窗帘、头巾、围裙、帐子、台布等。整个工艺流程也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东西更能显示制作者的灵气和悟性。你在此作坊,可亲自观摩体验一下制作蓝印花布的艰苦和乐趣。

米酒作坊

乌镇人自古就有自酿米酒的习俗,称此酒为“三白酒”,何谓三白?据《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其名。”

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在乌镇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谣云“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此酒的魅力可见一斑。你在此作坊不仅能观赏到整个酿酒过程,还可自酿自饮,此乐无穷也!

夜景

乌镇1.3公里景观线内,装设了近百盏外型独特的路灯。每到黄昏,这些路灯使长长的石板老街显得更加幽深、古朴。仿佛使人回到了民—国初年的江南小镇。

从修真观到应家桥一带,水中和广场上装置了几十盏漫射灯。入夜之后,这些灯使古镇一派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尤其是在应家桥,水底的灯光使其化为一轮满月,漂浮于东市河上。香山堂药店

位于东栅财神湾入口处,距今已有120年历史,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早先开设在“王恒卤纸马原址,后由其长子陆辛甫搬至“金家厅”对面。此后又由其孙陆渠清搬至财神湾开业经营。虽几经搬迁,其陈设格局、加工用具都未曾改变。

桐乡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帮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修真观前的古戏台是上演花鼓戏的主要舞台。目前上演的都是一些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的地方戏剧,如《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

皮影戏及乌镇拳船

皮影称为30—40年代的动画片。它是用牛皮、羊皮做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表演的时候,在台前竖一块白布,打上特制的灯光,配上锣、鼓等伴奏。使人物、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拳船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江南一带所独有的。它是在此船上搭上木板,边行船边武拳的娱乐活动。一九九一年国庆时,曾举行过拳船表演活动。

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篇二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要一起游览半个乌镇,是乌镇的一级景区,也是它的精华所在,叫东栅。

谁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乌镇呢?大家的猜测都很有道理,因为这里有很多历史传说。刚才有的游客说这儿古代乌鸦多,有的游客说这里的人喜欢吃乌鸡白凤丸。其实呢,你仔细想想,“乌”很显然就是黑的意思。因为唐代这里的土地非常的肥沃,而且土地是黑色的,大家看,周围房子顶上的瓦也是黑色的,所以这地方就取名“乌镇”了。

乌镇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比较适合拍电视剧,像《似水年华》《天下粮仓》等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眼前的这一条河,叫做“东市河”,深四米。它不仅连接着乌镇的东栅和西栅,还跟世界第一运河——京杭大运河是直接通着的。

大家看一下河的对面,对面的房子叫做水阁,就是水上的阁楼,这是江南6大水乡中乌镇特有的民居建筑。你走近点看,那个水阁的下面的石柱和我们平常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对,它是方的,而不是圆的。为什么呢?因为水里会有蛇啊,方形的柱子蛇爬不上来,怎么样?设计很独特吧?

再看前面的桥,左右相邻,名叫逢源双桥,也叫廊桥。因为桥本身是走廊的形式,桥下面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这座桥同时还有另1个作用:江南一带,每逢过节都很热闹,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男男女女,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都走出来去看花灯。

古代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所以这桥就起到了“男左女右”把人群分开的作用。

过了桥,对面有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一会儿,小肖会带大家去看江南百床馆、江南民俗馆、岁俗厅、节俗厅、寿俗厅,并请大家品尝乌镇的特产三白酒。现在请大家随意地游览,半小时后再在此处集合。

乌镇东栅导游词讲解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莅临乌镇游览。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20xx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20xx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江南百床馆

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江南百床馆,顾名思义就是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古床。这个老宅子是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七进深的一个老宅子。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我们这个展览馆当中年代最久的一张床: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20xx年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的。接着我们住里进,里面有一张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

在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间了。雕刻之精致也谓之巧夺天工。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而且此床为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在古代称它为子孙桶,就是现在家里的卫生间了。最后一进是主人睡觉休息时所用的,设备这齐全相当于现在的套房。在这床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那块木牌了,是以前做床的木匠送给那床的主人的,相当于现在的一张贺卡。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这一进可以看到的是三张风格一样的床,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在床两边还有两个罗马柱是西式的,在床挂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国的古代是国花代表富贵,还有葡萄和双喜,葡萄是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双喜是中国人结婚时用的代表喜庆。也就是说这床也是当是时结婚时所用的喜床,而这床是民国初留下来的,材料是红木做成的。

那刚才我们看的大部分都是双人床,接下来往里走可以看一下两张小姐床。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所睡的,虽然是小姐床,但是这张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将的图案,可以说这位小姑娘她是不爱红妆爱武妆,是属于花木兰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头可以看到有两行字,“双手要捞天边月,一石击破心底天”。在这张床上还雕刻了蝙蝠的图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狮子还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边是清代的小姐床,这张小姐床的颜色比较亮丽是红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银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镀金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称之为“罗汉床”,它就像现在人们家里的沙发,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烟等等,你看它还配有床几,根据需要可拿下来也可以放上去的。在“罗汉床”的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两张姐妹床,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姐妹床并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于这两张床是我们当地同一个木匠师傅制作的,风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们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为“姐妹”床。你看中间“鸾凤和鸣”四个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爱吗?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岁俗厅,这是当地人每年的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一个仪式,中间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接财神所需的供品。头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桔子、苹果、寓意了甜甜蜜蜜节节高高;二桌是糕点、菱角,代表了称心如意,财源广进;三桌是三牲,猪头、雄鸡、鲤鱼,但是整个仪式最特别的是中间吊起的这条鱼,这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

看过了当地人接财神的展厅后,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节俗厅,中间的是斋月堂。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孙团圆。两边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习惯: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粽子、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腊月小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展厅比较喜庆了,是乌镇人以前结婚的仪式。展示了民国年间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中间是个喜堂,供奉了送子观音像,观音前面所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这两位身着大红喜服的就是新郎新娘了,新娘旁边所站的就是能说会道的媒婆了,新郎身后的胡须长长的老先生则是主婚人司仪了。坐着的两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按男左女右坐在那里。民间的婚嫁风俗向来很讲究,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行礼之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郎新娘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缓缓牵入洞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先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因此二人未曾认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是最后入洞房后新郎所去揭开的,当然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红盖头,喻意为“称心如意”!屋子右边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了,有子孙桶、漆盒、绸盒、樟木箱、澡盆、饭篮等,对面还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时坐的花轿,因为传统的婚育观念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所以花轿很小,四人抬的。另外还有三个条箱,用于放丝绵被的。乌镇的女孩子出嫁时,连被子一并都要嫁入男方家的。

最后一个展厅就是寿俗厅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逢九做比较隆重。六十大寿是在五十九岁时做的,中间桌子上摆放的是做寿用到的东西,三尺三的长寿面,取其长长久久之意,还有乌镇特色糕点定胜糕。正堂中供奉了福、禄、寿三星。两旁分别挂有百福,百寿图和麻姑献寿等图案。

高公生糟坊

走过传统居民区,接着便来到了传统作坊区。

乌镇特产很多,除杭白菊、姑嫂饼外,还有三白酒也是其中之一。古时民间的作坊大都以前店后坊的格局布置。接着请大家随我往里走。

乌镇的三白酒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时,就有浙江的官员把三白酒进献给朱元璋。他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封为贡酒。从此三白酒的作坊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但是直到清朝同治20xx年(1872年),向工部申请,朝廷才颁发公文。从此,高公生糟坊正式挂牌营业。

之所以称它为三白酒,是因它的原料所命名的。白米、白面、白水。即由糯米、小麦和地下深井水经过二次发酵、二次蒸馏所酿制而成的粮食白酒。酒精度55度。

蓝印花布作坊

各位领导,前面就是蓝印花布作坊。走进这扇古老的木门,这儿是一个天井,也是晾布匹的地方。蓝印花布始于后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旧时,我们乌镇一带染坊遍布,最多时有十几家之多。可见当时这个印染业在乌镇是非常兴旺的。

由于蓝印花布特殊的原料及工艺,我们也将它俗称“石灰拷花布”或“药斑布”。走进这个在展厅,再看这旁边这些橱窗中,陈列了不少明清时的衣服,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一些现代工艺的制品“清明上河图”,“世纪上海”等。在这里您还能目睹到许多明清时,和更早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比如在古书《二仪实录》里讲到的夹缬板,就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看过展厅,让我们到边上这间小屋,参观一下上浆和拷花工艺。这道工序是制作蓝印花布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浆的白布上,均匀地刷上调和好的石灰粉和黄豆粉。为什么要刷上这两种粉?因为石灰粉可以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说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颜色的。而黄豆粉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上好浆在这里面晾一星期左右,再拿到隔壁的染坊去染色。

一进染坊,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在这大染窑下是用暗火烧砻糠的。使染窑保持一定的温度。像它的制作染料是用板蓝根的叶子,根可以治感冒的。一般蓝印花布要经过反复七八次之多。最后再把浆刮掉,有浆的地方就是白颜色的,而其它地方是蓝颜色了。在这染窑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烟囱。在这染坊中,柱子,烟囱上都贴着一张红纸,这就是吉祥如意纸,上面绘着梅葛二仙的画像。相传这蓝印花布是他们的发明的。所以旧的江南,几乎每家染坊都供着葛洪,梅福画像,奉他们为行业的祖业。

传统作坊区

走过仁义桥,现在所到的是传统作坊区。这边有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工艺,当地的老百姓所开的各种小作坊集聚一起也是煞有特色的。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姑嫂饼作坊。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名点,据考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姑嫂饼味道鲜美,油而不腻,酥而不散,又香又糯,甜中带咸。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糕点价廉物美,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有一首民谣这样赞美姑嫂饼:

姑 嫂 一 条 心 , 同 做 小 酥 饼 。

白 糖 加 焦 盐 , 又 糯 又 香 甜 。

那么这种饼为什么叫“姑嫂饼”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乌镇有一家小糕饼店,是一户姓方的人家开的。起先,他们只是从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饼来卖,后来,他们生下一男一女,靠这小本买卖难以糊口了,于是,夫妻俩想学酥糖来卖。他们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等细心的拌匀,蒸熟,然后用模具制成一个个小酥饼。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他们的酥饼生意越做越好,财源茂盛,镇上的同行十分眼红。为了保住自己的财源,夫妻俩对酥躺的制作方法严格保密,他们夫妻俩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技术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因为女儿将来要出嫁,制饼方法就会传出去了。眼见得嫂嫂得到密传,他家女儿心中不服气。有一次,嫂嫂正在做酥糖,女儿骗嫂嫂说姆妈叫她有事,嫂嫂一走开,她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拌在嫂嫂制作的那堆粉料里。她想,这样,嫂嫂做的酥饼味道肯定不好,一定卖不出去,出出自己心里那口气。哪里知道,这次她嫂嫂配料做出来的小酥饼销路特别好,个个赞不绝口。店主人二丈金刚摸不着头脑,等她弄明白是自己女儿捣的鬼后,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说这种饼是他家姑娘阿嫂合作配制而成的,并且,将甜中带咸,香味独特的小酥饼命名为“姑嫂饼”了。

这一来,小酥饼的名气居然传遍了江、浙一带,也是我们乌镇的传统糕饼。您在这里不仅可以观看其整个制作过程、品尝姑嫂饼的风味,而且还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亲手做几个呢?

接着我们来到的是一家木雕坊,里面有木雕师傅现场雕刻。东阳木雕名声远播,为浙江的三雕之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伴随着淡淡的木香,给人一种传统、朴素的美。

旁边热气腾腾的是乌镇的青团了,它是用南瓜的叶子揉着米粉做成的,中间包着豆沙的陷,感觉可是非常诱人的噢!

再看这儿的竹器坊,制作的都是老百姓家里常用的一些居家用品和小工艺品,有竹篮子、针线箩、杯垫、首饰盒、斗笠等等,质朴清新。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是很有意味的。如果您有充裕的时间,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物品现场制作,这可是挺有意义的噢!

在回味坊的旁边就是竹艺斋了,浙江盛产竹子,这边的竹刻和竹根雕都是师傅根据竹子本身的特点因才制宜,精心设计而成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看!这里面还有不少师傅的得意之作呢?

这是一间制作湖笔的小作坊。湖州是“湖笔”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乌镇曾一度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湖笔始创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历经两千年制作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手工制笔工艺传统。它采用山羊、鸡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手工七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毫性钢柔相济,书写得心应手,是为“毛颖”之冠。如果您喜欢书法绘画的话,相信您一定能在这里找到一支称心如意的笔。

来到这边还有很多各式作坊,如:真丝手绘的作坊,制作铜器的作坊,还有工艺车木和磨制梳子的作坊等。除此之外,您看还有刨老烟丝和纳布鞋的作坊呢!在这,想必您对乌镇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它们也是民间文化折射的璀璨的光芒噢!

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篇三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苏,你们可以叫我苏导。今天由我带你们去游览乌镇东栅。注意,请大家不在在景点里乱扔垃圾。

到景点了,请大家下车时注意安全。现在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好了,咱们废话不说,走,我们要进去了。

这里是大染坊,染坊里有许多布,这里的蓝印花布制造起来有一步,第一步是织布,第二步是拷花,所谓的拷花就是把不需要染色的地方上浆,第三步是染色,第四步是晒干,等四步都好了就开始第五步刮浆,一条蓝印花布就这样产生。接下来请大家在此景点内自由活动一下,等一会我们要在外边集合了。

接下来我们去看皮影戏,皮影戏就是表演的人在布幕后面,操控皮影,使它的影子被照在布幕上,观众就能看到活灵活现的人物了,现在大家自由观看,看完这场后在外边集合。

下个景点审百床馆,百床馆里有上百个木床,都是很老旧得了……

今天的游程结束了,我们要乘车回宾馆休息了,明天还要继续游览其它的景点了,那么咱们明天见了喽

乌镇水阁

江南古镇的民居都是沿河,沿溪而建。临水的一侧,往往用一些木柱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所谓的“人家尽枕河”。

乌镇水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早在1936年的上海《申报》上,便已登载过《乌镇水阁》的照片,可见在当时就是一首独特的风景。

蓝印花布染店作坊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兰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它始于汉代,发展于宋元。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桐乡民间流传。此布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它的原料土布来自乡村,图案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旧时,在浙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它作窗帘、头巾、围裙、帐子、台布等。整个工艺流程也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东西更能显示制作者的灵气和悟性。你在此作坊,可亲自观摩体验一下制作蓝印花布的艰苦和乐趣。

米酒作坊

乌镇人自古就有自酿米酒的习俗,称此酒为“三白酒”,何谓三白?据《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其名。”

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在乌镇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谣云“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此酒的魅力可见一斑。你在此作坊不仅能观赏到整个酿酒过程,还可自酿自饮,此乐无穷也!

夜景

乌镇1.3公里景观线内,装设了近百盏外型独特的路灯。每到黄昏,这些路灯使长长的石板老街显得更加幽深、古朴。仿佛使人回到了民-国初年的江南小镇。

从修真观到应家桥一带,水中和广场上装置了几十盏漫射灯。入夜之后,这些灯使古镇一派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尤其是在应家桥,水底的灯光使其化为一轮满月,漂浮于东市河上。香山堂药店

位于东栅财神湾入口处,距今已有120xx年历史,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早先开设在“王恒卤纸马原址,后由其长子陆辛甫搬至“金家厅”对面。此后又由其孙陆渠清搬至财神湾开业经营。虽几经搬迁,其陈设格局、加工用具都未曾改变。

桐乡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帮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修真观前的古戏台是上演花鼓戏的主要舞台。目前上演的都是一些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的地方戏剧,如《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

皮影戏及乌镇拳船

皮影称为30-40年代的动画片。它是用牛皮、羊皮做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表演的时候,在台前竖一块白布,打上特制的灯光,配上锣、鼓等伴奏。使人物、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拳船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江南一带所独有的。它是在此船上搭上木板,边行船边武拳的娱乐活动。一九九一年国庆时,曾举行过拳船表演活动。

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篇四

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馆内第一展厅陈列: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朴素,利用榉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充分展示了明代家具的特点;第二展厅陈列:清· 拔步千工床,被誉为“ 镇馆之宝”,长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后共有四进,此床用工千余,历时3年之多方才雕成,雕刻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独具江南清代家具的特色。

这些雕工精美、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由衷地感叹中国床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细细品味百床馆的每一张床,不仅可以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加载着主人对生活向往与追求。

江南民俗馆

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习俗 。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

婚俗厅用蜡像、实物阐述乌镇水乡婚礼整个仪式:下三书,行六礼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寿俗厅看到的是一幅福禄寿三星图,一对对寿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桌上令郎满目的寿面、寿桃....无不展示子女对老人家的美好祝愿。

三白酒作坊

相传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 “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高公生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鸿运发达,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

糟坊为前店后坊格局。店堂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产量约200升,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其中三白酒为主打产品。

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 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有争议)

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浸泡12小时左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 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潭已蓄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 开盖,再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已习惯喝瓶装酒的现代人如今已很少能再看到过这样“土气”的酿酒方法了。

置身于公生糟坊巨大的蒸笼边看涓涓佳酿滴落坛中,或在老店长条凳上小酌一番,都是偷得半日闲的快事。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蓝印花布,俗称“ 石灰拷花布 ”、“ 药斑布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 以其价廉物美, 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 、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 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 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宏源 泰染坊,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轧棉籽、纺纱线、 织棉布,一路看下来,你就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织成,清新可爱的花纹是怎么印出来的。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 。它雕梁画栋 ,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 ”、“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 ,有“打渔” 、“ 斗蟋蟀”、“ 敲锣打鼓 ”等生活场景 ,也有 “龙凤呈祥” 、“ 松鼠吃葡萄 ” 、“ 梅兰竹菊 ”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 ,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

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余榴樑钱币馆

余榴樑,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 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 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 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

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文昌阁和夏同善翰林第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 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 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夏同善的翰林第在中市观后街,原是一般的民居,占地不多。夏同善钦点翰林并获赐“翰林第”匾以后,才得以扩展而稍具规模。虽规模不大,但屋宇齐全,经整修后,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游人可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

整修后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来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

中间部分是主轴线,三间三进。大门前有一对大理石滚墩石,显示出萧家的不同凡响。进门厅的第一道门,可见门楣上有横“顶栋”即5个雕花短木,门槛奇高,跨 越不易,但中间一截可以卸下,称为“德槛” 。平时不开正门,进出有两旁边门。再往里是第三道门,即头墙门,过了此门是一个小小的石板天井。这是第一进。跨过天井是正厅,为第二进。正厅是平厅,梁上 供着珍藏有圣旨诰命的两个大红镂金漆木盒。在后面紧接着的两厢是楼房,靠墙有甬道相连。这种结构别处少见,大概与地基逼仄有关。再往里过二墙门,是三进的 后小楼厅。

东翼二间二进,有灶间、庭院,风格平庸,是下人居处。西翼,与门厅并列的是三间花厅,又称“接官厅”,装饰精美华丽。过花厅,进入一庭院,有假山、水池, 植时花异木,小巧、雅致,煞是可爱,这便是“肖家花园”。再往里,复有正厅和后楼厅,是夏家接待、起居、休闲、读书、娱乐的地方。

夏家和翰林第,是一则“学而优则仕”并因此荣宗耀里的故事,但却是乌镇历史上的事实,更是百姓口中的骄傲。而因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小白菜奇案”,夏同善的翰林第更有了它吸引人的传奇色彩。

立志书院

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现在是茅盾纪念馆。它的前身是名震 嘉 、湖的分水书院 ,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5年后, 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 。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 ,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 ,严辰就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 、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

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 。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 。大门的门楣上嵌着 “ 立志 ”二字 , 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 “ 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浚所题,两边一副对联是国学大师俞曲园撰 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 ;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 。”讲堂后面隔一栽植花草的大天井,为教学楼 ;另“籋云楼”,为钱法成所题 。籋有“ 钳 ”义,“ 籋云 ”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第三进是平房,作厨房用。立志书院将最后面一进平房辟为张扬园祠(同治九年建造),学生多 时也曾作过书院的院舍。

今天的立志书院已布置成为茅盾纪念馆,通过文字及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革命文学家茅盾(沈雁冰)祖辈居住的老屋,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 。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20xx年春离乡求学 ,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 。

茅盾故居有茅盾1934年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手植的天竹 、棕榈。198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3年8月筹备修复,1985年7月落成开放,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后相继增扩附属 用房和陈列馆,现总建筑面积1731.5平方米,1994年8月更名为桐乡市茅盾纪念馆,设《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复原)》 三个基本陈列室。

茅盾故居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屋等文物及乌镇的水乡风情 ,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嘉兴市红色长廊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桐乡市中学生校外德育基地。

修真观

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 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观成,有青鸾飞临 ,翔跃于修真观上空 ,镇人以为神奇,争来观看,一时间 ,修真观名气大增 。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

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建时的修真观有三大殿,前为元武殿,中乃三清阁,后是轩辕坛。后来屡有修扩,亦屡经兴废。元末,朱元障的军队与张士诚在乌镇展开决战, 修真观被毁,明朝洪武年间修复;天顺年间(或云成化三年),住持邱玉岩重建;清康熙十五年 ,道士徐绎铭应召入都,得到裕亲王的青睐,赐题“ 修真观 ”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中殿东偏建玉皇阁;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改元武殿为东岳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山门和戏台。至 此,修真观格局基本完成。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在乌镇与清军搏杀,修真观又遭毁坏,仅存东偏两殿;同治四年(1865年),里人吴学浚集资重建 大殿、山门、戏台、玉皇阁和旁月楼等,并增设瘟元帅殿,顿复旧观;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费用由布业捐助;民国20xx年 (1933年),吴学浚的孙子吴斯美捐资重修。解放后,修真观多有坍损,并在很长一段时期被移作他用而被拆除 。为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政府已拨出专款,继整修戏台后,又将修真观按历史原貌修复,令人惊奇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出土了一对巨石“门当”,经鉴定为该观旧 物,盛世出土,当为美谈。

如今的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的广场也依旧开阔宏畅。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

修真观广场系以石板垒筑而成,地势开阔,位处镇中,广场上还设有长廊石座,是镇人迎庙会、看神戏、唠家常、曝日头的绝佳所在。广场曾是乌镇的集市中心,现 在则成了开展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 。至今已举办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江南水乡特种邮票首发式、第一届中国·乌镇香市开幕式、乌镇武术迎中秋专场表演、海外华人乌镇中秋赏月等大型活 动,成了古镇新的文化娱乐中心。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20xx年 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 ,南临东市河 ,东倚兴华桥 。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 ,庄重中透着秀逸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 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 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 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话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10时起到下午16:3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戏影人生、土电影,起源于北宋时的北方,南宋时传到江南一带。在江南已有800多年的历 史,乌镇皮影戏属南派。至抗战前后,乌镇尚有12个皮影戏班子,走乡串镇,演出颇多。解放后随着电影的发展而日趋减少,至文革中完全停止,大量的道具也在 “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

皮影戏是利用各色可活动的牛皮或羊皮制成的造型,在强光的投射下,通过表演者娴熟的技艺,利用影幕向观众展示各色剧目,可称得上是中国特有的卡通片。皮影 戏表演所需的半透明造型都是用手工绘成,极为精美,各人物关节处以线缀连 ,可自由活动,演出时再配以鼓、锣、二胡、京胡、锁、呐、长笛等乐器伴奏,便形成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有《英烈传》、《闹天宫》、《康王渡江》、 《徐达打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

如今皮影戏已随着乌镇旅游业的发展,又焕发了青春,乌镇皮影戏馆仍在日日演出,并走入了人民大会堂,走出了国门,先后受邀请去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 国家表演,以其独有的民族魅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喜爱。皮影戏馆里收留下也许不仅仅是老艺人对过去的一往情深,更是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回归与渴望。

汇源当铺和访卢阁

乌镇中市的常丰街是一条传统商铺街。其中有一家叫汇源当的当铺,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高高的柜台(高1.8米),煞是气派。

典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南朝。最初是受百家施舍、收入丰厚的寺庙把多余的资金以抵押方式向民间出借的行为。这种借款方式使借款人蒙受高利息 的损失,但对社会有融通资金的作用,可救人一时之急。渐渐的,这种融资方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清雍正朝规定,典当行开业前应领取“ 当帖 ”,因帖上印有龙的图案和花纹,故俗称龙票。一般来说,商业发达的地方,典当行也特别盛行。

访卢阁在乌镇中市应家桥南堍,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阁上可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访卢阁是旧时乌镇最好的茶馆,如今已是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了。

此阁的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镇人卢仝开着一爿小茶馆。一天,他听说太湖边的山岗上有不少茶叶树,就前往采摘。但他不熟悉茶树,正在山上胡乱寻走时,发 现一位长者倒在路上,身上还背着一只竹篓 。他赶紧施救,掐那人的人中,终于将老人弄醒了,老人有气无力的指着竹篓里的树叶,做了个抓和吃的手势。卢仝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竹篓里的树叶塞进老人的嘴 里,老人慢慢地咀嚼这些树叶,不一会儿,便完全清醒了。

原来老人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因误尝有毒的树叶,昏倒在地。幸亏遇到卢仝,给他吃了解毒的茶叶,才得以脱险。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陆羽教给卢仝不 少关于茶叶、茶道的知识和炮制方法,并帮助采了不少清心舒气的茶叶,卢仝回家后,如法炮制了清心茶,功效的确不一般,睡眼惺忪的人喝了后神清气爽,心有烦 闷的人喝了顿感郁闷全消,做工乏力的人喝了后立马精力充沛……消息不胫而走,卢仝的茶馆整日茶客满座。卢仝不得不扩大店面,但总得有个叫得响的名字,卢仝 可犯愁了。又一日,陆羽前来乌镇拜访卢仝,给卢仝不少制茶的新方法。陆羽走后,一日,茶客们又议论起茶馆的名字。其中一位忽然高叫:“有了,陆羽是茶圣, 来访问卢仝,很是难得。这茶馆就叫“访卢阁”,如何?”卢仝想,自己的好运全是陆羽给带来的,这个名字倒也有纪念意义,就将茶馆起名“访卢阁”。

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是周围地区的商业中心 。明末清初,乌镇东南西北四栅连成一片,“ 民物藩阜,第宅园池盛于他镇”。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

在太平军和清军的交战中,乌镇的西栅、北栅受灾严重,到处断垣残壁。民国初年,乌镇经济稍有复苏,典当行也死灰复燃,恢复到5家,它们是东栅葆昌当、南栅 宝生当、西栅丰泰当、北栅淳泰当和中市汇源当。2o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四家或因亏损,或因湖匪洗劫,或因民生凋敝,市场萧条,相继关门。到 1931年,只有汇源当还支撑着,到日寇入侵时期,典物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

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划上了句号。如今存留的当铺成了旧中国时金融业的一个缩影,二扇斑驳的铁门后留下了太多悲怆与凝重。

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篇五

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馆内第一展厅陈列: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朴素,利用榉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充分展示了明代家具的特点;第二展厅陈列:清· 拔步千工床,被誉为“ 镇馆之宝”,长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后共有四进,此床用工千余,历时3年之多方才雕成,雕刻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独具江南清代家具的特色。

这些雕工精美、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由衷地感叹中国床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细细品味百床馆的每一张床,不仅可以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加载着主人对生活向往与追求。

江南民俗馆

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习俗 。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

婚俗厅用蜡像、实物阐述乌镇水乡婚礼整个仪式:下三书,行六礼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寿俗厅看到的是一幅福禄寿三星图,一对对寿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桌上令郎满目的寿面、寿桃....无不展示子女对老人家的美好祝愿。

三白酒作坊

相传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 “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高公生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鸿运发达,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

糟坊为前店后坊格局。店堂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产量约200升,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其中三白酒为主打产品。

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 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有争议)

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浸泡12小时左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 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潭已蓄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 开盖,再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已习惯喝瓶装酒的现代人如今已很少能再看到过这样“土气”的酿酒方法了。

置身于公生糟坊巨大的蒸笼边看涓涓佳酿滴落坛中,或在老店长条凳上小酌一番,都是偷得半日闲的快事。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蓝印花布,俗称“ 石灰拷花布 ”、“ 药斑布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 以其价廉物美, 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 、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 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 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宏源 泰染坊,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轧棉籽、纺纱线、 织棉布,一路看下来,你就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织成,清新可爱的花纹是怎么印出来的。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 。它雕梁画栋 ,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 ”、“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 ,有“打渔” 、“ 斗蟋蟀”、“ 敲锣打鼓 ”等生活场景 ,也有 “龙凤呈祥” 、“ 松鼠吃葡萄 ” 、“ 梅兰竹菊 ”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 ,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

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余榴樑钱币馆

余榴樑,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 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 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 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

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文昌阁和夏同善翰林第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 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 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夏同善的翰林第在中市观后街,原是一般的民居,占地不多。夏同善钦点翰林并获赐“翰林第”匾以后,才得以扩展而稍具规模。虽规模不大,但屋宇齐全,经整修后,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游人可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

整修后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来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

中间部分是主轴线,三间三进。大门前有一对大理石滚墩石,显示出萧家的不同凡响。进门厅的第一道门,可见门楣上有横“顶栋”即5个雕花短木,门槛奇高,跨 越不易,但中间一截可以卸下,称为“德槛” 。平时不开正门,进出有两旁边门。再往里是第三道门,即头墙门,过了此门是一个小小的石板天井。这是第一进。跨过天井是正厅,为第二进。正厅是平厅,梁上 供着珍藏有圣旨诰命的两个大红镂金漆木盒。在后面紧接着的两厢是楼房,靠墙有甬道相连。这种结构别处少见,大概与地基逼仄有关。再往里过二墙门,是三进的 后小楼厅。

东翼二间二进,有灶间、庭院,风格平庸,是下人居处。西翼,与门厅并列的是三间花厅,又称“接官厅”,装饰精美华丽。过花厅,进入一庭院,有假山、水池, 植时花异木,小巧、雅致,煞是可爱,这便是“肖家花园”。再往里,复有正厅和后楼厅,是夏家接待、起居、休闲、读书、娱乐的地方。

夏家和翰林第,是一则“学而优则仕”并因此荣宗耀里的故事,但却是乌镇历史上的事实,更是百姓口中的骄傲。而因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小白菜奇案”,夏同善的翰林第更有了它吸引人的传奇色彩。

立志书院

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现在是茅盾纪念馆。它的前身是名震 嘉 、湖的分水书院 ,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5年后, 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 。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 ,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 ,严辰就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 、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

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 。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 。大门的门楣上嵌着 “ 立志 ”二字 , 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 “ 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浚所题,两边一副对联是国学大师俞曲园撰 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 ;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 。”讲堂后面隔一栽植花草的大天井,为教学楼 ;另“籋云楼”,为钱法成所题 。籋有“ 钳 ”义,“ 籋云 ”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第三进是平房,作厨房用。立志书院将最后面一进平房辟为张扬园祠(同治九年建造),学生多 时也曾作过书院的院舍。

今天的立志书院已布置成为茅盾纪念馆,通过文字及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革命文学家茅盾(沈雁冰)祖辈居住的老屋,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 。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20xx年春离乡求学 ,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 。

茅盾故居有茅盾1934年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手植的天竹 、棕榈。198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3年8月筹备修复,1985年7月落成开放,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后相继增扩附属 用房和陈列馆,现总建筑面积1731.5平方米,1994年8月更名为桐乡市茅盾纪念馆,设《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复原)》 三个基本陈列室。

茅盾故居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屋等文物及乌镇的水乡风情 ,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嘉兴市红色长廊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桐乡市中学生校外德育基地。

修真观

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 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观成,有青鸾飞临 ,翔跃于修真观上空 ,镇人以为神奇,争来观看,一时间 ,修真观名气大增 。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

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建时的修真观有三大殿,前为元武殿,中乃三清阁,后是轩辕坛。后来屡有修扩,亦屡经兴废。元末,朱元障的军队与张士诚在乌镇展开决战, 修真观被毁,明朝洪武年间修复;天顺年间(或云成化三年),住持邱玉岩重建;清康熙十五年 ,道士徐绎铭应召入都,得到裕亲王的青睐,赐题“ 修真观 ”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中殿东偏建玉皇阁;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改元武殿为东岳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山门和戏台。至 此,修真观格局基本完成。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在乌镇与清军搏杀,修真观又遭毁坏,仅存东偏两殿;同治四年(1865年),里人吴学浚集资重建 大殿、山门、戏台、玉皇阁和旁月楼等,并增设瘟元帅殿,顿复旧观;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费用由布业捐助;民国20xx年 (1933年),吴学浚的孙子吴斯美捐资重修。解放后,修真观多有坍损,并在很长一段时期被移作他用而被拆除 。为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政府已拨出专款,继整修戏台后,又将修真观按历史原貌修复,令人惊奇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出土了一对巨石“门当”,经鉴定为该观旧 物,盛世出土,当为美谈。

如今的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的广场也依旧开阔宏畅。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

修真观广场系以石板垒筑而成,地势开阔,位处镇中,广场上还设有长廊石座,是镇人迎庙会、看神戏、唠家常、曝日头的绝佳所在。广场曾是乌镇的集市中心,现 在则成了开展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 。至今已举办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江南水乡特种邮票首发式、第一届中国·乌镇香市开幕式、乌镇武术迎中秋专场表演、海外华人乌镇中秋赏月等大型活 动,成了古镇新的文化娱乐中心。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20xx年 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 ,南临东市河 ,东倚兴华桥 。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 ,庄重中透着秀逸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 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 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 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话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10时起到下午16:3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戏影人生、土电影,起源于北宋时的北方,南宋时传到江南一带。在江南已有800多年的历 史,乌镇皮影戏属南派。至抗战前后,乌镇尚有12个皮影戏班子,走乡串镇,演出颇多。解放后随着电影的发展而日趋减少,至文革中完全停止,大量的道具也在 “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

皮影戏是利用各色可活动的牛皮或羊皮制成的造型,在强光的投射下,通过表演者娴熟的技艺,利用影幕向观众展示各色剧目,可称得上是中国特有的卡通片。皮影 戏表演所需的半透明造型都是用手工绘成,极为精美,各人物关节处以线缀连 ,可自由活动,演出时再配以鼓、锣、二胡、京胡、锁、呐、长笛等乐器伴奏,便形成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有《英烈传》、《闹天宫》、《康王渡江》、 《徐达打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

如今皮影戏已随着乌镇旅游业的发展,又焕发了青春,乌镇皮影戏馆仍在日日演出,并走入了人民大会堂,走出了国门,先后受邀请去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 国家表演,以其独有的民族魅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喜爱。皮影戏馆里收留下也许不仅仅是老艺人对过去的一往情深,更是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回归与渴望。

汇源当铺和访卢阁

乌镇中市的常丰街是一条传统商铺街。其中有一家叫汇源当的当铺,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高高的柜台(高1.8米),煞是气派。

典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南朝。最初是受百家施舍、收入丰厚的寺庙把多余的资金以抵押方式向民间出借的行为。这种借款方式使借款人蒙受高利息 的损失,但对社会有融通资金的作用,可救人一时之急。渐渐的,这种融资方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清雍正朝规定,典当行开业前应领取“ 当帖 ”,因帖上印有龙的图案和花纹,故俗称龙票。一般来说,商业发达的地方,典当行也特别盛行。

访卢阁在乌镇中市应家桥南堍,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阁上可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访卢阁是旧时乌镇最好的茶馆,如今已是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了。

此阁的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镇人卢仝开着一爿小茶馆。一天,他听说太湖边的山岗上有不少茶叶树,就前往采摘。但他不熟悉茶树,正在山上胡乱寻走时,发 现一位长者倒在路上,身上还背着一只竹篓 。他赶紧施救,掐那人的人中,终于将老人弄醒了,老人有气无力的指着竹篓里的树叶,做了个抓和吃的手势。卢仝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竹篓里的树叶塞进老人的嘴 里,老人慢慢地咀嚼这些树叶,不一会儿,便完全清醒了。

原来老人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因误尝有毒的树叶,昏倒在地。幸亏遇到卢仝,给他吃了解毒的茶叶,才得以脱险。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陆羽教给卢仝不 少关于茶叶、茶道的知识和炮制方法,并帮助采了不少清心舒气的茶叶,卢仝回家后,如法炮制了清心茶,功效的确不一般,睡眼惺忪的人喝了后神清气爽,心有烦 闷的人喝了顿感郁闷全消,做工乏力的人喝了后立马精力充沛……消息不胫而走,卢仝的茶馆整日茶客满座。卢仝不得不扩大店面,但总得有个叫得响的名字,卢仝 可犯愁了。又一日,陆羽前来乌镇拜访卢仝,给卢仝不少制茶的新方法。陆羽走后,一日,茶客们又议论起茶馆的名字。其中一位忽然高叫:“有了,陆羽是茶圣, 来访问卢仝,很是难得。这茶馆就叫“访卢阁”,如何?”卢仝想,自己的好运全是陆羽给带来的,这个名字倒也有纪念意义,就将茶馆起名“访卢阁”。

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是周围地区的商业中心 。明末清初,乌镇东南西北四栅连成一片,“ 民物藩阜,第宅园池盛于他镇”。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

在太平军和清军的交战中,乌镇的西栅、北栅受灾严重,到处断垣残壁。民国初年,乌镇经济稍有复苏,典当行也死灰复燃,恢复到5家,它们是东栅葆昌当、南栅 宝生当、西栅丰泰当、北栅淳泰当和中市汇源当。2o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四家或因亏损,或因湖匪洗劫,或因民生凋敝,市场萧条,相继关门。到 1931年,只有汇源当还支撑着,到日寇入侵时期,典物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

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划上了句号。如今存留的当铺成了旧中国时金融业的一个缩影,二扇斑驳的铁门后留下了太多悲怆与凝重。

推荐访问:景点 合集 镇东 最新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合集) 最新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5篇) 乌镇东栅导游词详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