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校党建联盟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研究

时间:2023-08-21 17: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 军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自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先后从战略规划、政策意见、立法和机构设置层面推动乡村振兴全方位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环境宜人,农民生活富裕。但同时也客观存在着农村青壮年流失、组织建设薄弱、创新创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乡村振兴要保持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激发出乡村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1]

(一)服务乡村振兴是高校党建要求所在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高校党建工作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2]乡村振兴是事关民生、稳定之大事,是党和国家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期间重要目标任务之一。高校党委要紧遵《条例》要求,顺应党的战略方针部署,深入学习领会战略意图和意见建议,紧紧把握住高校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以党建为抓手,促融合、促发展,将高校推引到乡村振兴这个高地上大展拳脚,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发挥出积极作用。

(二)乡村振兴离不开高校支持

乡村振兴是集各方力量为一体共同完成的大事件、大项目、大工程。当前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存在组织活力不强、产业发展方法不多、技术水平滞后、人才短缺等短板问题,其中既需要政府担负起主导作用,更需要社会各级力量鼎力支持和配合。党委领导下的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具备知识创新的发源地、人才的集聚地、成果转化的来源地等优势。[3]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可弥补乡村振兴的发展短板,是任何其他社会力量均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高校通过“党建+”模式,将人才、技术、教育资源等下沉于乡村振兴中,定会在高校与乡村间呈现出“双赢”局面。

(一)有利于形成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合力

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往往是在“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模式下工作。一个区域内的若干所高校需打破多重阻梗,以党建联盟形式实现抱团,在党建引领下,促进区域内各高校科教、人才优势的聚集、互动、共享,实施资源统筹,减少重复建设和彼此间的不良竞争,补齐单所高校在支持乡村振兴中的某些短板和不足,例如思想的统一、制度的完善、资源的整合和力量的强化等,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整体发力,形成区域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思想、大能量、大格局。同时,党建联盟良好的平台也能够吸引高校以外更多实力雄厚的校友企业到乡村投资兴业,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4]

(二)有利于找出高校党建发展新路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是办好高校的根本保证,是增强高校办学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更好的突破自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科研水平不断增强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是当前各高校重点需解决的问题。区域高校党委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成立党建联盟无疑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次自主性突破和创新,是高校党委职能和作用的一次充分体现,是一次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深度合作,使资源在全域内实现共享和互利互惠,促进实力提升,在助农重大项目申报、高新技术攻关、外界影响力、新资源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和竞争力。

(三)有利于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是乡村战略的发展要求,要实现这“五大振兴”目标,离不开人才、科技和智力等支撑。而高校正是人才、科研、文化等资源的聚集地,其所拥有的高素质师资力量、高质量毕业生人才、高水平教科研设备和成果、丰富的校内外显隐性资源等,以区域高校党建联盟的方式带动各方将优质的资源汇聚于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的需要有机结合,在给高校带来新发展空间的同时,更为乡村振兴带去了新思想、新技术、新人才,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多重路径和强大动力。

(一)高校自身意识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服务”是高校一项重要职能所在,然而现实中一些高校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图,在推动和引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中谋划不足,缺乏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统筹,缺乏对高校广大师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农村的激励,缺乏对校内各基层组织的统领,服务力量分散,服务成效不突出,服务方向不集中,大量优秀的科研、师资力量等资源未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

(二)乡村自主性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6]现阶段,我国已全面进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乡村振兴人才缺乏,农村中缺少年轻、懂技术、会经营、有闯劲的人才;
文化观念落后,一些传统的先进文化思想还没能得到凝练与传承,文化旅游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
组织不完善,号召力不强,群众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与解决;
融合性发展不够主动等。面对问题,一些乡村基层组织认知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办法不多,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自主发展和主动作为意识。

(三)政府作用发挥不够

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要“突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要“崛起”。但是受限于物理空间的限制,高校与乡村振兴间始终未能真正走近。政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者,在高校与乡村振兴间理应牵线搭桥,架起“协同之路”。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与驻地高校由于所属管理层级不同,导致沟通不顺畅、配合不紧密;
再者,一些地方政府更多重视显性的、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引进,对隐性的、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的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项目热度不高,致使政府在促成高校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中的作用不突出,缺乏地区整体统筹。加之,在政府、高校和乡村振兴工作间的责任没有明确界定,多种情形下较多要求高校单方面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但给予高校的资源和支持却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协调指挥作用。

(四)制度保障机制不完善

高校党建工作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外在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高校与乡村振兴联动之间缺乏政策配套,支持力度不够,合作实践氛围不浓厚。与此同时,缺乏在高校和乡村振兴之间发挥联络调解作用的组织领导机构。另外,在高校和乡村振兴合作中,激励机制欠缺,督促跟踪不到位,评价制度滞后等问题,也造成了二者之间相互接洽积极性不高。政府、高校和乡村间缺乏完善的协调统一、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

(一)以思想为引领,形成共识

区域高校党建联盟要以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契机而凝聚成一体,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1.牵头人要选好。一个组织的成立,必须要有牵头人,这个牵头人必须能让大家信服。政府部门要成立专设机构,统筹管理,指导地域内高校党建联盟建设与发展。

2.顶层规划要设计好。从联盟日常运营管理、目标原则、责任义务等多方面政策意见着手,科学设计、规范运营,强化联盟间的沟通交流、统筹协商、共同发展,体现出联盟的作用及优势,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自觉在推动联盟建设发展中贡献出更多积极的一面。

3.焦点要找准。从联盟高校成员发展需求出发,围绕联盟章程,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寻求相互间利益共同点,激发成员内生动力,认同联盟价值,实现联盟成员凝心聚力,从而在联盟指引下朝着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共同目标努力。

(二)以目标为导向,形成合力

构建高效的区域高校党建联盟,不是单体间简单汇集,而是需要以目标为导向,实现彼此间相互交融、整体推进、形成合力。

1.激发高校党建提升内力发展目标。当前,区域内各类型高校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就需要各高校切实认识到提升内力的紧迫感,在对自身未来发展规划中做出科学决策,转变办学理念,充分意识到利用联盟优势能给自身带来的切实利益,从而激发联盟高校积极主动参与到联盟建设中来,并紧紧依托在党建引领下,把握联盟高校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赢带来的发展契机,不断推动自身建设,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而驱动联盟良性发展。

2.准确聚焦乡村振兴外在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共同目标是确保联盟凝聚力和稳定性的驱动力所在,是高校党建联盟实现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高校的类型和定位不同必然决定学校社会服务内容与特征的差异。联盟要集中高校优势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服务最大化。[7]在乡村“五大振兴”目标中,从乡村的人才、产业、环境、组织等多方面综合需求出发,瞄准地方乡村振兴发展的重大问题,摒弃高校间固化运作模式,创新管理运行方式,以项目目标为抓手,在联盟总领统筹前提下,灵活高效地突破界限和隔阂,通过各项目的有机集合、多方联动,整合配置联盟优势资源,联合开发、共建和攻关,增强校际间学科、师资、科研等交流与合作,打破单体人力、资金、时间等客观条件限制,扩大涉猎面,降低项目运行的复杂性和难度,充分发挥各高校服务特点与优势,深入乡村,精准把握乡村所困所需,确保服务质量和长效性。

(三)以机制为抓手,形成保障

区域高校党建联盟要运行良好、效能突出,离不开有利于联盟发展的完善机制。

1.组织协调机制。从组织的领导机构、议事流程、权利与义务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规定,确保有章可循,对成员实现有效约束和规范,减少外在体制机制等限制因素对联盟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及人为随意干预行为的产生,理顺并积极协调区域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乡村的关系。

2.激励保障机制。联盟在乡村振兴中要真正发挥出作用,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景,更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激励保障机制要从全方面来考量,要符合高校、政府、乡村和个人的发展趋势和利益诉求,例如在学科建设、项目申报、资源分配、个人职称评审、教科研工作量等方面给予倾斜与肯定,要平衡好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有明确的“利益”分配制度,防止权责不清、消极怠工等行为。

3.监督评价机制。在确立激励保障机制之余,也要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实现两者平衡。通过成员互评、乡村抽评、政府督评等多主体参与,从党建融入支援乡村振兴深不深、成果多不多、农民满不满意等多方面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组织、个人在科研资源、基础设施保障、晋升指标分配等方面挂钩。此外,为保证监督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可引入第三方执行机构。

(四)以平台为依托,形成共融

1.建立对话交流平台。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乡村间建立交流对话的平台,通过相互尊重、真诚、坦率、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诸如讲座论坛、成员例会、项目研讨等,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高校党建和业务融合等主题,共同献计献策,拉近彼此距离,推动高校与乡村振兴发展。

2.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紧随新时代信息技术步伐,搭建“互联网+”平台,整合各高校党建、人才、科研等资源,以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其他专业软件为基础建立跨校域、跨基层党组织合作的高校党建联盟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打破物理时空限制可能带来的信息传递断点问题,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远程信息共享。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站式线上智能化服务,集问题方案征集、远程辅助等功能为一体,实现联盟服务的线上线下双融合,扩大联盟服务效应辐射面。

(五)以环境为渲染,形成良好氛围

区域高校党建联盟的促成与良好运行需要环境的渲染烘托,促使各主体认同联盟成立对自身、对社会带来的切实意义,形成自主、有活力的项目工程。

1.配套政策要到位。针对区域高校党建联盟的特点,政府要从宏观调控层面给予相应的政策配套,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方向上激励把控好区域高校党建联盟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设立联盟发展专项资金等资源库,扶持联盟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向乡村振兴倾斜,帮助解决联盟发展资金缺乏等资源不足问题。

2.建立良性竞争的环境。尝试与探索以指标任务下达考核等形式,在联盟内各服务主体间形成适当的比学赶超模式,充分利用政策资源配置抓手,将任务完成情况与资源分配比例挂钩,形成内部良性竞争,激励联盟自身及内部个体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的积极性。

3.营造良好氛围。高度统一的共识、共情、共责组织文化凝练对打造区域高校稳定的联盟有着积极作用,不仅为高校党建联盟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而且也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和创造力。[8]为此,需要深入广泛的挖掘、塑造和宣传,既包括政策意见,也包括优秀典范,从显隐两方面着手,营造氛围、凝练文化、形成共识。

猜你喜欢服务发展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11期)2019-01-21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1-03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推荐访问:党建 振兴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