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及防控

时间:2024-09-05 09:54:01 来源:网友投稿

安亚东

(石阡县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 555100)

副猪嗜血杆菌病严重危害了养猪产业的健康生产和养殖发展。特别是炎热的夏季,由于天气高温炎热且湿度较大等因素,极易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因此,在夏季猪群养殖过程中,若是生猪养殖户未做好猪群养殖的饲养管理和防护工作,便极易导致猪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有所减慢,甚至疾病感染和病死率上升,对猪养殖产业的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加强预防和及时治疗等措施,以提高猪生存率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1.1 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且极易因病毒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所引发猪群感染并传播,以高热、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严重危害了猪群生长发育以及养猪产业的健康生产。在夏季时节,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率较高,这是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会导致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迅速。副猪嗜血杆菌病常出现群发性感染情况,一旦在猪养殖圈舍内出现感染患病的症状,便极易导致其他猪感染该疾病,从而造成猪之间出现交叉感染。该病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发突然,患病猪体温升高至40℃以上、食欲废绝、精神萎靡、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嗽等。部分患病猪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或是表现为患病猪的机体皮肤发红、眼结膜充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和出血,耳尖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以及出现流泪、咳嗽、流鼻液等症状。在夏季高温季节,猪群易发副猪嗜血杆菌病,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而且随着夏季的到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情况将会更加严重。通常情况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方式。同时,病菌还可以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每年5~10 月份是该病高发季节,特别是在6、9 月份发病率较高。而随着气温升高、饲料营养不足以及其他应激因素等影响,猪群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夏季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平均死亡率较高,这主要是因夏季炎热,气温迅速升高。且大部分猪养殖场所由于养殖空间不足以及资金成本投入等因素,极易出现猪群养殖密度较大、通风效果不佳等情况。而在高温高湿养殖环境下便会导致猪散热困难,使猪机体温度升高,加重感染疾病的症状,从而导致死亡率增加[1]。

1.2 临床症状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众对于肉类制品的实际消费需求,猪养殖管理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猪养殖生产和管理的过程当中各类感染疾病的病发率也逐步上升。而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在猪养殖生产过程当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不同年龄阶段和品种猪,均会被多种致病细菌和病毒等传播或者感染,并且当猪在感染该病时,因该病常多发于气候炎热的夏季时节,其中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更加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所以在猪群养殖的过程当中该致病病原的感染和传播速度较快,对于猪群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根据患病猪的不同临床症状分析,可将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表现症状大致分为3 个阶段。

初期感染阶段主要表现为患病猪体温升高至40℃以上、同时伴有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和猪皮肤发红、潮红等,部分生猪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和气喘等症状,且伴随腹泻和便秘的症状,粪便多呈糊状,有时还会伴有血便,其中出现肠黏膜性的物质,甚至会出现脱水症状。

中期感染阶段则主要表现为患病猪的体温正常或者略有升高,食欲下降且精神萎靡、皮肤潮红、苍白。部分生猪的耳朵发紫或者发青。生猪外在皮肤会由初期的发红、潮红或者苍白逐步转变成体表毛孔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出血点,如耳根、腹部、臀部等部位出现青紫淤血和出血。同时,病猪的鼻腔、口腔、肠道等部位也会有出血的症状。这个阶段的患病猪已经非常危险,且传染性较高,预计一周左右即可蔓延传播至猪舍内全部猪群,病发致死率较高。

后期感染阶段,在发病过程中,猪机体内的呼吸系统会出现衰竭症状,部分感染患病猪会出现精神沉郁和腹式呼吸、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等症状,猪耳部和腹部皮肤出现斑点状的紫色病变,后肢出现肌肉无力的症状,使得猪活动能力受到影响,行走活动困难[2]。

且由于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就会迅速在猪圈舍内传播流行。通常,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21 d,发病病程也较长,约为5~20 d,在猪群中一旦出现了猪副嗜血杆菌病就会迅速传播流行,对生猪养殖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在夏季高温季节要加强猪群管理工作,做好猪副嗜血杆菌病防控工作。

2.1 加强防控意识

有关部门应在猪群饲养管理过程当中,积极开展系列化的科普教育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向广大养殖户、工作人员和消费者等各个群体普及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相关知识,宣传疾病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使其充分认识到生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特点,从而掌握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其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减少该病的传播流行,保证猪群的健康成长。并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建立相应的猪群疫情监测网络系统,及时掌握病情变化趋势,定期对相关养殖场所进行检查、抽样检测,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和处理,能迅速排除恶病,进行及时治疗,并发布公告,避免病毒扩散感染其他家畜。因此,加强对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控意识措施需要有科学合理可行的计划,需要养殖员对相关知识了解并落实到操作中,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协作,才能够真正提高猪副嗜血杆菌病防控的效果。

2.2 注重日常饲养管理

由于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所以必须注重猪群的日常饲养与管理工作。合理创建优质生猪养殖是防止疾病感染的最佳措施,若无法满足猪群的最佳养殖条件时,便需加强对于生猪的日常饲养和管理工作,注重保持养殖场所的环境卫生,猪养殖圈舍统一进行封闭式管理,生活区域和生产区须严格分隔开来,设置统一出入口,并建立系统化的消毒处理模式,避免因出入人员携带病菌造成传播感染。生猪养殖过程之中,要贯彻落实“自繁自养”的养殖理念,从母猪妊娠和分娩到仔猪保育等养殖环节,应采取“全进全出”的批量化喂养和管理方式,减少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应激事件,降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病发概率。部分养猪场所若需引入外来品种,需加强猪的引种管理工作,并在引种过程中,应科学选择引入无病的猪,并对其加以隔离和观察,严格排查可能携带的病原体和病菌,实行观察期制度。对于猪养殖过程中极易引发疾病感染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在猪群日常养殖和管理的期间持续改善并合理规划猪群养殖的环境和布局。

猪养殖管理过程当中应严格把控猪圈内部适宜的温湿度,使之适宜于猪成长发育和健康生产所需的饲养条件。为保障猪养殖场所可以保持最佳状态下发挥养殖的功能作用,猪养殖户应根据猪群各生长阶段的不同生产特征和实际养殖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猪圈舍内部规划和布置,从而科学安排猪圈舍的日常饲养和管理工作流程,保证猪群饲养密度的合理性,防止猪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出现养殖场所不足导致养殖密度过高从而过度拥挤、无法及时散热等情况,猪养殖户也需重点关注并加强猪圈舍内部的通风系统建设,做好猪养殖圈舍内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工作,可以通过提高猪养殖圈舍内的空气流通速度和调节温湿度等方式来有效保障猪群的健康发育和正常生产,减少猪副嗜血杆菌病病发的概率[3]。

2.3 做好日常消毒管理

首先,应加强对猪养殖圈舍内空气以及舍内、外环境的清理消毒工作,避免猪群的生长发育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当天气炎热的夏季时节,猪养殖圈舍内温度和湿度过高时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或者是通风换气措施,使猪圈舍内温度和湿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内,减少猪发生热应激的概率。而猪养殖户在日常养殖过程当中应及时清理圈舍内粪便和饲料残渣等杂物,做好圈舍内的日常清洁和杀菌与消毒工作,保证圈舍的卫生和干燥。同时,应定期对猪群所使用的垫草和饮食槽与饮水器具等养殖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工具的清洁和卫生,并且要注意对其进行管控处理,避免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对饲养圈舍进行消毒时可以选用过氧乙酸或者是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另外在发现疑似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患病猪时,应及时将其安排隔离饲养,避免因猪群处于同一圈舍之内通过排泄粪便和饮水用具等传播途径造成大范围的蔓延传播。

2.4 重视疫苗接种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为了预防该病发生,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此来提高猪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具体而言,需要在疫苗选择、免疫程序制定、免疫方法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

首先,在选择疫苗时,需要根据猪品种和年龄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选择,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次,需要在免疫程序上做到科学合理,根据猪生长阶段和免疫状况来制定免疫方案,一般分为初次免疫、加强免疫和免疫保护期等。再次,还需要选择适当免疫方法,如肌肉注射、颈部皮肤划痕等方法,以确保疫苗吸收和发挥作用。最后,对于接种疫苗,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确保疫苗免疫效果。对于疫苗注射,注射的时间要根据疫苗种类和猪的年龄来决定。如果是注射灭活菌疫苗,初次免疫是母猪产前5~6 周进行,二次免疫是产前3 周前;
或是产前4 周进行1 次免疫即可。此外,注射时不要只防疫仔猪,产前母猪也要进行防疫,这样即可以减少仔猪呼吸道副猪嗜血杆菌的数量,也能减少仔猪定居菌株的血清型,如果仔猪带菌量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4]。

2.5 注重日常饲料喂养管理

猪养殖户需重视对于猪群喂养饲料的管理工作,需科学选用干净且卫生的喂养饲料,日常饲料储存的地点应选择通风干燥位置,避免喂养饲料出现发霉变质等情况,以确保猪群食用饲料的安全性。在猪群养殖喂养过程中,应注意合理搭配饲料,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西环素和黄芪多糖粉等,以此满足猪群日常生长发育所需摄入的营养物质成分。同时,提高猪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和生产效率,可有效预防疾病的感染和传播[5]。

2.6 重视药物防控

通常情况下,当猪群之中出现大规模的猪副嗜血杆菌病后,以往较为传统的防控措施已经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猪养殖户应在该病感染病发之前,科学选用并搭配相关可增强生猪机体免疫抗病能力的药物,对其进行预防,从而有效降低猪副嗜血杆菌病感染病发或者传播的概率,即便在后期传播并感染了猪副嗜血杆菌病,也可有效减少治疗的难度。而对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药物预防,要选择具有一定抗菌消炎作用的药物,可以选择注射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类药物,也可以选择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但当前我国已进入“禁抗”时代,养殖生产过程之中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有所限制,因此,猪养殖户便可以科学选用如鱼腥草和板蓝根等天然中草药进行药物预防,减少猪体内出现药物残留和致病病菌产生抗药性等问题[6]。

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引起家畜疾病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该病菌主要侵犯猪的淋巴组织、皮肤和肌肉等部位,导致猪感染副伤寒并出现败血症症状。其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快且潜伏期短、发病急、致死率较高。目前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及加强饲养管理的措施,来控制和减少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在对该病防控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例如,加强猪群饲养管理和日常管理,改善猪养殖圈舍环境,以避免产生应激反应,做好免疫接种工作。通过合理搭配喂养饲料,减少营养不良及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消毒,加强通风管理和温湿度控制。

猜你喜欢 嗜血圈舍猪群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河南畜牧兽医(2021年1期)2021-01-07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河南畜牧兽医(2017年12期)2017-11-13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中国畜禽种业(2016年5期)2016-11-29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河南畜牧兽医(2016年24期)2016-08-15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河南畜牧兽医(2016年1期)2016-03-10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年9期)2015-12-29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河南畜牧兽医(2015年13期)2015-11-28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猪业科学(2015年10期)2015-01-25猪群亚健康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年5期)2014-08-31

推荐访问:杆菌 防控 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