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爱兵
伴随国家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当前我国经济已开始向正常发展轨道回归,逐步迈向后疫情时代。交通运输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也是反映国民经济繁荣衰退的“晴雨表”。疫后,面对大规模客货运输需求企稳回升、新技术新业态新需求主动释放和现代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应主动作为,把握后疫情时代面临的各种机遇,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锚定适度超前、供需适配的发展逻辑,以新技术应用为契机、数据要素参与分配为抓手、创新链构建为牵引、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重塑疫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强化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为突破口,大胆破除交通运输领域惯性思维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具有强大适应与快速调整能力的新型供给体系,加快推动后疫情时代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一、把握后疫情时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023年1月以来,在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春节假期压抑需求释放等多因素叠加影响下,我国经济回暖迹象明显。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春运期间(1月7日—2月15日)全社会人员流动量约47.33亿人次;
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已累计发送旅客超过15亿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50.5%。随着我国疫情逐渐进入尾声,央地扩投资、促消费、助企纾困等政策加快落地,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向潜在增速回归,文旅、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显著增长,钢铁、煤炭、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旺盛,数字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复苏将为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能。同时,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年。交通运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期国家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对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加快促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战略契机。此外,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疫情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场景应用。近3年来,我国社区团购、无人机配送、自动驾驶、智慧仓储、电子货运等新模式快速兴起,交通大数据中心、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疫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在交通运输领域广泛应用,交通运输变革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二、锚定交通运输适度超前、供需适配的发展逻辑
后疫情时代,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应始终遵循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围绕适度超前和供需适配这两个基本发展逻辑,着力提升交通运输系统的供给质量水平和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始终把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领域
交通运输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交通运输的需求本质上是派生需求,即交通运输需求产生于对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需求。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交通运输发展应在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充分考虑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为未来发展留有余量。换句话说,交通运输发展要“适度超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始终坚持“交通先行”和“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跃升。疫后,我国经济回归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运输发展仍然需要始终如一地遵循适度超前的基本逻辑,主动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强化与关联产业、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的新态势。
(二)始终坚持供需適配准则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交通运输系统自身的供需矛盾问题。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供需矛盾已逐渐从长期运量和运能之间“规模不适应”转化为运输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结构不匹配”。疫后,我国经济时空要素配置格局重塑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将加速运输需求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品质方向演进;
同时,区域间、城乡间、运输方式间、消费群体间、新旧业态间以及软硬实力间交通供给能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将进一步加剧交通运输供需结构的不匹配性。因此,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应遵循供需适配这个基本发展逻辑,瞄准交通供给体系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因素,主动响应新的出行模式、生产流通方式和运输消费需求,精准发力,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匹配和动态平衡。
三、创新驱动重塑疫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以新技术应用为契机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深刻变革
疫后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一是智慧出行将颠覆传统交通出行模式,自动驾驶汽车将解放人的双手,使汽车由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渐转变为出行与公务商务、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相互渗透的“智能移动空间”,多源数据融合平台、数字化出行助手、车联网等将为旅客提供“门到门”的全程出行定制服务。二是运输组织模式逐步由枢纽轴辐式向虚实网链化智能化转变。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互联网企业将使运输组织活动变得更加扁平化、柔韧化和智慧化,运输组织活动将依托先进技术手段在实体和虚拟网链中实现客货流的高效流动,精准、及时和动态响应各种多样化、个性化的运输需求。三是市场运行模式将逐步由“供给决定市场”向“市场响应需求”转变,旅客运输由传统“车站—班线—售票—乘客”供给模式向“乘客—平台—车站(车辆)—平台—乘客”定制模式转变,货物运输由传统的“工厂—渠道—用户”运行模式逐步向“用户—需求—体验—产品”新型C2B模式转变,无车承运人、定制配送、定制出行等成为市场新常态。以上变革趋势在疫前已经显现,但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速应用和互联网消费潜力的激活释放,使得趋势更加明显。
(二)以新要素配置为抓手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动能转换
疫后数据要素将在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和新旧动能转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能够快速扩张成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土地、人才供给,而近10年来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车辆装备更新迭代则更多源于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新时期,数据作为有别于土地、人才、资本、技术的新型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技术要素(IT)参与分配在逻辑与发展趋势上的延续。尽管数据作为信息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一起早已融合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之中,但此次疫情中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显然加速了数据要素的法制化进程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而言,未来数据要素将成为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交通运输发展的驱动力将由依靠传统资本、技术要素驱动向新型数据、技术要素驱动转变,发展路径也将从阶梯式递进跨越向跳跃式裂变转变,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演进。
(三)以创新链构建为牵引推动交通运输跨域深度融合发展
疫情全球蔓延打破了传统供应链运行模式和产业链供需平衡,亟需通过创新发展重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新时期推动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关键在于突破过去单纯依靠单项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的发展逻辑,强调交通运输技术、组织、管理、应用等创新活动的链网化特性,依托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打造服务于交通运输、关联产业或其他领域、空间的创新链网,加强交通运输创新链与关联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配套资金链、数据链、政策链的相互交织与相互支撑,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准确把握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关系,探索构建以新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为中心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重构产业链,加快推动“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交通旅游”“智能+汽车制造”“智能+交通运输”等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共享驾乘、共享停车、网络货运平台、海外仓、打包寄递等新模式,推动传统企业在变革创新中涅槃重生。
(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疫情大考暴露出了当前我国在综合交通、应急物流、风险防控、城市交通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交通运输企业的营商环境亟待优化。此外,一些体制机制“顽疾”很难改变,譬如部门行业分割、铁路深化改革、公路收费定价、建养投资融资等,需下大力气解决。这些惯性思维和体制机制问题已成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建立成熟稳定的交通运输制度体系,加快推动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运输治理不只是行业部门治理,也是政府、社会和企业等治理主体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展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集中体现。长远来看,交通运输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統工程,需要对交通运输空间位移活动关联的各领域、各环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强化制度的集成效应和执行能力,从而最终推动实现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疫后高质量交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繁忙的交通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25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人类命运共同体助推全球抗疫与疫后重建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汇聚起加快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湖北人大关于奋力夺取“双胜利”的决定出台前前后后公民与法治(2020年18期)2020-10-28疫期财政的应对 疫后财政的支持山西财税(2020年4期)2020-06-06对垒疫后衰退财经(2020年9期)2020-05-21“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小小交通劝导员小学生导刊(2018年16期)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