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2023年《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地图阅读教学反思(10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一
一首“打油诗”盘活一堂课
以海拔为基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具地理专业水准。对于初次接触专业性地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从一些弯弯曲曲的线中能看出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山脊、山谷.....,颇为费神。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精心编了一首“打油诗”,使本知识点可以很快被学生掌握,而且使同学们乐于其中。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我在课堂上也很得意地向学生推荐: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
等高线,海拔出,
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
两山之间是鞍部;
下弯脊,上弯谷,
悬崖就在相交处。
要充分理解这首“诗”,还必须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对之“注解”,方能实现既能背诵也能运用。
“等高线,海拔出”,说明等高线产生的基础依据是海拔,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山峰之处有标注”,是说山峰所在的地方在图中是有明显的标记的,通常是用一个实心的黑三角标示出来。
“陡坡密,缓坡疏”,在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呈现出相对密集,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较小,反之为缓坡。
“两山之间是鞍部”,在紧邻的两个山峰之间,就是鞍部所在。
“下弯脊,上弯谷”,“下弯”是指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脊所在;
“上弯”是指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谷所在。
“悬崖就在相交处”,等高线是不能相交的,若出现等高线十分邻近,从视觉上看是“相交”了,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悬崖所在的位置。
当我向同学们说:“为了帮助大家编更好地掌握等高线地形图,我精心为大家编写了一首‘诗’”!台下一片轻笑,以为老师在以夸张的语气逗他们乐呢。
当我把“诗”写出来,并科学地加以讲解后,同学们发现这确实有助于他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首先,从韵律来看,本“诗”压韵很好,句句压韵。
其次,从节奏感来看,本“诗”很有节奏感,可按快板节奏念,富有动感,若谱之以曲,应可朗朗上口。
第三,从内容来看,把等高线地形图所表达的地形部位都囊括在内了。
第四,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兴趣盎然。
第五,从教学角度而言,一首简单的打油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让学生对此知识点印象颇深,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就这样,原本枯燥难懂的一堂课被盘活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二
《地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分析
《地图》是鄂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我们居住的星球》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情况,知道了地球仪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后,进一步引导他们了解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借助地图进一步认识地球,亲自绘制地图,经历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由对地图要素的模糊认识转化为理解地图的三要素,从而对地球以及如何在图上表现地球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六年级学生虽然有很多机会接触地图,但由于地图比较抽象、复杂,他们对地图的认识仍处于初始阶段,要想在一节课时间内引发他们的兴趣,完成对地图的认识,教师必须设计能吸引学生、操作性强的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可以采用观察法、归纳总结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亲历地图的绘制过程,对地图的要素进行分析研讨,使他们学会读懂地图并绘制简单的地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引导者、推动者、促进者的作用,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简单的地图,能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2.在亲历地图的绘制过程中,体会地图的作用,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逐步理解比例尺、图例、方向等要素,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愿意合作与交流,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a4纸30张、课件、6对磁石、30cm的尺子、橡皮、粗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探究主题
1.谈话:前段时间,我应邀到外地讲课,同学们听说我是枣阳市第三实验小学的老师,对我们学校很感兴趣,就围着我问这问那,你们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有哪些建筑?操场大不大?等等。对于外地同学的要求,怎样才能把我们学校介绍清楚?
2.学生谈各种想法。
3.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用画图的方法进行介绍既简单明了,又直观。
4.谈话:这个主意好!这张图我们可以叫做地图,如果要画地图,需要画哪些重要标志、重要地方、重要建筑才能反映学校的情况呢?
5.学生总结出画学校地图时需要画出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一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三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图的功用。
二、亲身实践,动手绘制地图
1.谈话:想给别人介绍清楚,每位同学都来画一张,好不好?可以画刚才说的这些,也可以画其他的,比一比,看哪个同学画得又快又好。
2.学生用粗记号笔在白纸上画地图。
3.每组学生分别评选代表本组水平的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由画图人按1~6组的顺序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要求“比一比”和“评选”,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竞争意识,为下一步研讨打好基础。确定用画图的方法介绍学校后,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绘制一张学校地图,学生只能凭借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人类绘制地图的过程,卷入到探究过程中。
三、分析研讨,修改完善地图
1.谈话:这6幅是代表6个组比较好的作品,现在选出全班的好作品。如果让你介绍,你认为这6幅地图中哪一幅或两幅能代表我们学校的情况?
2.学生在全班选出的6幅作品中筛选出一幅或两幅好的作品。
3.学生交流选出作品好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每组评选出的好作品再次进行筛选,激活了学生思维,形成认知冲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进行判断,认识到诸如方向、位置、比例、分布合理等要素。
4.谈话:首先来看方向问题。大家评选出的这幅地图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来看大门在这幅地图的上下左右的哪个方向?
5.师生把地图上大门所在位置和实际大门所在方向进行比对,教师从大门画在上下左右哪个方向好、科学规定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地图的方向如何确定,以及方向的表示方法。
6.学生对选择出来的好的地图进行修改完善,对方向位置画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
设计意图:针对全班同学画的图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到规定地图方向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上是如何规定的。这一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方向”是地图的一个重要标识,这一认识是他们经过一系列分析、研讨、探究得来的。
7.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比例问题,除了方向,比例也非常关键。我们学校那么大,这张纸这么小,要想把学校搬到纸上有那么大的纸吗?如果画必须按一定比例缩小。这位同学画的这张地图要缩小多少倍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那幅公认画得好的地图的教学楼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深入探讨比例尺的定义、意义,明确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应该是一样的,并探讨比例尺公式的计算问题。
8.学生对筛选出来的地图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地图比例尺问题是地图内容教学的难点,如何使难点问题简单化,有效突破难点,是本课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往教学,教师往往是先告诉学生什么叫比例尺,然后再引导他们理解其含义,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完全是被动接受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比例尺的概念不是老师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针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逐步了解了这个概念,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这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分析、研讨,认识了地图的两个要素,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得到了升华,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9.明确比例尺和方向都可以写在地图左下角的方框内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10.为地图取一个名字。
11.谈话:地图的名字既要自己能看懂,也要让别人看懂。如果现在再让我们画一幅地图,知道该注意什么了吗?
12.引导学生总结,知道要注意方向、比例尺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经过思考,明确地图的两个重要要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梳理,又能帮助他们把握重点知识。
四、实际运用,提高识图能力
1.谈话:现在我们知道该怎样画一所学校的地图了,如果我们要画更大地方的地图比如襄阳市、湖北省、全国的地图,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2.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注意比例尺更小、重要标志变成符号、方向等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研讨,知道了地图的两个要素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全面了解,深化认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中国行政区划图》,看能发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学生不但能在地图上看出方向、比例尺,还能发现不同地区的颜色、大小、位置、是否有山峰、河流等,更重要的是,还发现画学校地图时不需要用到画大面积地图时需要使用的图例,顺利引出图例的概念和对常见图例的认识。
4.学生阅读课本第14页的图例,加深对图例的理解认识。
5.学生总结绘制地图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地图的三要素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步被发现、理解,学生对绘制地图时的要素进行总结,有助于他们对地图的整体认识。
五、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1.教师课件出示几个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查:
[台湾省的周围被什么环绕?
上海在武汉的哪个方向?
武汉离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师生共同对这几个回答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通过几个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不同类型的地图,提高识图能力,把他们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设计意图:因为课上学生主要使用的是《中国行政区划图》,其他地图学生能否看懂、会用呢?为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涉猎更多关于地图的知识,教师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下去后再找一找不同类型的地图,看能不能从这些地图上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延展到课外。
教学反思
有关地球内容的教学,大多不易让学生直接亲历探究过程,老师们普遍感觉不容易体现学科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打破了以往此类内容的教学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引导学生对地图看一看、说一说、练一练的做法,先让学生画地图,再引导他们分析如何画好地图,最后引导他们操作如何利用规范的地图。这样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而且能够创设一种让学生经历地图绘制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感悟,在相互研讨中获取新知,提升认识。
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学生通过适度的探究研讨,完成了对地图及其有关概念的认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理解、领悟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学习?适时的赞赏、鼓励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在设计这课教学时,我采用了让学生互评、全班同学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此来鼓励学生深度探究。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三
《地图》的教学反思
针对这节课,在我的教学笔记中,我是这样记录的:
一首“打油诗”盘活一堂课
以海拔为基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具地理专业水准。对于初次接触专业性地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从一些弯弯曲曲的线中能看出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山脊、山谷.....,颇为费神。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精心编了一首“打油诗”,使本知识点可以很快被学生掌握,而且使同学们乐于其中。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我在课堂上也很得意地向学生推荐: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
等高线,海拔出,
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
两山之间是鞍部;
下弯脊,上弯谷,
悬崖就在相交处。
要充分理解这首“诗”,还必须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对之“注解”,方能实现既能背诵也能运用。
“等高线,海拔出”,说明等高线产生的基础依据是海拔,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山峰之处有标注”,是说山峰所在的地方在图中是有明显的标记的,通常是用一个实心的黑三角标示出来。
“陡坡密,缓坡疏”,在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呈现出相对密集,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较小,反之为缓坡。
“两山之间是鞍部”,在紧邻的两个山峰之间,就是鞍部所在。
“下弯脊,上弯谷”,“下弯”是指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脊所在;
“上弯”是指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谷所在。
“悬崖就在相交处”,等高线是不能相交的,若出现等高线十分邻近,从视觉上看是“相交”了,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悬崖所在的位置。
当我向同学们说:“为了帮助大家编更好地掌握等高线地形图,我精心为大家编写了一首‘诗’”!台下一片轻笑,以为老师在以夸张的语气逗他们乐呢。
当我把“诗”写出来,并科学地加以讲解后,同学们发现这确实有助于他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首先,从韵律来看,本“诗”压韵很好,句句压韵。
其次,从节奏感来看,本“诗”很有节奏感,可按快板节奏念,富有动感,若谱之以曲,应可朗朗上口。
第三,从内容来看,把等高线地形图所表达的地形部位都囊括在内了。
第四,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兴趣盎然。
第五,从教学角度而言,一首简单的打油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让学生对此知识点印象颇深,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就这样,原本枯燥难懂的一堂课被盘活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四
地球和地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范文一: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效果还好一点,对于一些暂时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规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带的划分依据中的有没有极昼极夜等,从学生课后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容易混淆,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教学反思范文二:
听了章纪敏老师的《地球仪和地图》这节课,可以说收获很大。最大的感受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章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评价: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章老师可以说大胆创新,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尤其是教学情境的设置非常新颖,恰到好处。以漂流瓶作为主线来设置情境,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生活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1、在认识经线和纬线这一教学环节中,章老师精心设计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然后布置学生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线和纬线,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如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条数等特点。该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小制作等活动,落实三维目标。之后章老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和总结经线与纬线的特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五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效果还好一点,对于一些暂时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规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带的`划分依据中的有没有极昼极夜等,从学生课后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容易混淆。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六
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要素(地图提供的基本直观的信息)。经过思考,讨论读懂地图的内涵,获得更多的隐蔽的信息。
由于线段比例尺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利用线段比例尺进行量算。并且,教师要告诉大家用这种方式表现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3)同学们能否利用线段给出的比例尺,计算该地图与它所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线段比例尺的简单计算活动,理解比例尺的本质特征,就是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即缩尺。
(4)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会有什么表示方式?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推导和说出比例尺的其他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使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的喜悦。
2、可以设计下列活动来练习从地图上确定方向:
(1)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七
七年级《地图》教学反思
本学期学校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所讲的内容是七年级地理《地图》一节。课后自己做了反思,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让“经典”的“地理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地理学科本就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以为,要更新观念用新的观念来指导和实施教学活动。
1、能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在本节课里,导人新课用了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看本市地图,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自我,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树立学习效率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为了避免教学中“教知识点、背知识点、考知识点” 将看懂本市地图作为主线 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了解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注记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学案进行观察、讨论。全体成员优先完成的小组优先选择讲解哪个知识点,第二完成的小组第二选择,依次类推。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你让他自己选择学生就觉得有好大的优越感。就会积极动脑合作完成要求。
3、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经验和观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各实际问题的解决,达到“回归生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例如让学生说说在野外迷路了该怎样确定方向这个设计。
4、做到好中差学生都兼顾。给其他小组找错改正或补充是好学生锻炼的机会。小组自学后的讲解,老师叫每组的`同一号来解答(只叫中间号)就是锻炼中等生的能力。对于差生在自学时要求每完成一个内容,学伴间就要对照,只有全组都完成才能举手示意老师,按顺序自己选择讲解题。这样不会拉下一个同学,全班都积极参与。
指出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我们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那么,我们要读懂地图,用好地图,就必须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的知识。使学生从思想感情上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5、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加强。目前学生到黑板前的板书能力,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都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指导和训练,以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6、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八
地图教学方法教学反思
一、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插图,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阐明其空间分布,而且还表示它们的形态(如河流长度、水系特征),所以有人说: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地图教学,首先要明确读图要求,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
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
四是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理解记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使学生能读会填。地图的教学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置――找关系――助记忆”。
二、地理统计图教学。
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量”的表征,地理统计图是地理数据的形象直观。统计图教学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与精神。统计图可依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读座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读图名的目的在于知道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自己要读什么,座标(或图例)则反映了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量上的大小(单位),读图名和读座标是读统计图的基础。读数据一要读全,二要注意读变化趋势,然后才能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图表(图图)转换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动手制作等多种能力。
三、示意图教学。
教材中的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如果说地图侧重从空间分布,统计图侧重从量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联系的话,那么,成因示意图则侧重阐述它们的形成,成因示意图往往和统计图联合出现,它们在教材中联系是很紧密的。成因示意图教学可这样安排:“明确地理位置――分析要素状况――揭示发展历程――抽象(或演绎)规律。”如进行“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教学时,可先明确这种气候的地理位置(赤道附近),分析该地太阳高度和气温状况(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天气变化过程(日出后,气温迅速升高,地表水不断蒸发到空中,空气中水汽不断增多,云层增厚,午后14―16时产生雷阵雨,雨过天晴);
最后得出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的特征。在进行成因示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投影片和板画动态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较为理想的手段。
四、景观图。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照片实录景观(彩图)和素描景观,从内容上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图的作用是通过直观形式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印象,教学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并注意抓突出特征,避免不着边际,分散学生注意力。
五、史料图教学。
史料图有地理学家画像、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知识发展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实,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地理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造精神,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般方法。如我在进行“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插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魏格纳躲在病床上仍孜孜不倦地观察和学习以培养学生发奋学习、建功立业的志向,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历程,鼓励同学们“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多方求证、形成学说”,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激发了同学们的科学热情。
六、漫画教学。
地理漫画以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幽默和讽刺的笔触揭示人类处理人地关系的成就和问题,它不仅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而且蕴含着振聋发聩的教育力量。漫画教学一方面可根据“画的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现实(或理想)――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办――给我们什么启示”的程序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和读图方法,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幽默气质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读图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逐步形成关心人地关系及发展的责任意识。利用学生学到的漫画技法,还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周围人地关系并以漫画揭示这些关系。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的环境意识、节约意识有了很大增强。
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插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九
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现形式,学会换算和判断大小,学会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并换算成实地距离,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记住基本的图例。在教学中讲解辨别方向的方法很容易,但是运用方法辨别方向却不容易,为此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坐标定向法,学生在地图上先按照老师讲解的三种方法即“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向北方。”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然后在指定的点上画一个一个坐标,标上东南西北,那么,再判断它和另外一点的相对位置就轻而易举了。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屡试不爽,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听课的教师们都认为这个方法行之有效。
成功之处
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是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小游戏、多媒体手段等方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的情绪高昂。
三是关注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读图、识图、析图。
②正确把握教材内容,重视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
③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学习,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协作习带来的成功,激励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不足之处
一是学生讨论学习的自由度不够宽松,由于老师引导的太过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学生思维,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二是由于害怕课堂组织教学不能收放自如,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敢放开讨论,学生们显得意犹未尽。如在经纬网上确定方向,老师生怕学生找不对,方向领着学生分析,而没有发挥出学生主动性。等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得。
《地图》教学反思与改进 地图的阅读教学反思篇十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一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做得较成功的地方体现在以下两点:
1、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课教学时在充分理解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从我们熟知的地球引出地球上的国家、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再由“你知道中国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些国家或地区吗?”从一个宏观视野引出新课的学习,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新授环节,通过看课件听老师的话,认识绘制地图时的规定。再认识地图上的位置和方向。在这一环节中先认识中国的省份、再认识河北省,也是按照从大世界到小区的顺序学习的。使学生懂得方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活动“帮小猴送信”对认识方向与位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多媒体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与位置内容并不复杂,学生也易于掌握。但如果没有凭借物达到这一目标也是有难度的。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更好地认识了地图上的方向,从始至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
不足:
1、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关注不足。部分学生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只有少部分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上,教师说的多,给予学生的空间就少,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探索、独立思考,有老师累、学生乏的感觉。
3、对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到位。如在认识“小区一角”时,让学生说从某地到某地怎么走,可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过于放手,学生提的问题跳跃太大,由最易直向最难。老师对于课堂的调控做的不是很好。
4、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如: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敢于表达、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总之,本节课优点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我相信,讲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