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造我们学习教案6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课时 篇一
一、导语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及缩写的"方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本文的逻辑思路、论证结构、对比论证方法,还要揣摩语言。
二、研习课文
1、理清思路、结构,揣摩语言,学习对比论证。
师:一般议论文,在逻辑思路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论证结构上又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大家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思路和结构的?
明确:开篇提出问题,是“引论”;一——三部分是分析问题,属“本论”;第四部分是解决问题,是“结论”。
师:先看第一部分“进步与成绩”。本部分共7句话,第1句是个长单句怎样划分主谓宾?
明确:二十年,就是……二十年。
师:单看“主、谓、宾”好像是个简单的重复判断,所以其修饰成分不容忽视。齐读第一句。
生:(齐读)。
师:第1句暗含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其中哪个词用得特别精确?
明确:日益。
师:如果去掉“日益”可以吗?
明确:不行。“日益”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
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程度很高,而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策l句提纲挈领,肯定成绩。齐读第2句。
生:(齐读)。
师:哪几组词准确;有力?
明确:“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师:两组反义词构成对比。3、4、5、6句讲什么?
明确:概述“日益结合”的发展过程。
师:一百年来——摸索真理;十月革命——找到真理;抗日战争——发展真理。其中“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颠倒,三者间逻辑顺序很强。
师:第5句中“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谁能结合近代史具体解释一下?
明确: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一相合,中国革命的性质就起了根本变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成了新民主义革命。
师:第一段属“分析问题”,在本论中处于较重要地位,笼罩全篇,齐读此段;
生:(齐读)
(第一部分的学习可多花些时间)
师:第二部分,由成绩转入谈“缺点”,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第二部分的学习可从略,将精力放在重点第三部分上。)
师:第三部分“两种对立态度”。本部分是全文重点、精华: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实事求是”原则。文中“这个意思”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谈到的存在的“缺点”。
师:既然上文已谈到诸多“缺点”。这里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明?是简单重复吗?
明确: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对比中强化论证,使之更充分深入。
师:是的。第二部分只是谈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和现象,还没有深入挖掘这些缺点及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剖析。又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用“对比论证”将主观主义学风与马列主义学风对举,黑白分明,是非益彰,旗帜鲜明,突出了“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迫切性。这一部分精彩语段迭出,多用对偶、排比、层递等修辞,整散结合,读来铿锵有力,酣畅淋漓,气势夺人;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生:(读)
师:这幅对于形象地刻画了哪类人?
明确:只会背诵马列主义教条,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徒有虚名,而无实学的主观主义者。
师:是的。要把这幅对子会背、会写。写议论文,最难的是见解上的创新;本文最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著名的“实事求是”原则。请一位学生读:“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生:(读)
师:“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原注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毛泽东的贡献并不在于对这个词作了现代化的通俗解释,而在于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最初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作为学习态度的最高原则,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思想和行为的原则(邓小平又把“实事求是”发展为党和国家制订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实事求是”就是务实精神,是本文的主旨精神和灵魂。提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给全党改造学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课下结合邓小平的《讲讲实事求是》一文,对照阅读会有更深的认识。邓文中反复强调这一原则,并有了新的发展。也提到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的三个报告;其中就有《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
齐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
生:(齐背)
师:第三部是“分析题(本论)”中的重要部分,大家将此部分散读一遍。
生:(散读)
(第三部分应重点学习,而且应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精彩语段,在读中感受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培养语感)
师:第四部分解决问题(结论),提出“具体建议”。针对前面三方面“缺点”,提出三个改造“建议”。
(第四部分的学习从略)
2、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论证充分,语言生动活泼。
3、布置作业
文章说:“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结合这句话、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引论)
1、成绩与进步
2、缺点(3点)
改造我们的学习二分析问题(本论)3、两种对立态度(对比)
4、具体建议—(3点)
三解决问题(结论)
教学设想 篇二
教学方法
1、本文是篇典范政论文,虽属讲读课文,但内容和语言上没什么大障碍,篇幅又长,若条分缕析论点、论据、论证等,学生会感到烦琐枯燥,失去生气兴致,故而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第一课时教师适当介绍背景,提示问题后,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缩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这样使学生创造性地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又锻炼了概括力、文字组织力。
2、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揣摩语言,解决思路、结构、对比论证等重点、难点。重点精彩语句、语段要求学生多读,会背。
教学时数:两课时 篇三
教学步骤
教学重难点 篇四
1、理清并学习本文严密的逻辑思路和结构。
2、“改造”与“改进”“改变”等词语在内含上的区别。
3、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否简单重复?有何必要?
课时 篇五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学课本选入了后两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学课本是供全国几千万中学生学习的范本,编选者对入选的文章精益求精;而毛泽东的论文不止一次地被选入。这说明什么?说明毛泽东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章法都是可供学习的典范。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能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而且能更好地会写议论文。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有意将“改造”误写为“改进(改善)”。学生大声指出。教师故作强词夺理状:“改造”与“改进”差不多嘛!生:“改进”“改善”是在原基础上改进一步,“改造”是彻底改变,改掉旧的,建立新的。师:这位同学认识透彻。“改造”的程度重于“改变”“改善”等,而且要破旧立新,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的学风极为不满,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程度深,面积广,希望彻底改造学风,否则革命事业就难以前进。(将课题改正)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改造我们的学习。
师:是吗?题及开篇一句话是一个意思,按本文的思路这是提出问题,是“论题”而非“论点”。那么贯穿全文的作者正面主张是什么?或者说“改造学习”这一手段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通读全文提炼论点。②给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标题应概括每一部分内容,尽量使用课文本身的词语,越简洁明确越好,能用一个词不用词组,能用词组不用句子。③将全文缩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内容要点不能缺,但可以合并、浓缩;言简意赅。
(此课较长,又不深;长文应短教、尽量调动学生自求,自知。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缩写等手段,“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文字组织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可将三个问题分化,逐一提出解决。给予充分必要的思考、缩写时间后,解答问题。)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师:对。即理论和实际统一,作者使这一中心论点(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自始至终,在文中不同地方,不止一次(约十数次),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强调。
请一位同学朗读缩写的短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主张要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制度,理由如下:
进步与成绩
我党的二十年,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总结合的二十年。我们对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从幼年的肤浅、贫乏到现在的深刻、丰富得多,这些都是好现象。
缺点
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主要表现为马列主义的理论不能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在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许多历史,只懂希腊和外国的故事;不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谬种流传,误人不浅,不可等闲视之
两种对立态度
在学习上存在着“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两种对立的态度。主观主义态度表现为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研究马列主义,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理论而学习理论:表现为不注重客观情况,单凭热情、经验。主观主义作风害己、害人、害革命,是党、阶级、人民、民族的大致,必须打倒。
马列主义态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发扬光大。
具体建议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提议:必须系统地研究周围的环境;必须研究中国的近代历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改造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2、课时小结,安排预习(略)
教学目的: 篇六
1、掌握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式”逻辑思路和论证结构。
2、学习运用在对比中褒贬分明的论证方法。
3、学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