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四章4篇

时间:2023-12-18 16:18:01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新课标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四章4篇

简短新教师培训体会可借鉴简短新教师培训体会可借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过自己的努力,很高兴我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怀着忐忑的心情完成了为期三天的培训,通过培训我对教师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自己的工作计划有了基本的雏形。一、筑梦新时代做合格教师。通过朱校长的xx课,我们知道了当代形式下国家对老师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要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合格教师。二、对于班主任工作。听了苏xx和亓xx的报告深深地体会到干一行爱一行,更加了解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更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我还体会到了爱的重要性,爱是一门艺术,爱要以理解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爱要面向全体学生,今后我要努力做的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闪过点,鼓励,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三、读书的重要性。通过朱xx和李xx的报告,我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心应手,读书会让文学创作有声有色,读书让业余生活有滋有味。读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新课标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四章的文章4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学习新课标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四章篇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学习新课标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四章篇2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3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标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学习新课标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四章篇3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己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以,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资料、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资料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资料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构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所以,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经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经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经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仅会教,并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构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活力和积极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到达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资料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所以,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本事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主角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景,研究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应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应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应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异常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资料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本事——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本事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构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梦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构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己,实现“超我”。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本事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本事。”我们明白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十分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经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构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理解、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资料。这些资料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所以,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资料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供给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主角,新教材仅供给一些简单的素材,所以,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资料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活力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

学习新课标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四章篇4

  新版课标总体目标第一条的变化是从以双基为目标,发展到现在以四基为目标,这是标志性的一个变化。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把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传统的数学教育仅仅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但学生只有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思考,还要去经历,还要有体验,而后边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在知识技能这个基础上发展的。数学思想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这种数学思考体现在什么地方?我想更多体现在基本思想上。下面我从“基本思想”这方面以自己所任教的低段教学为例,谈谈学习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重要的是督促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最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而数学的一些思想似乎是离学生太过遥远。其实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离不开数学思想的指导,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

  一、“认数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年级孩子入学前基本都认识20以内的数字,但学生对数字之间的顺序、大小关系、数的运算、数的意义等却没有完全理解。一年级教材在教孩子认数的时候,用一个集合圈把同一类的事物圈在一起,这就是孩子最初所接触到集合雏形,也是第一次对小学生渗透这种集合思想。

  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我们可以从学生认识的数字入手,告诉学生0——9的10个数字都是一些特定的符号,但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无数个数字。而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时认识的 “=”可以使学生初步地体验到了符号的作用。人教版从一年级就开始用“□”和来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基中填数,例如:1+2=□,6+=8,7=□+□+□+□+□+□+□+□等。

  再如:9-□>3虽然题目是要求学生在方框中写一个合适的数,但我们教师应该明白,若把□换成x,则上述题目就变成了不等式,变元x就有确定的取值范围。这里教师应当领会教材的意图,了解符号“□”在这时在趣“位置占有者”作用,从而 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一些有趣的问题;□内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可以填几个数?能填哪些数?然后进一步深化;将9-□>3改为:○-□>3,○和□里可以填哪些数?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将大大增加,同时更好地渗透了符号变元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说,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

  由于数字符号很抽象,所以在认数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数的顺序、大小及相关信息,我们借助数轴来帮助学生理解。数轴是学生认识数的一个具体模型,学生借助这个模型能准确地解决认数中的一些问题,这是模型思想的渗透。

  比如教学数的分与合、认识加法等,我们一般利用学具演示或展示直观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很好地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同时教学时可以进一步让孩子明白摆这些学具和图示,都是为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会的,抽象的转化成具体的、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的一种策略。这是化归思想的具体化。

  二、低段“计算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在学生刚认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时,我们都是借助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这四种运算的意义,学生多次体验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年级在教学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独立探索、编制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这其实就体现了抽象思想与归纳思想,教学中乘法口诀一点点直至完整的出示体现了建立模型的思想,其实这里面集中地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只有这样完美的课堂,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渗透,感受到学生的成长的背后那份厚重的收获。

  (例如板书口诀和相应的算式)板书通过算式的有序排列,让学生发现因数的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的规律,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例如:五七三十五的下一句是六七四十二,如果背了上句忘了下句,可以想想35+7=42,就想起来了。这样用理解帮助记忆,用加法帮助乘法,实质上就包含了变量和函数的思想:五变成六,对应的

  35就变成了42。这里不是把5和6看成孤立的两个数,而是看成一个变量先后取到的两个值。想法虽然简单,小学生往往想不到,教材里也没有介绍,要靠教师指点。挖掘九九表里的规律,把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有趣的思考,不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是在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

  再如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实际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方法。

  三、低段“常见的量”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

  在“认识钟表” 一年级上半学期学生只需要会认整时和半时。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来认识钟表呢?反复研究教材后,我在教学时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如何区分整时和半时呢?我让学生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表示是整时,如果分针指着6表示是半时。现在学生在认识钟表时,都知道先看分针来确定是整时还是半时。然后再看时针,确定最终是几时。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分类方法,但是却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了整时和半时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常见计量单位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模型的思想,即要找到一个循环的过程,如:在认识时间单位教学时,为什么要规定年月日呢,教师要讲明其实年月日是人们在长期的积累过程里边,建立的一个关于时间的模型,它是和太阳 月亮 地球它们的自转公转有直接关系的,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黑天白天交替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自转1周就变成1天,地球绕太阳公转1周就是1年,一年有多少天,人们在这个转的过程中,又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知道,1年有365天多一点,这样,人们才慢慢地建立起日月年这样的一些概念。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1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小时,而是让学生初步知道,人们是怎么去探索这样一种规律的,在这个规律中,我们用一种计年这种方法,计时的方法,其实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让学生形成这种模型的思想。

  四、在“探索规律”中渗透数学思想

  在一年级的下册的找规律;探索图案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还有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铺地砖花纹的规律、等差数列的探究规律,这些都可以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养成的过程;是一个思维飞跃的过程。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习惯的养成固然重要,而思想的启迪也是同样需要的。可见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数学文化的价值、适当地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标的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