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教育融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刍议

时间:2024-08-30 10:36: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际局势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影响深远的国际事件层出不穷,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国际形势教育的比重却并不高。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高校应充分考虑开展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推动国际形势教育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形势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16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1]。然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仍然存在着课时设置短、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边缘化等问题,对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主要载体的国际形势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远远不够。除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等少数专业学生外,高校国际形势教育并未得到有效普及,“学校不讲,学生不想”“学生想听,无处可听”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开展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意义

国际形势教育既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拓宽高校学生视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形势教育不等同于向学生传播时下国际热点事件的新闻报道,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本视角,以国际政治与经济、地区局势、军事冲突等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教育,对多维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时政敏感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国际视野与知识储备的延展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普遍着眼于以提高科技和经济水平为主要目标的综合国力竞争,以便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任何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都不能独善其身。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壮大,个别国家不择手段对我国进行围堵打压。”国际局势、周边局势在不断变化,各种思潮交错碰撞,这决定着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形势,国际形势课也不能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教育上,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给予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以更多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开展国际形势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将所有学生培养成为同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专业学生一样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打开眼界,及时了解“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世界的变化会为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因此,国际形势教育是一种以中国理论、中国视角为基础开展的普及性知识教育。之所以能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方面起到独树一帜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国际形势教育本身不同于其它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首先,国际形势教育具有视角广泛性。国际形势教育放眼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现状和地区、国别研究,覆盖范围广,涉及国家、国际组织多。其次,国际形势教育具有对象敏感性。国际形势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以对地区乃至全球局势产生重大影响、或自身较为敏感的国际性事件,关注程度高,具有代表性意义。最后,国际形势教育具有学科交叉特点。当今世界、地区局势动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的,这就意味着要想真正让学生在国际形势课堂上摸清来龙去脉,势必要实现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融合讲授,以国际形势教育为载体,化有形为无形,实现学生知识的延伸。

(二)有助于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国际局势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成型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接收、处理信息快,但该阶段也正是学生容易被各种“国际社会声音”、错误思潮蛊惑、扰乱的阶段。因此,国际形势教育也是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述,国际形势教育是一种以中国理论、中国视角为基础开展的普及性知识教育,因此,适时、常态化开展国际形势教育有助于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下,基于中国立场、中国观点来科学、客观、准确地判断国际形势。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也在加速联系。但在联系的同时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发展也愈发不均衡,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相出现,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积累已久的民族、宗教等矛盾激化,引发此起彼伏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2]。开展国际形势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坚持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判断能力,从普遍联系中把握事情的本质,梳理事情背后的因果关系,辩证、客观地看待国际局势在各种错误思潮交错碰撞的年代始终保持“清醒”,从而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时代脉搏。

(三)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形势教育为强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因此,其不单是一堂“时局课”,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国际形势教育既是对历史与现状的描述和把握,又不啻为未来演进态势的逻辑起点[3]。如前所述,国际形势教育关注的多为对地区乃至全球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这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诸多侧面教学案例。以此开展国际形势教育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与担当,直观感受到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于无形中接受一场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此外,国际形势教育也是对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的重要补充。通过国际形势教育可以进一步坚定学生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抵御外来侵略、反对任何分裂国家行为的勇气,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情感和态度,真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入心入脑。

二、国际形势教育融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路径选择

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普遍缺乏对国际形势教育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如有涉及也大多以碎片式教学一笔带过,这就导致国际形势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斤少两”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焦点、热点问题缺乏充分的学习、了解;
另一方面,国际形势教育往往容易忽视思想价值引领,课程设计也不够多元立体。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快推动国际形势教育融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

(一)强化国际形势教育课程中的政治引领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核心课程,一直以来在增进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了解、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国家方针政策上起到了显著的补充作用。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纵深程度还不够,国际形势教育模块仅停留在表面阶段,政治性也不够强,因此,在国际形势教育课程中不断加强政治引领的导向需要更加明确。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有碍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最终没能形成系统的国际政治理论与形势观。相比之下,西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起源更早、经验更为丰富、发展更为完善,形成了更具代表性、更为成熟、在学界影响颇深的理论体系。但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和形势观是无法跳出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性的,对此,我国高校国际形势教育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自己的路。开展国际形势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远大志向,不断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培养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有广阔国际视野、拥有立志于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贡献的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引导更多青年投身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二)提高国际形势教育课堂互动性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形势教育大多依托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性较低,内容形式相对单一,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程度也不够强。作为一门时效性和启发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创新课程形式,才能从本质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想上国际形势教育课”。

笔者认为,高校国际形势教育板块可采取引入“模拟联合国”的方式以提升课堂互动性,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是以青年学生为参与主体,对联合国大会和其它国际组织、机构进行仿真学术模拟的活动,其在我国部分中学和大学均有开展,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不过目前我国校园对“模拟联合国”的定位是以兴趣导向为主的学生社团活动,鲜有高校将其引入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国际形势教育课堂导入“模拟联合国”模式,可以以不同国际热点、危机事件为课堂主题,通过让学生们扮演与事件本身利益攸关的各国或政治实体,阐述彼此立场,模拟联合国、国际组织针对国际危机展开斡旋,避免冲突升级,和平解决分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联合国大会主席的身份对学生进行适度正向引导,积极展开师生、学生间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对国际形势教育学习的热情。

(三)打造国际形势教育网络载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4]。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迅速、多元,学生也更愿意选择喜闻乐见、更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和自我教育途径[5]。然而,一些以所谓“时政观察家”“国际形势分析家”自居的自媒体账号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经常在国际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传播带有明显夸张、激进字眼的信息来“带节奏”、博眼球,学生极易受其信息误导,这给后天发力的国际形势教育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凸显出国际形势教育课在网络媒体,特别是争夺自媒体领域话语权上是有些“势单力薄”的。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以加快打造一批专业性强、影响力大、贴近学生的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国际形势教育网络载体,如以“大学生国际时政学习”“时政学习青年先锋号”为主题的官方自媒体账号,同时要突出载体建设的时效性和持续性,避免出现“炒冷饭”“无课可讲”的现象。此外,要充分调动主流媒体的网络优秀资源,加强引导学生掌握分辨、筛选杂糅的网络自媒体信息的能力,牢牢守住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络阵地,扩大国际形势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三、结语

国际形势教育不等同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研究,它不是一种理论,更像是一种分析视角和对形势的客观判断,因此国际形势教育更适合依托形势与政策课,对其起到一个补充完善的作用。此外,加快国际形势教育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融合,既可以避免后者出现教学片面性、平面化的问题,也一定会对提升后者教与学的深度、厚度、向度与效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8-4-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2]张毅翔.高校国际形势教育的意义及对策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17-19.

[3]魏光启,唐梦雅,宋俊义.论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0):207-208.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8-31.

http://www.cnnic.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5]姜雅静.国际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落脚点[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07(10):42-44.

作者简介:刘松岳(1996.11-),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刍议 教育 国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