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第1篇《为真学而教》是江苏省南通四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卫东教授所著,这是全校共读一本书的所选。读这本书,很多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思考,甚至很多时候,我都怀疑在读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9篇,供大家参考。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第1篇
《为真学而教》是江苏省南通四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卫东教授所著,这是全校共读一本书的所选。
读这本书,很多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思考,甚至很多时候,我都怀疑在读自己的文字,很多观点我非常地赞同,也很受启发,更希望自己能继续努力向冯教授学习能形成自己系统的教育观点。
书中有很多观点我都是非常认可的,关于教改的,关于好课堂标准的,关于倾听的,关于圆满课堂标准的,等等,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却是书中第80页他写的一篇文章《我本差生》。文章里写到因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关注,他喜欢上了语文,并最终由差生变得优秀,是语文成就了他的事业,是语文成就了他的人生。我深深认同的原因是我赞同他的观点,并且我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一个个“差生”被转化后,他们的人生变得精彩起来,变得灵动起来,从此他们也挤进了优秀人的行列,比如,我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鲁振亚。他曾受邀给华龙区二中的学生做过报告,在报告里他第一次讲述了他的故事,很多故事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比如他从小曾经和父母一起捡垃圾,他曾因我对他的微不足道的关心而深深地感恩,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他由原来班里的倒数第一名成为中国著名大学的博士。
很多次,我在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是的,教育有很多的功效,多到不胜枚举。但是,以我自己最朴素的认知,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个个体成为他们更好的自己。从教19年来,我教出过清华、北大的名牌大学学生,我也教出了更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同样都让我自豪,我并不是和某位美国母亲相媲美,说在农场上干活的儿子也同样优秀,但我真的这么认为。很优秀的学生考上大学后数年没有一个问候,倒是偶尔教过几个“差生”,逢年过节,他们会念念不忘地问候。是的,他们都曾经是被贴了“差生”标签的人,他们都曾经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人,但是,因为我内心坚持的人为核心的理念,他们在冷宫里感觉到了阳光的温馨,才使得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八”原则不仅仅适用于经济,它适用于社会的很多方面,甚至方方面面。社会是由百分之八十的普通人和百分之二十的精英组成的,尽管百分之的财富被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着,但是,大众毕竟是普通人。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普通人,他们多数都是被老师们贴上“差生”标签的普通人。所以,为了这个社会更加和谐,请善待差生,请把差生当人看。
真正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以“差生”为本。把弱者和差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社会是一个温情的社会,把差生作为教育第一对象的教育也应该是人性的教育。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第2篇
当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从假教、假学走向真教、真学。让学习真正发生。冯卫东老师三十余年来沉浸在全国著名教育之乡——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小学课堂中,积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理性智慧和科研成果。本书是其多年心血结晶,从正反两方面给出十八条“改课”建议,好用易学,教师可以借此上出好课,实现教学转向、课程转型,并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说假学背离为学而教的争议,其实是说假教背离了它。学生不会主动假学,它是教师与教学诱导的结果。即便在假教盛行的地方。真学也存在,没有一个人、一种力量,可以彻底阻止、叫停学生对真学的内在渴求。为学而教,说的是其实是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
然而,许多教师却为教而教,因教蔽学,甚至以教害学。为教而教,秀一把自己;
有时教师站位太前,占位过大,使学生每每被学习。导致因教蔽学。至于以要害学,亦可视为由前两者导致的结果,还是众多类似情形的本质所在。由此看来。一方面为学而教是应然的。另一方面也是“难然”的。而倘能做到、做好,静悄悄的革命便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室里真正和切实的发生了。
为学有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我们一要努力学习做减法,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还重要。而有时候,做减法,实际上就是在做加法。二要真诚的向学生借一双慧眼。学生才是教学行为最好尺度,据此量身定制的课才是合适的。三要心甘情愿把身位往后退一退。高德盛曾经说过,真正的母爱是准备随时撤退的。师爱也是如此。教师适度和适当的后退,学生才能赢得必要和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有时,为学而教无妨表达为为学而退。四要不惜让学生出彩。学生好才是真的好。教师应不和学生抢镜头。应让追光灯跟着学生走,因为学习的高峰才是课堂的高峰。
为学而教,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回到这里,假教就将现形,假学也将匿迹,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就会弥散开了,传导开去。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第3篇
作为一名教师,读冯卫东院长的这本《为“真学”而教》,真是内心惭愧很多也思考很多。教育是美的,而“美是难的”,难就难在学生是否“真学”,而老师又是否“真教”。这两者是否真正的存在和谐的发生。
首先,要明白何为真学,真学即让学习真正的发生,真学要有真学的理念,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真学要明白儿童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求我们从儿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思考学习,不能以我去想儿童,而是回归“童我”,以已“度”人。真正的站到儿童的那方思考学习本身。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很多教师不得不面对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问题。教育不仅仅在于灌输给孩子知识,唯恐知识量的不足,这样的后果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短缺,在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两者之间,应以质量为先,以质量为重。重视教育质量才是真正的实效教育,重视教育质量也必然派生出真正的教育效率。
三是真学,依据一定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如何真正促进学生有效的,优质的学习,如何去衡量我们的课堂和教学有没有真正的发生,教师教学所遵循的一定标准和学生的“获得”会给我们参照和考量。教师教学的衡量标准就是最主要的三标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而学生的“获得”则指学生的增值,这个增值不仅仅指知识,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增长,学习到的方法,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意义收获。这些都会告诉我们是否是真学和真教。
我们需要真学的理念,真正好的理念会转化成教育的动力,提升教育行为,但好的理念更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展示和表现出来,化思想为行动力!
其次,真正的认识真学,就必须了解“假学”,追问假学情形,问为什么,寻找根源,打假归真。
最后为真正的教学而行动,践行有效的“改课”举措。
教师课堂上应激发情意,充满让学生想学的能量;
要在学习过程中培植自觉,在学会中会学;
理解倾听和倾听教育;
发生经历,展开“让学”路程即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多的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改造问题,使学习深入,高质量,富含思维内涵的提问才是对学生素养的智化;
用好错误,鼓励再学的信心,鼓励学生认真的犯错,犯值得犯的错;
注重玩与动,努力驱动学生玩动,走向乐学胜境。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第4篇
《为"真学"而教》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的新著,我很庆幸自己能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这本书中关于教学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或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特例,本书主要围绕课堂上的"真学"展开,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了"确立三个重要"真学"理念。中篇主要讨论了六种典型的"假学"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种有效的"改课"措施。"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它们分别是真学的起点问题、真学的发生生态或过程问题、真学的效果及其评价问题,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鲜明脉络。告诉了我们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从教的视角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并用实际课例来研究"真学"方法,有利于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进行思考与改变。
"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学科知识是有温度的,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我很幸运听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她讲的是"平均数",她从一开始上课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给出学生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你心目中的平均数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学生说到了全班的考试成绩,全班同学就围绕着考试成绩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能让吴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都没有注意到下课时间,"真学"就这样发生了。
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级数学,当我讲"平均数"这一节是,我就模仿吴正宪老师的课,由于个人原因,课堂效果没有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效果那么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要比我以前的课堂效果好。曾经我只是在教知识,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生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冯卫东教授所说的"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才会有"真学"。学生如果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事实是,学生能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除了得益于来自教师的"渔",也肯定得益于自悟自得的"渔"。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样获取它。方法作为一种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常常不必告诉学生"哪里"和"怎样",而要鼓励他们去发现与建构。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仅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才能了解儿童,才会有"真教",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
现在,每当我准备上课时,都要想想冯卫东老师所说的六种"假学"情景,观察自己课上是否有"真学"发生,只有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真学"是衡量教师"真教"的标准。我要为"真教"而努力。本书让我在教师的成长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第5篇
在拜读了《为真学而教》这本书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前做好调查,以学定教。
做到以下三个不教:
学生已经会的不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孩子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教。只有做到了这三个不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学习,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多学。
二、把讲授变为探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获得知识。在现在课堂里,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摸索、体会去理解新知。因为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牢靠的知识。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摒弃“满堂灌”,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合作交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探索、老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和总结深化。
三、学会等待,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
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要学会等待。往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卡住,这可能正是他们思维效率最高的时刻,这种思维结果会留下最深刻印象,如果老师启发得当,全班同学也会进入一个高度集中的思维过程。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在无意识的情境中给学生创设有意识的思考环境。等待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尊重。在学习上,过程和答案同等重要。
四、变教师总结为学生梳理。
以往的课堂,我们只是让学生做好“听”的角色就行了,认为你听好了自然就学会了,但现实与愿望总是有差距,总有那么多的学生看似一个很好的听众,却学不会老师所教的知识。经过“少教多学”的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在做好上面几点的基础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梳理学过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要比老师去总结效果好的多。
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实现为真学而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学的愉快,让老师教的轻松。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第6篇
冯卫东老师提出为“真学”而教,学生学习是怎样发生的,这一问题他切换到教的视角来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读了他提出的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收获颇多,整理如下:
一、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说,不了解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能理解孩子的。冯卫东老师认为光了解还不够,还要尊重自己的“了解”,从此出发“想验”(想象性体验)儿童心理,才能在他们“山不过来”之时,自觉自愿的做到“我就过去”。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刚工作的时候,还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想的更多的是今天教学内容是什么,却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只是一味的给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提醒自己,不时的回到儿童时代,启用自己作为学生时的经验,以己“度”人。就像冯老师所说的适当稚化自我,才能立于智化儿童,有利于儿童的智化。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明天的事情今天做,这种现象会经常发生,尤其到了初三,上学期会为了赶进度,把下学期的内容提前到上学期来讲,为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可是,我经常会发现,赶着教的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很不好,还经常容易忘记。读到冯卫东老师的建议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高效的课堂,高效的活动,常常奔着数量、速度的目标使劲了,但是质量如何就没太在关注之中,才认识到自己只顾赶进度,而忽略了质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冯老师反对过快的教学,赶进度。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再讲究效率。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如果一味贪多求快,效率看似上去了,质量则往往朝下走。当质量与效率失衡,天平应向质量一方倾斜,不能只看到“高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三、“多多”就能“益善”吗
多多未必善,过多则一定不善。“中国式课堂”普遍教的多,我也经常是认为多讲点更好,万一考到了,我还没提过,就是“我”的失职,所以很多时候,会犯贪多求全的错误。冯卫东老师指出,“明师”教学,内容多少则要合宜、得体。多到什么范围,少到什么地步,不能一概而论,要考量多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恰当判断,进而有效预设,妥善实施。
正如冯老师所说:“教得过多,必然是出多入少,予多而得少,学多而化少,学多而终少,因多而致少;
还会冲淡乃至湮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啊,教学若是如蜻蜓点水,学生不入心的学习也就没有知识的真正生成。因而,教学就更加需要艺术性和科学性,也更需要教师以少胜多地教。冯老师给我们的有力指导便是“少是浓缩的少,少是有力的少,少是“引人”的少,教师要学会做“减法”,教学也要努力让学生“精于道”,“精于道”者必能习少悟多,实现“聚划算”,教其实不是交给,而是引出,就像过去农村抽水泵灌溉,先往水泵里倒一桶水,是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很少,一川水很多,理想的教学亦如此。”
为学而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我们一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二要放慢脚步,三要学会做减法,为学而教,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回到这里,假教就将遁形,假学也将匿迹,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就会弥散开来,传导开去。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第7篇
“挑战”“难度”“深度”“错误”是组成真学课堂的共同特征:课程规定要讲的不直接讲,学生已会的不重复讲,学生能自知的不抢先讲,学生力有不足、无法独立发现或解决的不着急讲;让学生充分试错和暴露错误,适当地让他们碰壁、纠结和摸索;当有学生发现了自我的错误,只轻轻一点,又把临门一脚的机会还给学生,更多由他们自力破门,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努力意志,主动去强学,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悟理明道,将有质量的时间更多花在长效的核心知识上。
留机会给学生犯错,不随意截断学生犯错的思维“进程”。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纠正错误,研究错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从而真正了解知识点的含义,进一步十分明确地去补救错误,避免错误发生。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第8篇
作为一名教师,读冯卫东院长的这本《为“真学”而教》,真是内心惭愧很多也思考很多。教育是美的,而“美是难的”,难就难在学生是否“真学”,而老师又是否“真教”。这两者是否真正的存在和谐的发生。
首先,要明白何为真学,真学即让学习真正的发生,真学要有真学的理念,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真学要明白儿童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求我们从儿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思考学习,不能以我去想儿童,而是回归“童我”,以已“度”人。真正的站到儿童的那方思考学习本身。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很多教师不得不面对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问题。教育不仅仅在于灌输给孩子知识,唯恐知识量的不足,这样的后果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短缺,在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两者之间,应以质量为先,以质量为重。重视教育质量才是真正的实效教育,重视教育质量也必然派生出真正的教育效率。
三是真学,依据一定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如何真正促进学生有效的,优质的学习,如何去衡量我们的课堂和教学有没有真正的发生,教师教学所遵循的一定标准和学生的“获得”会给我们参照和考量。教师教学的衡量标准就是最主要的三标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而学生的“获得”则指学生的增值,这个增值不仅仅指知识,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增长,学习到的方法,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意义收获。这些都会告诉我们是否是真学和真教。
我们需要真学的理念,真正好的理念会转化成教育的动力,提升教育行为,但好的理念更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展示和表现出来,化思想为行动力!
其次,真正的认识真学,就必须了解“假学”,追问假学情形,问为什么,寻找根源,打假归真。
最后为真正的教学而行动,践行有效的“改课”举措。
教师课堂上应激发情意,充满让学生想学的能量;
要在学习过程中培植自觉,在学会中会学;
理解倾听和倾听教育;
发生经历,展开“让学”路程即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多的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改造问题,使学习深入,高质量,富含思维内涵的提问才是对学生素养的智化;
用好错误,鼓励再学的信心,鼓励学生认真的犯错,犯值得犯的错;
注重玩与动,努力驱动学生玩动,走向乐学胜境。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第9篇
每每作课之后,总希望有人能给自己的课以指导,给出评价也指出优缺点。犹如良医与疾病,虽不能药到病除,立竿见影,但起码确定了方向,而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即使病去如抽丝,毕竟在前进,在走向健康,绝比闷头行走而不知所为、不知所进好。教育教学工作也一样。
读了冯卫东的《为“真学”而教》就有一种得到指导,得到开化的感觉,而这些都是从未被觉察到的,很佩服,有一种顿悟,也有一种耳目一新,但更多的是对教学也有了一种更清朗的认识。
我很接受冯老师所说的“真学”与“假学”的评说和界定,否则,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授课老师,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好,有的学生却收获甚小,这里除却先天因素而外,定是真学利于成长和发展,而假学既不利智也不增能。特别是冯老师把“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这一问题的视角切换到“教”,切换到“教师是如何引导和促成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的?”尤其感兴趣。由此共鸣,便牵引着我非常感兴趣地去“悦”读他的十八条建议。
由此忽而警觉,阅读也有真阅读和假阅读罢,因此沉下心来慢慢看,细细地品。都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同理,因数量有限,这本《为“真学”而教》老师们需要分批次阅读,我属前期拿到书的,因而有了阅读的紧迫感。每天几十页,边读边记笔记。原想只按学校要求,只做五次笔记便可,但读着读着有很多东西都感觉很新颖,对自己非常有点醒和提示作用,因而忘记了笔记的次数,只管记下,唯恐书不在手边时,那些好的东西被忘却。
粗略读完,合上书本的时候,有些东西确乎是被忘记了,但也有很多东西沉淀下来,不必记忆,已然留存于心了。因为这些才是最宝贵的。也许是“曾经”被提起,是过往被点醒,是问题被矫正,更是突然的给予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和完全不同的方向感,使我猛然顿悟:是哈,确实是这样的。于是这种收获和共鸣便成了顺畅阅读的动力。下面随手采撷记忆之果,算是对阅读的一种梳理吧!
一、要效率更要讲质量
冯老师在“建议二”中说,效率和质量不是一回事,这真是行家里手的见地,于我有一种被点醒的作用,有些想法渐渐从朦胧与迷糊中清晰起来。使我感觉到,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高效的课堂,高效的活动,常常奔着数量、速度的目标使劲了,但是质量如何就没太在关注之中。比如,常常催着赶画一幅画,赶制一个手工作品,总想着当堂完成比较好,结果只能粗枝大叶匆匆收尾。而很多艺术创作更可能需要的是慢工出细活,需要慢慢地去琢磨去建构。
二、“多多”并非“益善”
一度很崇尚触类旁通,多多益善,以为课堂中给学生的越多越好。以为,给了,学生便能得到,实则是不然。于今,在这个信息迅捷的时代,讯息的取得已经变得唾手可得,而选择才变得更加重要。如果教学还沉浸在贪多求全中,课堂时间就会被淹没在过多相似的联接中,使知识体系碎片化,使教学总在像急急地赶路,而忘了赶路的目的是细细地、慢慢地看一路的风景,而不是匆匆到达下一个再下一个驿站。这样,何异于小猴子掰玉米,再见到下一个好吃的,手中的便马上丢弃了。忙了半天,其实所握少得可怜。正如冯老师所说:“教得过多,必然是出多入少,予多而得少,学多而化少,学多而终少,因多而致少;
还会冲淡乃至湮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啊,教学只能如蜻蜓点水,学生不入心学习也就没有知识的真正生成。因而,教学就更加需要艺术性和科学性,也更需要教师以少胜多地教。冯老师给我们的有力指导便是“少是浓缩的少,少是有力的少,少是引人的少,教其实不是交给,而是引出,就像过去农村抽水泵灌溉,先往水泵里倒一桶水,是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很少,一川水很多,理想的教学亦如此。”
三、“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
以前,很羡慕和欣赏“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课上得顺,学生学得顺,没有冷场,没有滞涩,顺风顺水,师生皆轻松快乐。但冯老师告诉我们,这样的课堂很可能是多次预演的伪课堂,很有可能是教师一己才情的尽情展现,更可能是只有部分优秀学生展示的课堂,而大多数孩子是被忽略了的。想一想还真是。记得某次市里的老师送教到县,几位女教师都上得顺风顺水,。只有一名男教师的课上得像拔河,时不时地需要师生费些力气才能“过关”,这样,课堂节奏当然就有停滞现象,在思考、等待和点拨中才得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有磕绊,有停顿,原以为是预设失误,是课堂不顺,但现在想一想,这样的课不正是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正能给学生以帮助的课堂吗?!那些一提出问题,学生都能答得上来,一做练习都会的课,可不就被比照得成为了复习课了呗!这样想来,跳一跳才能够得到果子,吃起来其品质和味道一定更好吧!
能给我以点醒和指导的如上述三点的例子还有很多,书中冯老师的教育理论是在他的实践与思考中升华,现在,又复走进阅读者、实践者的心中和行动中,这便是冯老师的成功,便成为我悦读的快乐,因为欣悦于有收获。比如:上述几点,比如自己还没有提到的“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大成若缺” “碎问”、“倾听”、“‘玩——动’走向乐学”……等等,它们随着键盘的敲打很自然地从头脑中流出,只是“变”成了我自己的“颜色”和“味道”,变成了我自己的感觉和感悟。那么,它便必将会流存在我教学的理念与行动中。欣慰此收获,期望后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