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棒棒》观后感7篇【完整版】

时间:2023-03-02 10:3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棒棒》观后感7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最后棒棒》观后感7篇【完整版】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一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看到开 ..com 头,导演兼主演之一何苦出厂,一名正团级专业军官,让我产生怀疑,这样的人或许也就在底层体验几天,至多一两个月。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棒棒们的生活渐渐展现在眼前,最后竟眼泪纵横。棒棒的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

如何苦所说,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当棒棒的原因。然而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需要钱,需要生活。何苦的师傅,老黄,已经六十多岁了,然而却依旧靠着一根棒棒自力更生。老黄的生活是凄惨的。少年时因为出生成分不好,生活艰难。之后好不容易与一个带有三个小孩的寡妇组成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女儿,却在自己外出挣钱时被人趁虚而入,之后只能将女儿寄养在亲戚家,自己出来靠棒棒挣钱。之后女儿好不容易成家,却有巨额的房贷需要还,老黄只能继续扛起棒棒。看着老黄艰难的生活,即使有病在身,也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坚持不去大医院检查。

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不已,不仅是故事中的“老棒棒”们,也有导演这个新生代的“棒棒”。为了拍好这部片子,一名转业的团级军官深入底层生活一年多,一起同吃同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名“棒棒”,并有了自己的外号。在经过一年的生活,将棒棒们真实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然而,更为让人欣慰的是,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并带领着这群棒棒过上了更加稳定的生活。

大寒之后,一定立春。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二

一、影像叙事下的文化表述视角

《回味“老重庆”山城的文化记忆》一文将棒棒列为山城重庆的文化记忆之一,认为棒棒代表的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生产变迁中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和一座城的发展轨迹。

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为主体,将产生的情感与心灵体验作为代际共享的集体记忆。很大程度上它是隐喻性、象征性的存在。特别是由于影像自身的特质,使得借助影像叙事建构文化记忆更是混杂着认知方面的情感性与局限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等成分。

《最后的棒棒》作为独立纪录片,虽然相对于体制内纪录片有了更少的框架限制和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于文化记忆的建构仍无法逃脱视野和方法的桎梏。

二、他者窥视中的文化尘埃

《最后的棒棒》中,导演何苦化身一名棒棒走入“他者”的世界,窥视棒棒群体的酸甜苦辣。

拍摄纪录片同样面临“进去”与“出来”的问题,导演何苦接受采访时谈到:“与多位棒棒进行了解释和介绍,但大多数棒棒们对于拍摄纪录片持排斥态度,因此选择了拜友好的老黄为师傅的方式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

导演由此才走入了棒棒的世界,同时自身也多了一个身份——棒棒。但是导演仅仅只是“多”了一个身份而已,其原有的身份或身份观念并未从他身上剥离,正团级转业干部、市民、知识分子等文化符号根深蒂固的贴在他的身上。一方面是作为棒棒何苦,一方是棒棒之外的拍摄者何苦,形成两极化的叙事冲突。

纵览纪录片,导演何苦的身份观念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始终以“他者”的身份在向大众讲述着棒棒们的故事。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叙事、现实主义的主题设置、悲喜交融的风格展现、身体与暴力的被观赏,刻画着棒棒生活中制度壁垒的逃避和吊诡再现、经济困境的直白冲撞、社会资本再现的固化和异化、社会体验的被剥夺感的形象,实现着自己展现底层人民生活不易的“影片理想”。

这种“远方轶事”的影片拍摄已延续了很长时间,以“他者”的视角记录拍摄对象的生活,向除拍摄对象以外的“他者”讲述拍摄对象的故事,从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影像所记录的文化记忆都是他者窥探中的文化尘埃。

三、影像赋权下的文化重构

纪录片是参与式传播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参与式传播作为发展传播学新的范式,其最大的特点即是具有强烈的赋权性,赋权的中心是为弱者增权加能。

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在影像之下,老黄等弱势群体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在摄像机的"监视之下,老黄久久没有办下来的房产证迅速顺利的办了下来,并且由专人送到老黄城里的居住地等等。然而按惯例来说,这些事情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率并不高,正是摄像机的力量,将棒棒所处的现实社会变得“美好”了那么一点。

在关于“农民工转型”这一重大话题上,影片是以导演的“能力”为棒棒们提供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作,不费余力的完成了这种转型,轻松的回答了这一重大话题,为棒棒们的棒棒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禁不住要问的是,影像对于现实社会的重构是否有点过了呢?

柏格森认为“记忆的进程完全就是记忆逐步被物质化的进程”,这种物质化的过程表现在媒介自身的特性不断加诸于记忆并成为记忆一个部分之中。这也意味着,媒介本身的物态特性不仅影响且参与到拍摄的过程中,并进而成为整体记忆的一部分。

当我们立足现在去回溯关于一个逝去事物或人的记忆时,记忆的媒介框架总是会伴随着这些记忆产生。纪录片也是一样,纪录片无法做到对拍摄内容的毫不打扰,影像赋权记录下的文化记忆就好像倒映在水面的影像,似乎可以反映出真实的模糊样子,但却不能说是完全准确而真实的,只能是部分的、个别时候还表现出扭曲和不确定的镜像。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三

下午,妈妈带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主要讲述的是一群年过六旬的老人,为了养家糊口而远离家乡来到重庆打工。因为他们没有学历,很多行业都嫌弃这些老人做事效率低下,不愿意聘请他们,所以他们只能去给别人搬运货物,做着最辛苦的挑夫工作,在当地就被亲切地称为“棒棒”。

“棒棒”们每天赚得很少,一个单才几块到十块不等,运气很好的那天挣得最多的也就30来块钱,一年都只能赚四千多块钱。他们的生活过得特别艰苦,住着破烂的房子、吃着最便宜的馒头和青菜,鸡蛋算是最好的食物了。房子里破烂不堪,蟑螂、老鼠明目张胆地爬,每次买的菜不高高挂起就会被老鼠给吃掉。过年了,其他行业的劳动者都回去了,只有“棒棒”们没有回家仍在孤零零的大街上等顾客……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原来还有人过着这么辛苦贫穷的生活,本应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还要离家做这么辛苦的工作,靠着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

体会到,学历在当今这个现社会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工地上都有机器设备可以代替部分人力,没学历,不会操纵这些设备,别人都不会雇佣你来工作。我现在的学习条件这么好,应该努力学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四

“棒棒”这一个词一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一脸茫然,因为对于习惯了机械化与智能化的现代人来说,那些“棒棒”们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所以即便大家不明白这一个词语的涵义,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因为我们不常见到,因为我们不必理解,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没有必要在意,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不,我不认为这是对的,因为在我看来,了解“棒棒”这一个群体就是了解一段历史,了解“棒棒”这一职业就是了解一种文化,解决“棒棒”这一难题就是解决一种贫穷,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探讨一下“棒棒”这一神秘群体,去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

一说到“棒棒”这个词,那我们就不得不提重“庆棒棒”这一个称号,而一说到重庆的棒棒,人们就会立马明白,那些所谓的“棒棒”就是指靠一根棒子生存的人。在那些没有机械帮忙的情况下,这些伟大的棒棒们就靠一根棒子,靠一双肩膀,靠一身蛮力,靠一腔热血去走街串巷,爬坡上坎,充当人们生活中的运输工具。

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都推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也一直说劳动人民是最伟大的,最勤劳的,可是为何这些所谓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这些“棒棒”们会生活的这样苦楚,这样不堪呢?而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帮助他们,社会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支援他们,国家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容纳他们呢?

当然了,除了整个社会环境之外,事实上,棒棒们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我们要知道,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棒棒精神”,而不是所谓单纯的人工苦力了,所以“棒棒”们必须看清趋势,认清现实,努力去寻找新的出路,新的机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脱离困境,活的更好!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五

在上周五下班回家之后,一口气看完了《最后的棒棒》。这种基于现实生活而来的纪录片,反应的是最真实的生活,老黄,老实巴交的一个人,一辈子辛勤劳动为儿女,自己省吃俭用积极乐观。但正是如他所说:好人没有好报。他的出身,由于他父亲的缘故(特殊年代成分划分为了地主)使他从小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处处被排挤和打压。剧中并没有用镜头来让老黄自己进行讲述,是以动画的形式来表达他童年的这段经历,能够让人直观的看到那个年代的疯狂曲折,仿佛你也能亲身感受到老黄从小的那种经历。也就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他娶不了老婆,去到了一个养不活孩子的寡妇家庭中结合生下了一个女儿。没有手续,没有证明,就这样的一段婚姻(甚至不能叫做婚姻)。为了养活家里孩子,他不得不出门打工,最后迎来的是另一个男人在这个家庭的合法入主,他只能带着小小的女儿另谋出路。人生啊,是非曲折,艰难困苦。是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能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女儿寄养在亲戚家后,他出来,这一次,做了棒棒。不曾想,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这二十多年中,他本分老实,就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住在那狭小拥挤的阁楼间,劳动在那片固定的场所。出门在外,家里很多事情不能操心,自己在老家的事情很多办不妥当。正如他所说:修公路集资扣钱,他没跑掉。但自来水入户,就没了他的份。一个房屋的产权证,来来回回折腾了很久。这一次如此顺利办下来,我想跟这部片子的拍摄有很大的的直接关系吧。

片中的老黄也有幸福的一面,女儿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儿子,还买下了一套大房子。女婿也很是孝顺,能够在他生病的时候奔波千里回来,半夜出门找治病偏方。我想老黄是幸福的,为了减轻女儿女婿的压力,帮助他们还清房款。也是基于对这种幸福的直接渴望,他推迟了放下棒棒的时间,想着想靠力气多挣几年钱缓解女儿房款压力,没曾想还没达到目标就患病。那种心酸那种挣扎,是对生活的向往,是对命运的不甘。在生病之后,因为怕花钱,只是去小诊所看看,买点便宜的药品,这是跟大多数的人一样的选择。在按摩院,先免费再收费的套路我想真的伤了他的心,颤颤巍巍掏出来裹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钱是血汗钱,是正直诚信。他们在自力巷被拆迁之后流落街头,老黄身体不适,最后快要晕倒,仍旧喊着不去医院,死也要在外面。是啊,这样的劳动人民对于现在的医院是多么的恐惧,对于医院里的花销是多么的担忧。一治病,可能整个家业就没有了。可是环境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从来都是人去适应环境,没有环境会反过来适应人。

人啊,总是受尽苦难却依旧向往生活!希望老黄越来越好早日康复,希望以后好人不要在没有好报,希望他能够过上幸福完满的晚年生活。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六

“棒棒”这一个词一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一脸茫然,因为对于习惯了机械化与智能化的现代人来说,那些“棒棒”们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所以即便大家不明白这一个词语的涵义,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因为我们不常见到,因为我们不必理解,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没有必要在意,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不,我不认为这是对的,因为在我看来,了解“棒棒”这一个群体就是了解一段历史,了解“棒棒”这一职业就是了解一种文化,解决“棒棒”这一难题就是解决一种贫穷,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探讨一下“棒棒”这一神秘群体,去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

一说到“棒棒”这个词,那我们就不得不提重“庆棒棒”这一个称号,而一说到重庆的棒棒,人们就会立马明白,那些所谓的“棒棒”就是指靠一根棒子生存的人。在那些没有机械帮忙的情况下,这些伟大的棒棒们就靠一根棒子,靠一双肩膀,靠一身蛮力,靠一腔热血去走街串巷,爬坡上坎,充当人们生活中的运输工具。

不过叫人觉得可悲,令人觉得遗憾的是,在这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中,不管这些棒棒们有多么努力,他们都赚不到什么利润,甚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加不堪的是,对那些大部分都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的棒棒作文们来说,有时候甚至好几天都开不了业,赚不了钱,所以他们只能蜗居在街头晃悠着,祈祷运气眷顾自己,他们只能蜷缩在暗无天日的自力巷里面,祈祷着这个家不要被拆迁,这个月的房租不要被催促。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棒棒”,他们卑微不堪,他们辛苦万分,他们辛酸不已,可是就算是这样,好运也没有眷顾他们。因为生活在杂乱不堪的地方,所以他们经常会遇到扒手,遭遇抢劫,饱受病痛,忍受孤苦,日子没有一点点盼头,生活没有一点点希望,让人莫名觉得心酸,觉得可悲,觉得心疼,觉得哑言,觉得鼻酸。

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都推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也一直说劳动人民是最伟大的,最勤劳的,可是为何这些所谓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这些“棒棒”们会生活的这样苦楚,这样不堪呢?而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帮助他们,社会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支援他们,国家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容纳他们呢?

当然了,除了整个社会环境之外,事实上,棒棒们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我们要知道,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棒棒精神”,而不是所谓单纯的人工苦力了,所以“棒棒”们必须看清趋势,认清现实,努力去寻找新的出路,新的机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脱离困境,活的更好!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七

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最后的棒棒》。

棒棒是一个没落的行业,不过在以前的山城重庆特别流行,那时重庆街上的棒棒比行人还多呢。那时的重庆还没有开发,山路崎岖难走,人们为了把一些重物搬过山越过岭而犯愁,于作文吧是,一些穷苦农民就想到了靠搬东西赚钱的法子,棒棒这个职业就此产生。现在可不一样了,由于重庆的开发,人们逐渐不需要棒棒了,只剩下一些意志坚定的老人还坚守着这个行业。

《最后的棒棒》以导演何苦这位初生棒棒为视角,讲述了老黄、老杭、大石等棒棒是如何过每一天的。他们住在自力巷53号一座待拆迁的危房里,位于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后面,或许就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每位棒棒的“房间”几乎只能放一张小床,每天的伙食基本就是稀饭,条件好一点的棒棒也要隔两天才有一点肉吃。这样的环境下,这栋又破又旧的楼中棒棒们个性更加凸显了:“老黄”忠厚老实,待人宽厚,自己不愿意吃亏,也绝不愿意亏待别人;河南是个赌鬼,即使是十赌九输也还是坚持以打牌为业,直到后面实在没有赌资才不去打牌,却又因为粗鲁莽撞被老板开除了;老杭,老甘,老金等人也都各有特点。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黄和导演何苦在大街上过夜这件事。自力巷53号被定为危房的那天,何苦和老黄一起到楼下的公厕去上厕所,谁知回来时自力巷53号就已经被拆了。何苦和老黄都特别紧张,因为何苦有两个装零钱的小盒子,里面有当棒棒大半年赚来的几千块钱,老黄也有2200块钱被压在了一堆砖头下。本来老黄在这栋楼被拆迁之前就和一户人家约定租他们的房间,每月400元房租,现在可好,住不成了。这天,不论是老黄还是何苦都没有干活的心情,老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想从自力巷53号的废墟中要回他的命子根,但是每次都被工作人员发现并拽了回来,老黄第一次流出了眼泪。之后连着好几天晚上,老黄和何苦就只能靠房东大石挤济的100元为生,晚上就睡在大街上。有一天晚上他们冻得直哆嗦,患有高血压和脑梗塞的老黄没有被子,根本受不了,高血压发作了,头昏脑胀,何苦赶紧扶着老黄就要去医院,老黄艰难地摇了摇头:“没钱。”何苦焦急地说:“钱什么钱呐,钱我会想办法,人命关天呐!”在何苦的一再坚持下,老黄最终也只同意去小诊所测血压,买了两包降压药。

这是一个感人的纪录片,棒棒们的境遇不论是谁都会为之动容。以前我觉得自己太穷了,现在才知道,和这些棒棒相比,我住着好房,穿着好衣,可算是大富翁了。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让中国少一点这样的穷苦人家。

推荐访问:观后感 棒棒 《最后棒棒》观后感7篇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