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最新基业长青读书心得字(八篇),供大家参考。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基业长青读书心得字篇一
第一次阅读本书的时候,自己还是只是一名技术人才(自认为的),在培训的讲台上挥洒者辛勤的汗水,慢慢被领导提拔到了培训管理岗位,却仍然忘不了对技术的专研,大部分的时候都花费在ppt上,似乎做好ppt就是本职工作,对于领导善意的提醒选择性的忘记了。
经历了几个公司的工作变化,操作过公司训练体系构建,梯队人才培养、管理培训生培养、网上学习平台搭建等项目之后,才发现原来的培训工作只是简单的在 “报时”,而更进一步的工作需要的是我们转换身份成为造钟师。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最重要的问题不是 “谁应该当总统?谁应该领导我们?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谁是最好的国王?”美国的制宪先贤们治理思考的问题是:
“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是国家在我们身后仍然能够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我们希望建立哪一种长治久安的国家?要靠什么原则来建国?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知道方针和机制,以便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
从个人到公司,同样也是需要转化心态,从报时转变为造钟,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少从高瞻远瞩的产品观点来思考,少追求魅力型领袖的人格特质,而多从组织方面的前瞻眼光思考,多考虑构成高瞻远瞩公司的特质。
2、超越利润的追求——务实的理想主义
索尼创始人井深大1945年创立索尼的时候,业务才涉及到“失败的电饭煲、味增汤、粗糙的电热毯”,从迁移到东京之后不到10个月,而且远未赚到多余的周转资金之时,就替公司制订制定了一份公开“说明书”(实际文件比较长,以下只是摘译)
“如果能够建立一种环境,让员工能够靠坚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团结在一起,并全心全意发挥他们的科技能力……那么,这种组织便可以带来无尽的快乐和利益……志趣相投的人自然会结合起来,推动这些理想。”
“我们的基本原则,从创办人构思出来后一直维持不变,我们把核心价值观和务实分的清清楚楚,核心价值观不改变,但是实务做法可以改变,我们也清楚的表明,利润很重要,却不是惠普存在的原因,公司是为了更基本的原因而存在。”——惠普前ceo 约翰�6�1杨 1992年
以上高瞻远瞩的公司均把核心价值观与愿景理念放到了第一位,就如同中国共产党一样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是不是因为核心价值观理念,我们就应该放弃对利润的追求呢?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高瞻远瞩的公司主要为理念所驱动,而不是纯粹的为利润目标所驱动。扩大利润的目标并不主导一切,高瞻远瞩的公司是在能够获利的情况下追求目标的。
对于连锁门店来说,是要完成全年度销售业绩目标不顾一切呢?还是要执行标准化打好基础,如:提高门店服务质量。如果要提高服务质量的话,从改善门店环境、提升店员专业知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会牺牲我们的资金、时间、精力等,如何抉择呢?我们需要区分那些是符合我们核心价值观的,那些是与我们的理念不符的,寻找务实的解决办法,并遵循核心价值观进行行事。
3、目标与文化
在走访过的企业中,有朋友再询问如何保留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员工的流失。我只是询问到企业有让员工看到未来的希望吗?你所工作的企业有目标吗?这些目标会刺激进步吗?会创造动力吗?会促使大家行动吗?会让人激情四射吗?他们会认为这种目标有刺激性、冒险性、令人激奋吗?他们愿意为此贡献创造力和精力吗?
笔者下半年协助新加坡的咨询老师完成企业文化重建的项目,包括重塑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确立三年规划目标等,对企业目标的设定深有体会。在遵循smrat的原则上,能不能在胆大一点,步子再往前多跨一步。从5亿到50亿,用荷塘效应的模式去激发员工的热诚,设置胆大包天的目标,让企业的员工看到未来的愿景,在目标的指引下充满战斗力。
谈及企业文化,企业能否建立像宗教一样的文化,让员工有自己的信仰(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愿景),适合的人自然会留下,不适合的人也自然会离开。笔者的外婆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平时戒荤,每天都会念经,不需要监督,也从来不会忘记,过世前隆重交代酒席必须是全素。全身心的修行,信仰是什么呢?她坚信修行可以给全家人带来平安。
书中作者写到迪斯尼的魔力,在对员工的警句中写道,我们在迪斯尼乐园里会疲倦,但是,永远不能厌烦,而且,即使这一天很辛苦,我们也要表现出快乐的样子。必须展现真诚的笑容,必须发自内心…如果什么东西都帮不上忙,请记住:我是领薪水来微笑的。
我们所做的都是让大家快乐,让所有进入迪斯尼乐园的人,不论是谁,说什么语言,什么肤色或有什么其它差别,我们来这里就是让他们快乐的。所有员工的信仰就是让顾客快乐。在同一的信仰下,员工反映出来的行为就是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带给顾客快乐。
从培训的角度,企业建立宗教般的企业文化,能让上下一心,为共同的愿景努力奋斗。
基业长青读书心得字篇二
1994年出版的《基业长青》一书,被奉为西方管理圣经之一。“这不是一本描写能力卓越、高瞻远瞩的领导人的书,也与高瞻远瞩的产品概念、高瞻远瞩的产品或高瞻远瞩的市场分析无关,也不谈拥有某种公司展望。本书所谈的问题更为重要、长久和真实。这是一本有关高瞻远瞩的公司的书。”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勒斯在《基业长青》这本富有创造性的书中这样写道。这两位学者在斯坦福大学为期6年的研究项目中,以极其严格的标准挑选了18家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和标定了包括组织、业务策略、产品和服务、技术、管理、股东结构、文化、价值观、政策和外在环境等九个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层面的研究要素,希望找出能够解释高瞻远瞩公司的历史轨迹,揭示企业基业长青的答案。
该书对我们大学生有所裨益吗?——毫无疑问。“当然适用,”作者吉姆柯林斯回答,“适用于任何形态的组织,只是形式可能有些差别。我们受雇于非盈利组织——斯坦福大学,我们的发现在这所大学应用得很好,一家高瞻远瞩公司的经理直接把这些构想用在他所属的教堂……
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是什么?在读此书前,我听说过,自己想过很多关键要素。譬如,优秀的领导人,远大的眼光,好的产品创意,严格的管理制度等,直到读完此书,我才发现上面我提到的几点都只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表象而已。《基业长青》这本数通过研究18家高瞻远瞩公司及与之对比的同行业普通大公司给出了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现在我个人认为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就是明确企业的核心理念并为之持续奋斗,毫不松懈,持续到底。而且我认为《built to last》真是此书的一个完美书名。
下面让我来带领大家领略一下《基业长青》的风范。
造钟,而不是报时。做企业是做什么?做产品?做组织结构?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你是否需要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基业长青》通过对比告诉我们,做企业我们需要造钟,而不是报时。钟造好了,还怕时间不准么。拥有核心理念,创造自己的独特风范,并努力践行,企业就会长久的兴盛下去。
利润之上的追求。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来说,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人活着只为吃喝就没什么意思,企业要追求利润之上的东西才能长久。
保存核心,刺激进步。这是《基业常青》一书的最主要观点,所谓“核心”,即组织的核心理念,柯林斯是如此来定义它的:
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使命
核心价值观=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不能为了短期权益而自毁立场。
使命 = 组织在赚钱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地平线上恒久的指引明
有意图是好事,但是,把意图转换成具体是事项、变成有约束力的机制,才能分出高下,决定是成为高瞻远瞩公司,还是永远空想而已。保存核心,刺激进步,采取关键行动,把意图转化为实际的做法,并不断前行,这是造钟的根本要义,也是企业前进的具体方法。
胆大包天的目标。胆大包天的目标可以促使大家团结起来,这种光芒四射、动人心弦、有型而高度集中的东西能够激发团队的力量。高瞻远瞩公司不认为胆大包天的目标是嘲笑诸神,只是他们从来不曾想到他们做不到他们决心要做的事情。此外,高瞻远瞩公司不会盲目追求任何随意得来的胆大包天的目标,只是追求既能加强本身核心理念、又能反映公司自我定位的胆大包天的目标。
教派般的文化。要创建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你不需要创造一个“温和”或“舒适”的环境。就绩效和契合公司理念而言,高瞻远瞩公司对员工的要求通常要求比其它公司要严。在高瞻远瞩公司里只有两类员工,一类高度认同企业共同理念,另一类会显得格格不入而不适应,所以高瞻远瞩公司尽管优秀,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在那里工作。高瞻远瞩公司在理念方面实施严格控制,同时在作业层面提供广泛的自主性,鼓励个人首创精神,正是兼容并蓄胜过非此即彼的典范。
择强淘弱的进化。企业是一个逐渐演进的物种,进化式进步是未经计划的进步。所以高瞻远瞩公司做哪种产品,投资哪个行业并不是关键,如果充分了解进化过程,并刻意引为己用,这种过程可能是刺激进步的有力方法。在这方面,高瞻远瞩公司远比对照公司更为努力。进化式进步的五大教训:试一试,而且要快;接受必然会有的错误;采取小步骤;给员工所需的空间;健全机制——构建滴答作响的时钟。
自家成长的经理人。在高瞻远瞩公司总共1720xx年的历史中,我们发现,只有四次外人直接任ceo的个别案例。高瞻远瞩公司与对照公司的最大差别不是领袖的素质,而是优秀领袖的一贯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贯性,自己成长的经理人重要性正在于此。管理上的混乱多源于经理人的混乱,有计划的培养自家成长的经理人可以保持企业核心价值,追求远超过任何领袖的任期的使命,让企业迅猛前进几个世纪。
永远不够好。安逸不是高瞻远瞩公司的目标。高瞻远瞩公司的经理们根本不接受在短期绩效和长期成功之间必须选择其一的说法。他们先为长期努力,同时又拥有极为严格的短期标准自我要求。要想建立高瞻远瞩公司,必须长期艰苦奋斗,成功永远不是终点。“永远不够好”精神是出自于对高瞻远瞩公司共性品质之一的提炼,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一个必要条件。
起点的终点。丘吉尔说过一句酷似绕口令的话: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终点的起点,但可能是起点的终点。读完《基业长青》的第十章,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也会增加自己的智慧。
构建愿景。愿景是个很时髦的词汇,也是最为滥用的词汇之一,海航也有自己的愿景。一个构思良好的愿景包括两个方面——核心理念和未来前景。追求愿景意味着实现组织和战略的协调,用以保存核心理念,刺激进步以实现展望中的未来。只有二者的协调才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把美好的意愿办成具体的现实。
《基业常青》在第二章结束后有一段比较有趣的“插曲”,叫做“太极生两仪”。中国传统的道家智慧也被吉姆·柯林斯整合到了他的著述之中,而我个人觉得这个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理解要远比我们现在某些所谓的国学大师深刻得多。其中有一段讲解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简单地说,高瞻远瞩的公司不希望把阴和阳混合成为灰色,成为既非至阴,也非至阳、不清不楚圆圈,而是同时和随时以阴和阳区分目标。我们国家的教育,常常反对走极端,强调阴阳调和、强调和稀泥,于是便有了中庸之道。但是,真正伟大的人物和组织,却往往又是非常极端的——实际情况和我们所宣扬的理论恰恰相反。因为阴阳混合成灰色,只需善于妥协。而该至阴的地方则至阴,该至阳的地方则至阳,需要的则是分清阴阳分布情况的智慧。妥协之心毫无技术含量,而分清阴阳的智慧却难能可贵。
即将结束这篇读书报告时,我忽想起了黑带高手的寓言.黑带代表武学的顶尖,同时也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练,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历程的起点.我在想,任何一个想要继续前进的人其实心里都知道:今天的成就只代表过去,来日方长,磨难依然,奋斗依旧.
基业长青读书心得字篇三
幸运之神偏爱持之以恒的人,对高瞻远瞩公司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明天怎样做得比今天更好?”他们把这个问题看成生活方式,变成思想和行动的习惯。这就是《基业长青》告诉我们的一切。
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
建立高瞻远瞩公司关键的第一步是:清楚表明一种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核心价值+目的
核心价值= 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即少数几条一般的指导原则;不能与特定的文化或作业方法混为一谈;也不能为了财务利益或短期权益而自毁立场。
目的=组织在赚钱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一地平线上恒久的指引明星,不能和特定目标和业务策略混为一谈。目的是公司除了赚钱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
核心价值是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不能为了财务利益或短期权益而自毁立场,ibm前ceo小托马斯•华森在1963年写的小册子《企业及其信念》说:我相信一家公司成败之间真正的差别,经常可以归因于公司激发员工多少伟大精力和才能,在帮这些人找到彼此共同的宗旨方面,公司做了什么?……公司在经历代代相传期间发生的许多变化时,如何维系这种共同的宗旨和方向感?……(我认为答案在于)我们称之为信念的力量,以及这些信念对员工的吸引力。我坚决相信任何组织想继续生存和获致成功,一定要有健全的信念,作为所有政策和行动的前提。其次,我相信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惟一因素,是忠实地遵循这些理念……信念必须始终放在政策、做法和目标之前,如果后面这些东西似乎违反根本信念,就必须改变。
核心理念提供一贯的基础,使高瞻远瞩公司可以据以演进、实验和改变,而获致进步,因为明确了解什么是核心(因此相当固定),公司更容易在不属于核心的所有事情上追求变化和行动。
追求进步的驱动力强化核心理念,因为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变化和前进,坚持这种核心理念的公司在变化无常的世界上便会落伍,不再强大,甚至不能再生存。
基业长青读书心得字篇四
认识《基业长青》这本书是在本科的时候,教管理学的老师在课堂上多次提到。但到今天我才细读了这本书。主要内容: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柯林斯和波勒斯在一项为期6年的研究项目中,选取了18家长卓越非凡、长生不衰的公司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包括通用电气、3m、默克、沃尔玛、迪士尼、惠普等,它们平均拥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论述中,每一家卓越非凡的公司,作者都选了一家失败的对照公司,通过对比归纳发现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司长盛不衰的秘密。
全书最核心的观点只有八个字:保存核心+激励进步。作者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来表达主要观点,以表明保存核心与激励进步二者是兼容并蓄、互补互动的。作者认为,最持久、成功的公司总能够分清楚什么应该是永恒不变,什么应该是应时而变的。永恒不变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使命(即保存核心),应该随时而变的是运营方式、具体的目标、策略(即激励进步)。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讨论,但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关于核心价值理念不太一样的观点,这是这本书给我最大启发之处。
迪士尼的核心理念和使命是让人们快乐;沃尔玛的核心理念和使命是让普通人买得起各种商品;福特的核心理念和使命是实现汽车的大众化;3m的核心理念和使命是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核心价值理念和使命(百年企业的遗传密码)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1.不会随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果会改变的就不是核心,比如质量(顾客至上、服务、创新等等),今天被很多企业拿来当做核心理念,可是,假设20xx年后同类商品的质量都差不多的时候,你们公司还会将质量视为核心吗?如果不会那就不是核心。
2.卓越非凡的公司(不太喜欢译者形容为“胆大包天的公司”)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使命往往跟赚钱和利润无关,典型的像迪士尼——让人们快乐。核心理念和使命是公司存在的根本意义和理由。虽然这些公司不以赚钱为根本目的,但当他们追求理想的时候,金钱往往随之而来。这便是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以不争为争”(如果两位作者懂中国古代哲学,或许不会对他们的研究发现如此惊讶)。
3.核心理念和使命永远达不到。这一点听起来很矛盾,但正因为达不到,企业才会不断追求,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核心理念和使命的主要作用是激励和引导,就像一座灯塔或是天上的启明星,永远在那儿,鞭策着企业前进。轻易到达目标容易让人自满得意而不思进取,拥有一个伟大而永远不能满足的目标是伟大企业长久的逻辑所在。
4.必须坚守,并具体化。几乎企业都有所谓的愿景、目标和宣言,但大部分只是一种响亮的口号。伟大公司不会特意反复强调它们,甚至不提,而是具体化为公司的行为日常,融化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和企业氛围的点点滴滴中,而且一直坚守。
除了核心理念和使命,这本书让我触动和受启发的还有几个观点:
1.造钟,而不是报时。想象你遇到一个有特异功能的人,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准确地报出时间,人们对他一定会感到很惊讶,但是如果这个人不报时,而是制造了一个永远可以报时、甚至在他百年之后仍能报时的时钟,岂不是更令人赞叹不已吗?作者的“造钟”理论贯穿于全书,在他看来,伟大企业之所以能够长久,在于它们善于造钟,创造根本性的、可持续的东西。
2.勇于追求伟大的目标。波音公司为了制造出喷气式客机,成为民航市场的领导者,曾经冒着破产毁灭的危险下过几次“豪赌”。敢于树立“胆大包天”的目标然后狂热地去追求它,这是波音带给我最大的震撼之处。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能如此?不要管别人笑我们是否异想天开还是不自量力,只要是自己想要实现的,就勇敢地去追求。
3.企业是逐渐演进的物种。很多企业如强生、惠普、运通等等,他们在创业之初其实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今天的许多主要业务都是当初意外涉足的结果,更多靠的是时代机遇、机会主义。伟大的公司刚开始未想过要成为伟大的公司,甚至没有任何宏伟复杂的战略计划与蓝图,但与对照公司不同之处他们能够不断地行动、改正、尝试。这对于人生规划也是一样的,刚开始其实无需有太高远的理想或细致的规划,认真地做好每一份工作,保持不断地进步,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就。
或许工作后到了企业再读这本书会有更大的感悟,由于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找工作中,因此比较多得从人生发展生活规划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虽然这本书讲得是企业管理,但我认为其解释的许多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生与生活。当抽象到一定的高度,如哲学层面,许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此外,这本书很畅销,但跟我以往读到的畅销书有所不同。作者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向我们介绍他们的发现的,在第一章和最后的附录里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法,而且态度十分谦虚。研究方法不错,值得学习。
基业长青读书心得字篇五
《基业长青》通篇在讲一个主题,即组织(尤其是企业)存在与成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柯林斯的回答非常明确,“是价值理念”。这与德鲁克的研究与思想如出一辙。
此书是一本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因为“价值理念”、“使命、愿景”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著名的“文化四重奏”,也有大师级人物,如沙因、奎恩等。柯林斯的成功源于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高瞻远瞩公司的与众不同。实证研究在西方很受重视,而对中国的管理界来讲,缺乏的不仅仅是实证的努力,更缺少实证的精神。大量充斥管理书架的快餐式读本,基本上源于莫明的思考,国人的思考力可见一斑,而真正走进管理学的殿堂,恐怕更需要这种实证的粮食。然而,单凭想象的创造似乎符合东方的思考文化与方式,所谓系统思考。但管理作为实践,可能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更有说服力。但无论如何,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值得一读。
读《基业长青》有一种回味感,尽管是第一次细细品尝,然而,正因为管理的思想是相通的,于是,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美妙,让自己越发觉得对管理思想若有所得。
前段时间努力通读了德鲁克的著作,突然间,觉得对德鲁克的思想理解了许多,顿时感到德鲁克不愧为“大师中的大师”。我个人一直非常认同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当今天通读过《基业长青》,又重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德鲁克思想的伟大。
关于企业存在价值的思考,尤其是企业的目标、使命、愿景,以及利润对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的社会机能,等等,这一系列系统的思想非一般管理学者所体会。《基业长青》作为一本巨著,在国内也掀起了一场热读的气氛。众多企业将其指定为员工必读书目。然而,我有一种担心,尽管读了就比不读强,无论理解有多少,总会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思考企业的存在价值有所帮助,然而,我相信有绝大多数人并不会真正理解书中的伟大思想,更难以将此思考与管理体系结合起来。虽说这并无所谓,但作为管理学子,不免有些遗憾。
读书的快乐不是源于一本书讲了哪些故事与道理,而是读者从书中体会了什么。
还是回到《基业长青》,谈谈对该书内容的理解。
首先,《基业长青》是一本企业实证研究的报告,它的价值不在于发现了真理,而在于验证了假设。柯林斯之所以可能选取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原因有二:一是找到高瞻远瞩公司的特质与动力,即与众不同之处;二是系统地表述这种差异,并进行有效的传播。在美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有这个研究条件。就如书中所选取的对照公司,美国企业的实践史给予了研究者这样一个空间。当然,也有研究者的认真坦诚的研究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企业,作为国内的管理学研究者(至少我这样定位自己,这个事业理由让我无比兴奋),我们能做些什么,当中国企业还缺少历史经验总结时,如何在实践指导中国企业的前进,因为,企业是工业社会的重要器官,对于市场经济刚刚启动的中国,企业对全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这一点讲述,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描述得非常详细。作为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我们该研究什么?尤其是想为中国企业的管理进步与变革提供一点力量的学者,我们应该如何为此创造价值?前几日读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更是感触颇多,管理教育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基业长青》的立意是伟大的,坦诚、认真、平和的研究态度,决定着这本书的研究结果让人充满期待。
通过实证研究,通过选取那些对照研究的公司,柯林斯和波勒斯重新验证了许多传统的思想认知,《基业长青》便从这种思想认真入手,从实证结果的角度,一一做出分析与说明。
这种传统思想的认识就是书中所谓的“破除12个迷思”,我觉得“迷思”用得非常好,“在迷惑中思考”。这12个问题是值得我认真思考的,尽管不一定记得住,但可从其内在逻辑中得到收获。
基业长青读书心得字篇六
今年暑假我认真阅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们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开放日等活动时,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基业长青读书心得字篇七
“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基督山伯爵在给马克西米利安的信中写道。简短的两个歌词,却凝练地概括了基督山伯爵历经苦难后重获幸福的一生。
唐泰斯,年纪轻轻,就成为代理船长,在即将与心爱的女人订婚之日,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玩笑。受想谋求船长职务的唐格拉尔和想夺取未婚妻的费尔南的联合陷害,他被逮捕入狱。
眼看即将获得的幸福,命运之神却一晃眼将他推入最深沉的黑夜。对于一个习惯于自由的水手来说,十七个月的监狱,就超过了人类语言能够说出的最令人发指的罪行所应有的惩罚。督察的视察重新燃起了唐泰斯出狱的希望,但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继而他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
后来狂怒代替了苦苦等待。他吐出了渎神的咒骂,用身体去撞牢房的墙壁;他发狂地怨恨周围的一切,尤其恨自己。在暗无天日的牢房呆了四年,他下定决心绝食死去。当死神呼唤他时,他意外地听到来自神甫凿墙的希望之声。
神甫,洗涤了他的灵魂,传授他智慧,并告诉他宝藏的秘密。在神甫病逝后,唐泰斯巧妙地装进神父的裹尸袋,终于逃出紫衫堡监狱。十四年的忍辱负重,苦苦地等待,他终于获得数不尽的珍宝,摇身变成亿万富翁的基督山伯爵。
整整十四年的煎熬与等待,因为心中还有希望,还有牵挂的那份爱。在人生低谷阶段,只要有颗希望的心,等待又算什么呢?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普雅花。它静静地伫立在高原上,花期只有两个月,但是为了这两个月的美丽,它竟然等了120xx年!对普雅花来说,等待是一种美丽的坚持。
随着现代化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心理也越趋浮躁,不习惯于等待。现实社会里,我们缺乏的正是像基督山伯爵那样的毅力,只注重成功后的辉煌,而忽视了成功前的努力与等待。等待,永远都是一段漫长的历程,然而却孕育着希望,正如饱受狱灾的唐泰斯在绝望时等到来自神甫的拯救。
生命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处于黑暗而无法自拔的时期:或因为高考失利而走不出失败的阴影,或因为失业而一蹶不振,或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悲痛……这时,我们需要平和的心态,像基督山伯爵那样,对未来充满希望,在等待中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属于我们的黎明会悄悄来临。
等待是为了实现目标,实现希望。生活并不完美,我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磨难。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许多成功的人士,都历经过无数的苦难。在苦难中等待,不轻易放弃,上帝始终会青睐于我们的。
相对于基督山伯爵所历经的苦难,我们的算是九牛一毛,我们又有什么样的理由向苦难屈服?放弃自己呢?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难免也会遇到人生的黑夜,那就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等待黎明的来临吧!
基业长青读书心得字篇八
今年暑假我认真阅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们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开放日等活动时,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