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1从整体的角度来看 ,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 ,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 ,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 ,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 。因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 ,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 、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 、巩固国家善治 、捍卫民族尊严 。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 ,指明行动方向 。“没有方向的船 ,什么风都是逆风” 。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 、点亮行动的明灯 。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 ,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 、巩固集体认同 、铸牢整体意识 ,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 ,凝聚发展力量 。谚语有云 ,“众人拾柴火焰高”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 ,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 ,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 ,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 。因此 ,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 、汇集有效资源 、整合进步力量 。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 ,提供精神归宿 。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 ,也裹挟了浮躁 、焦虑与不安 ,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 ,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 ,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 ,形成一个共同认同 、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 ,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 ,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 ,巩固国家善治 。有情有义 ,方能行稳致远 ,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 。大家有情有义 ,同铸共同体意识 ,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 。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 ,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 ,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 、规范意义 ,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 。与此同时 ,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 ,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 ,捍卫集体尊严 。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 ,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 ,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 。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 ,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 、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 、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因此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2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新时代,对于民族高校而言,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就必须提高各族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即使用、解读、评价各种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对现实环境的再现绝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一种经过选择、加工后的再现。传媒反映怎样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因素等。正因为信息环境不是现实世界,而人们的行为却是直接面对现实环境,所以需要受众具备辩证分析能力,具备对媒介信息进行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判断的能力。具备了媒介素养的受众,才拥有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工作服务的能力。
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在全媒体时代被传播放大,在青年中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因此,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高校青年学生民族成分多,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民族高校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表现出以下特点: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选择了解信息、消遣娱乐是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手机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主要载体,传统媒体的接触量比例很低。
自21世纪开始,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已经致力于媒介素养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但我国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尤其在民校高校或者民族地区的高校,还需要建立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机制,提高各族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民族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着力点
在民族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媒体资源,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报道或自媒体资讯时,能够具有鉴别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专业课程设置入手,发挥组织传播的先天优势。民族高校可面向全校开设媒介素养通识选修课。尤其是开设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媒介素养教育借助高校课堂,凭借高等教育制度化、持续性优势,可使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相对长期和稳定的贯彻。对于大学生尤其是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教师专业的、系统的讲解,有助于他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有利于对大众传媒产生理性认识,对于怎样接触媒介、应该接触哪些媒介、吸收相关媒介的哪些知识也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基础,对于大众媒介中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该怎样有选择地接触、有判断地接受,自然而然就可以找到正确的路径。
辐射课堂教育成效,发挥人际传播的独特影响。接受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传播中恰当传递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大学生比较容易对热点问题形成共识,形成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在校内的辐射。在毕业以后,大学生会把自己掌握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播给同事或者是亲朋好友,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向社会延伸、在朋辈间传播。若干年后,他们为人父母,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媒介素养知识必然会融入其家庭教育体系中,形成代际纵向传承。
凸显示范引领,建构科学的理解框架。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校园媒体已从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转向微信、抖音、B站、微博。这些新媒体也是民族高校学生最常接触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平台,因此要在学生在校期间,让他们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校园新媒体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的资源。在校园从事新媒体工作的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由于长期与媒体接触,在实践层面获取了一定的媒介知识,他们成为校园中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人群,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因此,要善于发挥这部分人群在理解和接受传播内容方面起到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内容的资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对校园生活、身边师生和校友关注度极高,民族高校校园新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多种宣传报道形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策划相关宣传教育内容,如开通专题网站、制作专题节目、推送系列报道、制作播放短视频、开展与受众互动等,建构青年学生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新闻框架,从而在实践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在中华民族发展史、我国民族工作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在中央的部署下,各级各方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甘肃省委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正在研究制定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但从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目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基本要求、实践路径、具体抓手等认识还不够、研究还不深、工作还不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推进慢、实践抓手少等问题。因此,我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从中央和国家层面谋划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心共铸”工程。
第一,构建国家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但目前理论界、学术界的研究总结还跟不上,存在解读阐释不系统、不到位、不权威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教育培训体系等。为此,建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作出系统部署,构建成熟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把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通过权威的国家话语体系传播开来,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性、根本性、原则性、实践性等重大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事务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作保障。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应当及时修订完善,把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民族关系的新变化、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写进去、体现好。党内法规方面,建议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专门制定出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党内法规,使之成为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全体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国家法律方面,建议遵循宪法,对现行涉民族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完善、立改废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到国家法律体系之中,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全体中国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形成组织动员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既需要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双轮驱动”,更需要党内党外、各行各业和各族人民的“同心共铸”。因此,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嵌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到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力推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4
一部名为《山海情》的主旋律扶贫剧广受好评,圈粉无数。故事发生地——宁夏西海固和闽宁镇翻天覆地变迁的历程,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于上世纪90年代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并结下丰硕成果的缩影,也是各族干部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
回望过去,发生在西海固的传奇不止于此。这方土地,同样也见证了党的民族工作的非凡历史。
1935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途中三过宁夏西海固回族聚居村庄——单家集,毛主席为当地宗教人士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留下了著名的革命佳话“单家集夜话”。红军驻扎时,还向当地百姓传授了马铃薯粉条制作技术。从此,这种粉条就被称为“红军粉”。如今,“红军粉”已成为单家集各族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从“单家集夜话”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从干沙滩到金沙滩,从贫穷闭塞到全面小康,从长征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创辉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空前增强。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就要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从百年奋斗中汲取前行力量,坚持不懈用党对民族工作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回顾历史,我们党始终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创造积累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党的民族工作史是党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早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强调“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把少数民族解放纳入中华民族解放的全局之中,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历史新纪元。从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水族)到韦拔群(壮族)、黄振士(黎族)、蓝飞鹤(畲族)等革命英雄;从“半条被子”“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八千湘女进新疆”“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从中央访问团到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从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到乡村振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发展不懈努力,绘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画卷。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鲜明主线。在惊涛骇浪中挺立潮头,在栉风沐雨中书写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新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把“中华民族”概念写入宪法,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了新时代。比如,明确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出台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极大地帮助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经济大循环,步入发展质量更高、群众得实惠更多的历史时期;明确强调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推动出台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民族团结、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政策文件,重视解决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形成、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决履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一百年惊涛拍岸,新时代激流勇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履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深刻认识和了解民族工作在党的百年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实际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在大统战工作的格局下,进一步找准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责定位,突出工作主线,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工作体系,做到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要坚定不移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分析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教育、抓交融、抓发展、抓法治、抓稳定,着力推动“十四五”时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5
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效。
要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完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和黑龙江省委要求,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担负起创建主体责任,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坚持由各级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宣传、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共同负责,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推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要突出主线方向,不断丰富创建工作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鲜明主线。只有紧扣主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彰显群众性、富有创造性,才有蓬勃生机与活力。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评价标准,贯穿到创建工作各领域各环节。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做积极宣传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捍卫者。准确把握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切实夯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要坚持精准创建,推动创建工作平台化、项目化、工程化、品牌化。党政机关要做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表率,在尽职履责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企业要广泛吸纳各民族员工就业,团结各族员工致力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履行好社会责任;社区要着力构建嵌入式的社区环境,让各族居民安居乐业;乡镇要顺应城镇化发展,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学校要加强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连队和驻地所在地方要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等。
要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要规范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活动,推动创建工作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连队等基层单位,引导和激励示范区、示范单位争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试验田和标兵,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着眼提高宣传教育实效,进行“滴灌式”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推动创建工作重在平时、融入日常。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民族团结,用好各族群众身边的历史故事、现实经历,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活动,持续宣传全国及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传好党的民族政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刻分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院校的立校之基、育人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是造福各族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党的民族工作服务、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等重大使命和责任,必须紧扣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等,切实找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发力点,将民族院校建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用我们党百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产生的历史性影响感召青年学子、教育青年学子,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现在美好生活。要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子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自觉从内心深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自觉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民族院校青年学子既是各民族的优秀人才,更是中华民族的栋梁和未来,希望青年学子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那样,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大学生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之志与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在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争做新时代韧不可破的“红纽带”,把各族人民牢牢地链接在一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争做新时代固本强基的“钢筋钉”,镶实薄弱点、嵌牢松动处,让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根基更加厚实和稳固,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争做新时代遍地开花的“金种子”,把民族团结的优秀基因播撒到祖国山川、各族人民心中,让民族团结之花遍地绽放、常开长盛。尤其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担风雨、共迎挑战、共创辉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有精神,与世界上其他共同体比较,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历史特征的共同体。
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辉煌历史。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使其区别于19世纪以来出现的西方各类共同体。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东亚这一块大陆和西欧相比,在这方面大不相同。西欧至今统一的局面还没有形成,甚至所谓‘共同体’也不牢固,而我国统一的主流是没有断过的。”费孝通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克1932年访问中国时的印象中得到佐证。当时,帕克被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深深打动,他说,“中国就是这一种有机体。在它悠久的历史中,逐渐生长,并在地域上逐渐扩张。”在帕克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完成了的文明,它的文化、习俗、制度相互搭配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帕克这一印象也得到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证明:“秦汉时代,一个庞大的共同体网络终于形成。这一‘天下’格局,以其开放性不断吸收与消化外来的影响。”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典型特征之一。
中华民族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勾画了“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吹响了各民族一起迈向伟大复兴新征程的进军号。中华民族既统一于文化,也统一于共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将逐步在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共同体。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标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必将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推荐访问:共同体 中华民族 学习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学习心得体会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