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关于学习现代诗歌7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学习,就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关于学习的现代诗歌(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我曾经苦苦设想过未来东方的文明形象,但一旦设想又会投入对以往的追寻。”是的,任何受过东方文化濡染的东方人,他的文化之根早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而且,根深蒂固。随着我国课程实验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它将让学生的学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改变学生机械重复、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等学习情况,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轻松愉悦、积极向上、富于激情和趣味的有意义的的学习 面对着新的课程改革,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改革的大潮中搏击、嬉戏,的确让我感触颇多,领悟也较多。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对于诗歌教学,朗读、背诵依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是诗的国度,百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之旅是从尊孔读经,科举考试的时代出发的。是从奉行单科教育的私塾、县学、府学、国子监时代走过来的。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要加强诗歌教学,它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在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断章取义的理性分析,可以说这是对诗歌的肢解,因为中国诗学历来都强调一个“意境”,而意境是诗人对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性观照和情绪体验,所以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
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一个《诵读欣赏》,并且每一首诗词后都附有简单的分析,且四首诗词只需用一课时作讲析。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学生诵读为主,让他们结合诗后的分析,自己去领会其中的意境,学生诵读后,教师稍作指导:
一、边读边思考。
诵读,不只是动口出声,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思考的重点首先是作者的用意和诗词营造的意境。在读之前,教师应先对词人的写作及生活的时代背景作简要介绍,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如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作者在词中要表达自己那种旷达的胸襟、乐观向上的精神,与他被贬后失意落寞有关,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对作者在诗中所描写的情景进行分析,才能入“境”。我们常说的“境”有“物境”和“情境”之分。如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物境,它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说的便是情境,它是以抒写和表现主体的内在情感为主的诗歌所展示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但不管是物镜还是情境,对于这样一个感性形象的把握,都离不开对意境的额感性观照。
思,是对文章的感悟不断加深的过程。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是诵读的第一步,也是诵读的基本要求。
二、边读边品味
品,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如在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诗人这种别具一格的写冬天雪景的方法,学生可以想象一下春天时节百花盛开、阳光明媚,洁白的梨花压满枝头的景象,再联系到白雪皑皑,大地一片银妆素裹的圣洁世界,这样理解就容易多了。再如,学生在读“草色遥看近却无”时,要结合现实生活,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就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了。其实,品的过程就是体验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三、读出形象
以形象感人,是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诵读,要借助想象让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了这几句诗,仿佛把读者带入了夏天的晚上,一片清辉洒在地上,伴随着凉爽的清风,正让人觉得惬意之时,突然,喜鹊的扑枝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却又惹得惊醒的蝉在鸣叫,当然,青蛙更不甘落后,也一展歌喉,叫声连成一片。眼前的这一幅图景,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实在令人迷醉。学生在具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运用想象的同时,其实也发展了自己的创造力。我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把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力,四人小组合作,用图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创造完毕,全班同学共同推选出佳作,共同欣赏。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将诵读者带进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在给诵读者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发展着诵读者的思维能力。
四、读出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作者的情感的显露。尤其是诗词更是如此,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诗词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因此,教师因要求学生诵读时要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之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之于己心。这时,他们含有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似乎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陆游的那种报国无门的拳拳爱国之心;去感受曹操的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去倾听李清照的绵绵相思,爱情至上的离愁别绪……进入诵读的高境界,要善于展开联想,联想自己的经历,感受,联想自己的所知,所闻……从而帮助自己树立正确有人生观,世界观。
五、熟能成诵
熟能成诵,强调的是一个“熟”字。即对自己喜欢的精美诗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读熟到张口能背,背诵如流。让学生像在“项脊轩”里“偃仰啸歌”的归有光一样,反复吟读,悟读优秀的古典诗文,一首诗词,熟到能背诵如流的程度,就能化为己有,为己所用。巴金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过:“这得益于少年时代熟读了200篇名文。”不只是巴金,鲁迅,冰心,茅盾……古往今来,一切文章高手,无一不在熟读上下过功夫。读是吸收、是积累;熟能成诵,是最好的吸收,最好的积累。没有足够的吸收、积累,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很难提高。
学生在诵读这些古代诗词时,必须以感悟为基础,自己去感悟其内在的意义与神韵,发现其魅力,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感悟,学生往往在润物无声中,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国诗文的“灵性”内化为自己的深层的素质。针对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不同,文化底蕴也不同,各自的兴趣爱好各异,因此作为教师也不可能要求他们对诗词有相同的领悟力,但现阶段只需他们熟背成诵,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等到以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自然就能领悟了。或者当他们进入某个情境,对周围的景物有了切身的体会,就自然会与背过的诗句联系起来。
在高举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切切实实转变其固有的教学观念,积极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以课改的理念来改进教学,改进教法,让课堂绽放出光彩的同时,有些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也不能丢弃。如诗歌的教学,还须提倡多读。古人也早就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观念用于指导今天的学生也值得借鉴,而且关键也在于背诵。因此,我认为在七年级教材中插入相关的诗词背诵让学生受益非浅。
关于学习的现代诗歌 篇二
细细翻过每一页书
我找不到我的最爱
缘于一切哀乐的归宿
字里行间茫然堆叠的厚度
让我倍感马齿徒增
冥冥中似乎动懂得
我们是被湮没的作家
在墓穴中撰写我们的最爱
---被人群的洋流
流放到遥远的冰川
乃是厚重的空白
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三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一)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二)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三)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四)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在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居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从彭泽县令解职归田后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是诗人对和平田园的吟咏。在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图中,蕴含着朴素的自然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置身在大自然怀抱里悠然自得的写照,对陶然自乐的隐居生活的歌唱。“菊”是高洁的象征,“采菊”表明诗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庐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比两句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主观与客现融为一体。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暗示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在这类描写村民生活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叙述劳动体会和艰苦生活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劳动的辛苦,劳动后的愉快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人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使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万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用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再现农村的田园生活,体现出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理浑融的艺术风格。
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四
进入泰戈尔的《飞鸟集》,就像进入了一个美丽的伊甸园。一切都是生动的,带着一丝美丽展现在我面前。空洞的谚语和虚伪的面具,早已化为溪中的碎叶,初冬的晨雾。然而,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过去生活中的叹息,心中只有一种喜悦。
尘土飞扬的今天,我还能找到这样一片净土。看了泰戈尔的寻路标志,心里真的豁然开朗。泰戈尔用他复杂而独特的诗歌哲学点缀着这个美丽的地方,像云,像时令的雨,像彩霞。昏暗的灯光和月亮,加上新鲜而有意义的点心,给它增添了一些魅力。
这是上帝的世界,是鸟类的天堂,也是人类的天堂。这里的神不是遥不可及的,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以卑微的方式与花园里的一切生活在一起。他们奖励善,惩罚恶。
对上帝说:“你属于我。”上帝将权力驱逐出伊甸园。去爱上帝,“我属于你。”上帝给了爱进出宫殿的自由。
上帝可以为那些赞美被上帝所爱的人感到骄傲,也可以为那些夸耀得到上帝的特殊恩惠并变得富有的人感到羞耻。这是伊甸园里的上帝,真正的上帝。
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篇五
这次诗歌朗诵会结束了。通过这次机会,阅我们广泛的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不可否认,诗,来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可是。并不一定他了生活,就一定能够写出诗来。诗并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复制品。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通向彼岸——诗的国土。而艺术感受便是这座桥梁。诗人能以诗的方式接受现实印象,并且能借助幻想活动,在诗的形象中把那印象又复印出来。高明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善于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去摄取生活中那些诗的元素,并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那些元素进行发酵,进行化学处理,进而酿造出诗来。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诗歌朗诵会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关于学习的现代诗歌 篇六
古人曰“开卷有益”
现代人反驳说“开卷并非有益”
我觉得都有对
我总认为
读好书如同读好人
哪怕一辈子只读一本好书
也会让你终生受益无穷
就像你结交了哪怕只有一位好朋友
就会温暖你的一生
而读坏书如同结交了一位坏朋友
哪怕一辈子只交了一个这样的朋友
他也会将你带向悬崖
让你遗憾终生
但是书我们还是要读的
因为书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
书的魅力是无穷的
古人都说过读书的诸多奥妙
但如何做到读好书不读坏书呢
要学会鉴别学会选择
就像我们在茫茫人海中选知己一样
要精挑细选宁缺毋滥
像读人一样去读书
像读书一样去读人
让我们结交的都是良朋益友
让我们读的都是名家精粹
让我们好读书读好书
这样我们的人生会更丰满
我们的思想会更深邃
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
我们的人生会更灿烂
关于学习的现代诗歌 篇七
学习是的纪念
仿佛禾苗遇到了春天
从此茁壮成长
永远生机盎然
学习是的旅伴
仿佛是锦心绣口的婵娟
红袖添香的日子
心灵没有疲倦
学习是的修炼
仿佛是展开翅膀翱翔九天
拓宽命运的滋味
就是快乐的永远
学习是精神的后花园
是对命运伟大的贡献
点点滴滴的积累
人生壮美如大海无边
推荐访问:现代诗歌 学习 关于学习现代诗歌7篇 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关于诗歌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